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神探:破解身体语言
- 鲁芳
- 3703字
- 2020-08-26 12:37:34
第三节 视线——折射内心
视线交流
瞳孔的注视,其实是视线交流的一种静态方式,也可以当作有效交流的开始。在日常交际中,视线的交流是彼此沟通的前奏。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兴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察他是不是在看你,也就是说他与你有没有视线的接触。倘若对方完全不看自己(排除故意的可能性),就表明他对你没有任何兴趣。可是,当我们在大街上、在地铁上,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一直盯着自己看,你反而会感觉不自在,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害怕。
心理神探经过特殊的训练,对眼睛的研究可谓深入透彻,在双方言语交流的过程中,视线的交流必不可少。瞳孔的对视实际上是在暗示“我有话想对你说”,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得到你的倾听的愿望;那么,在进一步的有效交流中,瞳孔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为在对话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情绪,比如喜悦、愧疚、害羞、不屑、厌恶、尴尬等等,其中一方很可能会首先取消瞳孔的对视,将视线由另一方的瞳孔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但这并不完全是消极情绪的反应。
在心理神探的特训中,被录用者在初期接受训练的时候,会发现那些心理神探前辈在给自己做专业培训的时候都很注重一个细节:他们在面对众多的培训者时,会时不时地将视线从某个人的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几乎在场的每一个培训者都能感觉到他们的视线在和自己做单独的交流,深感自己是被重视的,学习的劲头和热情也会因此而高涨。这就是视线转换的技巧,留心观察的话,这样的视线交流正被大学教授、大会做演讲报告的领导人所应用呢。当然在更多的时候,视线的投射还与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谈时往往很容易移开视线,不会将自己的视线长久地停留在对方身上。
而在初次见面与人交谈时,首先移开视线的人,是想控制话语的主动权,并希望在谈话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是初次见面的异性,视线交接后很快移开则表示的是对对方很有兴趣。
另外,身在职场,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视线交流就是上司与下属,习惯性的视线投射是,上司由上而下对下属投来目光,而下属的视线则是由下而上的。这样,上司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威严得到维护的优越感,这其实与职位的高低也有一定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视线交流在异性交流中有着十分微妙的现象。假如你是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士,在等电梯的时候忽然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与你年龄相仿的漂亮女子,这时候你的视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会一直用眼睛盯着她,还是把头转开?我相信你一定是把头转开的,除非你对这个美丽的女孩子没有多大的兴趣。心理神探总结说,男性在面对自己比较心仪的对象时,常常会基于强烈的压抑而对自己施加自制指令,如果想要看清对方外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时候会用眼睛偷偷地“瞄”对方一眼,想利用这“余光”来观察对方有没有在看自己,也是想知道对方对自己有没有兴趣,这种想看又不愿意让对方知道的心理,在年龄相仿的异性之间常常有种极其微妙的感觉。
如果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又将视线移开或闭上双眼,传达的就是一种“我信你,并不怕你”的身体语言讯号,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与信赖,据此也可以判断,迅速将视线移开的一方必定对另一方发生了兴趣。如果是女性首先转移视线,那此时,只要男性主动,那么两人交往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有一种说法是“对你撒了谎的人通常不敢看你的眼睛”,但事实如此吗?人人都会撒谎,但要做到谎言不被识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谎话出口时,多数人都有担心被识破的忧虑,于是在表面上就会显得更加谨慎。比如,当普遍认为撒谎的人是不敢看被欺瞒对象的眼睛时,很多有经验的人为了掩饰自己,常常会在说完谎后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他们深谙其中的道理。心理学家也指出,绝大多数的说谎者都不会刻意避开对方投过来的目光,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牢牢地注视着,定定地看着对方,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说的话千真万确。所以,通常在说完话就一直看着你,并且这种眼神分明有别于正常情况的时候,就必须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对方很有可能是在说谎。
视线阻断
视线阻断是指,用一定的障碍物来阻挡自己的视线,这里的障碍物可以是身体的某些器官,比如手、手臂,最容易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眼睑了,也或者是身边随手可及的物体等。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做出视线阻断可能是积极的享受,譬如在细心倾听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时,闭上眼睛表示很享受,也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消极的刺激。这条线索也成了心理神探在工作中发现蛛丝马迹的重要依据。
