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启记忆的法门
- 提高记忆的100种方法
- 王小军
- 20592字
- 2019-10-22 18:00:15
自信是增强记忆力的法宝
说起记忆力,想必很多人有一大堆意见要发表,什么“小学时候的背诵全文简直是童年噩梦”“有的人脑子比较灵活,记东西特别快,换我就不行”“有的事情想忘却忘不掉,有的事情想记却记不住”,等等。对自己的记忆力,也许每个人都有要抱怨的地方,我们的生活的确离不开记忆力。早上出门的时候我们要记得锁门;购物的时候要记得带钱和环保购物袋;天气变化的时候要记得增减衣物;工作的时候要记得每天要完成的事;吃饭的时候要记得告诉饭馆里的厨师自己的口味偏好;下班后要记得自己瑜伽课的上课时间;周末的时候要记得和恋人或者朋友之间的约会。
记忆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记忆力不好的人也因此饱受挫折。
张蕊是一个记性不太好的姑娘,总是丢三落四的。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可是她一个人出门在外,父母和朋友提起她那个转头就忘的毛病,还会担心不已。
早上起床的时候,由于闹钟没电,一觉醒来已经临近上班时间,张蕊匆匆忙忙洗漱了一下,拿着包赶到家附近的地铁入口,正要上地铁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早上出门的时候太着急,好像忘记锁门了。她不得不转身赶回去检查自家的门锁。走到家门口一看,门果然没有锁,连忙锁上门,再去上班。
她踩着点进了办公室,迎头遇上经理。经理问她:“方案做好了吗?客户已经打电话催了好几遍了,你赶紧把设计方案发到对方的邮箱里啊!”张蕊摸不着头脑地问了一句:“什么方案?”经理瞪了她一眼,说:“你别告诉我你忘记了!”张蕊还真是没想起来,上次她正打算做方案的时候,经理让她去找一份资料,找完资料,她就忘记了做方案的事情,这个客户也没有联系过她。经理见她真的忘记了,斥责道:“那你还不赶紧去做,我和客户商量一下,你今天哪怕加班到天明也得给我赶出来!”张蕊忙不迭地展开了工作。
忙忙碌碌一整天,中午饭也没吃,终于把设计方案赶出来了。发给客户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客户的不满显而易见。张蕊想到明天还要被经理批评,顿时有些头疼,但眼前还有很多麻烦。明明昨天晚上查的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睡觉的时候还想着带伞,一觉醒来就全忘光了。
张蕊不得不冒雨赶回家,到家时已经淋成了落汤鸡,和爸爸妈妈通电话的时候,却不敢将疲惫和委屈泄露出一点来,直到和朋友煲电话粥时,才将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我这脑子怎么一点都不管用呢?什么也记不住,不管多重要的事情都会忘记,这样能做成什么啊?”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着与张蕊类似的烦恼:忘记朋友托付的事情,让他人空欢喜;忘记纪念日,让恋人失望不已,甚至引发关于“你到底在不在乎我”的争吵;忘记和朋友的约会,让对方空等一场,把对方原本的好心情弄得一团糟;等等。
当然,也有记性特别好的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能够把自己看过的书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能够记住每个士兵的面孔和名字;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能够不用乐谱指挥整首交响乐;拿破仑能够准确地记住当时设置在法国海岸的大炮种类和位置,当部下的报告有错误时,他能够及时地纠正错误;列宁能够记住国民经济统计的繁杂资料,并对阅读过的资料了如指掌,在需要那些资料的时候,他可以指导自己的助手将某本资料准确地翻到某一页……
说到这些,可能很多记性差的人会抱怨:“这些人都是天才啊,我们普通人怎么能和天才比呢?”也有很多人无数次这样抱怨过:“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笨,一点小事情都记不住”“可能我脑子不太灵活吧,别人能记住的我都记不住。”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这些抱怨的话实质上是对自己记忆力的不自信。他们认为,别人之所以能记住,自己之所以记不住,都是因为别人天生比较聪明,脑子好使,自己则天生愚钝,连记个电话号码都要借助手机,别的事情怎么记得住呢?
