• 简明清史
  • 戴逸
  • 1208字
  • 2024-11-05 00:04:47

第三章 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及早期的统治政策

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各项政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清朝入关后,并没有、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关内广大汉族地区的经济关系,因此,它的政权建设和各项政策只能根据入关后所碰到的经济关系和实际需要,逐步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个与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制度和政策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但它受客观条件所制约,而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清朝统治者为了要长久统治下去,只能适应广大汉族地区的经济关系和实际需要,通常所说的“清承明制”,其实际内容和意义即在于此。

有三种矛盾制约着清初的政权建设和政策措施。

第一种矛盾是广大汉族地区已进入封建后期的经济政治关系与满族所处早期封建农奴制的矛盾(满族还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以及原始的军事民主制),究竟是把关内广大地区的经济、政治拉向后退,迁就满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还是适应关内地区的形势而迅速跃进?社会制度的矛盾对满族贵族提出了相反的两种要求,使得清朝统治核心中形成两种明显对立的政治趋势。这两种要求、两种趋势对立斗争,此长彼消表现为清初制度和政策中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兴举、时而废革的矛盾性和摇摆性。

第二种矛盾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满族是少数民族,其统治者为了要统治全中国,不得不在政治上把自己打扮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不得不和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阶级结成联盟,建立像明朝那样的专制主义封建政权。但是,满族亲贵又必须防止和抑制汉族地主官僚势力过分强大,以保持自己的权力地位。清朝对汉族地主采取笼络和压制相结合的政策,而笼络是其主要的一面。

第三种矛盾是入关后军事和政治斗争的暂时需要与长久的统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清初的统治者把建立持久的全国性统治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也懂得稳定秩序、发展生产、减轻赋税、缓和各种矛盾的必要性,他们不断地颁发动听的诏书、命令,向人民和汉族地主许下种种诺言,但是长期的军事斗争和内部保守势力限制了他们采取行动的范围,使他们的大部分诺言化为泡影。

这样,清初的制度和政策显示出十分矛盾复杂而摇摆不定的情形。但是,应该指出:它的长期趋势是在努力适应统治广大汉族地区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趋势更加肯定、明确。满族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顺治帝、康熙帝保持了一定的朝气和较为清醒的头脑,排除了种种阻力和干扰,逐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这是清初取得军事胜利的关键。当清朝统治者建立各种制度、制定各种政策的时候,南方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双方军事上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清朝统治者在调整、改革制度、推行政策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前进的势头,又保持了内部团结。这样,它就能够在广大地区上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统治,有效地支持了前方的战争,击败了局面狭小、力量分散而又内部腐败的南明政权。到康熙击败三藩叛乱以后,以满族亲贵为核心的、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封建政权已极大地稳定巩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