心理神探执行任务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麻烦,对于那些嘴硬的犯罪嫌疑人,要想从他们的嘴巴里得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有时候简直比登天还难。一次,FBI特工奉命跟踪调查一个涉嫌恐怖行为的疑犯,但收集到的资料还不能对该嫌疑人定罪。而实际上,之前已经有FBI特工向当局提供了相关情报,无奈之下便对该犯罪嫌疑人进行了秘密逮捕,FBI准备面对面进行审讯。但审讯一开始就不顺利,该犯罪嫌疑人表现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所做的回答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不是有先前的情报证明,特工们会真的以为这是一个可怜的无辜者。一番审讯下来,一无所获,眼看已经没有办法了。最后,一个名叫道格拉斯的FBI特工决定对其再次审讯。这一次依旧如此,犯罪嫌疑人说的话依旧无任何变化。可是,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没有逃过道格拉斯的眼睛:接受审讯的嫌疑人在说话的时候,道格拉斯就一直注视着他的眼睛,本来内心自信可以逃过此劫的嫌疑人越来越沉不住气,在与道格拉斯对视的某一瞬间忽然将视线移开,还眨了眨眼睛并看向了地面。道格拉斯抓住这一破绽,紧追急问,最终撬开了嫌疑人的嘴巴。
心理神探认为,一个恐怖的画面,乃至一个具有威胁性的问题都可能使一个人产生视觉阻断行为。最常见的眨眼和闭眼其实就是视觉的阻断行为,如果再细致一点区分,瞳孔的缩小也算是视觉阻断的一种。下文将主要讲述眨眼和闭眼行为。
每个人的眨眼频率和方式都不相同,平均起来,一般正常人眨眼的次数每分钟不会超过15次,每次大约可以持续150毫秒,在眨眼的瞬间,眼睛是接收不到任何来自外界的信息的。相信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时,会睁大了眼睛盯着屏幕,担心哪怕一次眨眼都会错过关键性剧情。其实人类可以择时眨眼,也就是说,正常情形下,人们可以自己控制眨眼的时间点和次数。然而,在紧张的心理作用下就很难准确控制眨眼的时机,并且平滑肌也不受人的思维控制,一旦产生心理作用便会出现眨眼。
如果排除一切外界因素(风吹入或微小尘埃进入眼睛等),忽然之间的眨眼或者是高频度的眨眼,代表的心理信息是,既想要本能地阻挡视线,又要努力睁开眼睛持续保持对当前情境的理性关注。也就是说,在遇到为难的问题时,多数人会眨眼或提高眨眼的频度,这多半是因为当事人不愿吐露实情而选择使劲眨眼,以便缓解不适感。研究发现,眨眼或眨眼的频度提高一般都会伴随着视线的转移。假设你是一名主考官,现在你正在面试一个应聘者,你拿着应聘者的简历问:“你在简历上说你会四种国家的语言,那么,请你为我讲述一下巴基斯坦语种的某些细节,刚好我这阵子正在研究这种语言。”(同时面露十分感兴趣的神情)如果这位应聘者的简历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他会很乐意为你讲解几条他认为比较有趣的情景问候语,但如果在你说完话后,他的眼睛忽然快速眨动起来,持续数秒后依旧不开口说话,或者干脆不看你的眼睛,那就很可能是提供了虚假信息。因为这时候的他要想隐瞒实情,就必须要捏造出一些虚假情节来,这必定要经过一番思考,又不能在思考时闭上眼睛或一直盯着某处“发呆”,只好眨眼。
另外,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对当前的话题感兴趣呢?如果一方的眼睛在眨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延长间隔时间,并且每次眨动后拉长闭合时间,并远远大于正常情况下的1/10秒,那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换一个话题了,因为对方已经在向你发出一种信号:我已经不想听了,这个话题真的很乏味。
所以,若对方总是延长眨眼的间隔时间,那便是不感兴趣的信号,换个话题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再不行,你就可以反过来,在他多次闭眼后(大约3、4次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位置,让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在原来的地方找不到你,促使他惊醒,知道你对他这样的表现很不满意。
也有时候,一些人刻意用延长眨眼的间隔时间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带有某种漫不经心的味道,这些人一般是比较清高的,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就用这样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屑与不满。
当然,眨眼所传递的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讯息。喜欢向别人眨眼的人一般是比较开朗活泼的,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感染他人,信心十足,追求时尚,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但是这样的人过于重视自身外在的魅力,而忽视了内在素质的培养,一旦某天外在的魅力消失了,而他又不能很快找到新的自信支撑点时,就很难再找回自信了。
假如一位女士总爱向异性眨眼,那就表明她是在暗示她对这位异性很感兴趣,不过,这样的女性一般都是比较开放的人,没有女性固有的矜持。如果是男士向女士微笑着眨眼,表明他是一个很随和并且十分自信的人。不管是对自己的才学还是外貌都有充分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打动对方的心。所以这样的男性即使在别人看来并没有多么优秀的外貌,但他的自信已经足以彰显自身的魅力了,在多数人的眼里他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