其实,记忆力本没有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中曾说:“每个健康人的大脑和科学家的大脑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其中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每个人的使用方法,而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消弭。”也就是说,普通人经过训练,也可以有科学家一般良好的记忆。好记性并非天生的,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变得像很多记忆力强大的名人一样。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记不住,而是不相信自己能记住,所以干脆就不用心去记忆。但记忆和工作、学习一样,那些自信的人总能比不自信的人做得更好。当我们认为自己记不住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放弃记忆,即使继续坚持记忆,也往往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失败。
这就仿佛验证了我们对自己“记不住”的预判,对自己的记忆力更加丧失信心,导致我们陷入失望、痛苦、无能为力的情绪之中,陷入“记性差、记不住—记忆失败—果然记性很差,记不住东西”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地怀疑自己的实力,甚至放弃努力,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
学生时代,很多人记单词、背课文时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越以信心十足的姿态去进行记忆,相信自己一定能记住,我们能够背诵的课文和单词就越多;记住的越多,就记得越轻松,从而提升了对自己的记忆力的信心。而那些越觉得自己记不住的人,能记住的东西就越少,越觉得吃力。因为自信是每个人发挥出自己潜力的重要保障。孩子能够在家人鼓励的目光下得意扬扬地背出很多首唐诗,也会在老师挑剔指责的目光中唯唯诺诺,一句话都不敢说,其中的差别正是是否有自信。
不只是学生,现在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常常将“唉,我老啦,记性也不好了,不如你们这些年轻人啰”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的大脑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能够容纳海量的信息,年龄的大小并不能当作自己记忆力差的借口,有些人之所以记不住,只是不自信、不用心的缘故罢了。
自信是记忆的关键,一个拥有自信的人总是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甚至会超水平发挥;不自信的人则顶着内心的巨大压力,很难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发挥失常也是常态。所以要想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就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吧!当我们以自信的面貌去努力记忆的时候,有什么是我们记不住的呢?
劳逸结合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李欣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最近公司时来运转,连续接了几笔大生意,老板脸上乐开了花,可把李欣她们忙坏了。李欣负责了三四个项目的设计,不仅随时要和甲方交流意见,还要检查其他新员工的设计方案,一桩桩事务搞得她焦头烂额。但更让她头疼的是,她所负责的几个项目甲方都急着要设计方案,除了她之外,公司又没有业务特别熟练的人。
这可把李欣难为坏了,为了按照甲方规定的时间提交设计方案,她连下楼吃饭的时间都省了下来,不是让别人帮她带饭,就是叫外卖。即便如此,时间还是非常紧张,李欣不得不带着其他员工在办公室通宵加班。
过度劳累的副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李欣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明显下降了。明明刚才还在桌子上的U盘,一会儿工夫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她急着把电脑里的设计文件拷贝好,拿到打印店打印出来,却怎么也找不到。甲方打电话催着要,她急得上火,连水都喝不下去,找遍了办公桌,也没有找到U盘的影子。这时同事小赵说:“要不你先用我的U盘拷贝出来打印,我们帮你找。”
李欣摇摇头说:“不行,我必须得找到那个U盘,那里边还有别的文件,客户三点就过来拿,我也得给他打印出来。”小赵连忙安慰她:“李姐你别着急,肯定是你随手放哪儿了,在办公室里丢不了。你想想,最后一次见那个U盘是在哪儿?然后你干了什么?把你之前做的事情再捋一遍,说不定就能找到了。”
李欣听完,皱着眉头检索自己的记忆:“我最后一次见到U盘是在我的电脑上,刚拷贝完文件,我本来打算拿着它去打印店,中间好像接了客户电话,客户临时提了几个要求,我挂上电话,再找U盘,就找不到了。不对,我接电话之前好像还做了什么,可我想不起来了。真头疼,这几天太忙了,脑子一团乱,什么事情都记不清楚。”
客户又打电话来催了,李欣好声好气地安抚了客户,挂了电话就急得直跳脚。这时,张悦从茶水间走出来说:“李姐,你U盘忘在茶水间了,我给你拿过来了。”李欣看到她手里的U盘,终于松了一口气,回想刚才的事情,她不由得叹口气说道:“我难道是老了吗?明明刚刚才发生的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还总是丢三落四的,上次就记错了客户的要求,差点弄错设计方案。”
小赵说:“记忆力差的不只是你,我们这几天也容易忘事,有时候拿起文件却想不起来要看什么;去吃饭时两次忘记带钱包,一次忘了给钱,要不是经常在那儿吃东西,人家只怕要把我当成吃霸王餐的了。”
张悦附和道:“我也是老忘事,我觉得应该是这几天连续加班太累了,精神都集中不了,记忆力才下降的。等忙完我一定要好好睡上一觉,睡到自然醒。”李欣等人听完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她们太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忙完手里的项目,公司集体放了几天假,李欣她们休息足了之后再上班,果然再也没有出现过丢三落四和记忆错乱的现象。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我们都常常提到“劳逸结合”这个词,劳逸结合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使学习、工作和休息达到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劳逸结合不仅能够避免过度疲劳造成的厌倦感,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们对工作、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效率,让我们工作和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此外,劳逸结合的安排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也许很少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校会安排固定的作息时间?为什么每上课四十分钟,就要进行十分钟的课间休息?而且奇怪的是,每个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如此,难道其中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的注意力是有一定指向性和集中性的,过度疲劳时,会影响到注意力的集中和大脑的其他功能。
而且,人在长时间劳作后,也会对当前所做的事情产生厌恶感,如果被强迫一直做某件事,我们就会产生逆反和厌恶的心理。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效率如何能够提高呢?
让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学生暂停脑力劳动,通过小憩、闲聊、打闹、吃东西、喝水等方式来缓解精神高度集中带来的疲劳感,进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调整,这样学生在学习下一堂课内容的时候就会有充足的精力,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和记忆新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学生的注意力会容易分散,造成学习效率降低、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成年人也是如此,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更不懂得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把该休息的时间都拿来工作,影响了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导致出现记忆力下降、睡眠不足、容易感到疲劳等问题。
人不像机器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更是非常耗费精力。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一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是15秒,一个五岁的孩子注意力能集中15分钟。成人由于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等方面的不同,集中注意力的时长也有所不同。对大多数没有经过集中注意力训练的人来说,一般四十分钟就已经是极限。过了这段时间之后,人的精力、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所下降,身体会产生疲劳感,紧绷的脑神经和精神也需要适当的缓解,所以这个时候的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这和跑步是一个道理,最初跑步的时候,我们的速度比较快,但当我们跑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速度会相应降低。随着跑步时长的增加,我们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因为这时我们的体力有了较大的消耗,身体需要休息、补充水分,等到体力恢复,疲劳得到缓解后,我们跑步的速度也会再次提升。
然而,相比身体的其他器官,人类的大脑则是最容易感到疲劳的器官,每次脑力活动时间过长的时候,我们就容易陷入疲劳的状态,随后就会产生头昏脑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分散等一系列疲劳症状。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神经衰弱、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周末下午,聪聪妈妈带着聪聪在商场逛街,出商场的时候,恰好看到对面不远处新开了一家游乐园,穿着卡通人物衣服的工作人员在门口热情地招揽小朋友。聪聪连忙拉着妈妈往游乐园里跑,妈妈手里提着一大堆东西,都是刚从超市里买回来的生活必需品,还有给聪聪买的衣服、文具等,实在不适合带聪聪去玩,而且聪聪的学习成绩最近明显下降了很多。聪聪妈妈想了想,蹲下来拉着聪聪说:“今天我们拿的东西太多了,天也有点晚了,不能去游乐园了。这样吧,等你下次考试的时候成绩比这一次有进步了,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园玩,好不好?”
聪聪虽然很想去玩,但还是听了妈妈的话,跟着妈妈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商场,其间还不忘记帮妈妈分担手里的购物袋。本来聪聪妈妈认为小孩子忘性很大,随口一提的事情未必能记住,可没想到几个月之后,聪聪竟然从书包里翻出自己的奖状,对妈妈说:“我的成绩比上次有进步了,妈妈你应该兑现你的承诺,带我去游乐园玩了。”聪聪妈妈非常惊奇地说:“那不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吗?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聪聪自豪地说:“当然了,我想去玩啊!现在你可以带我去了吧?”聪聪妈妈看到聪聪的成绩单和奖状,脸上乐开了花,说:“妈妈说话算话,这就带你去玩,可你也得答应妈妈,考完试也不能懈怠,不能为了得到妈妈的奖赏才学习。”聪聪听完乖乖地点点头,跑回房间收拾去游乐场要带的东西。
聪聪妈妈看着儿子乐颠颠跑走的身影,一脸惊诧地转过头去问聪聪爸爸:“他要是不提我都给忘了,现在的小孩子记忆力这么好吗?”
聪聪爸爸笑着说:“他并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不信你待会儿问问他记不记得上周日早餐吃的什么,他肯定不记得了。”
随后聪聪妈妈问了聪聪,聪聪果然不记得了,聪聪妈妈觉得非常奇怪。她疑惑地问道:“我们吃的早餐不一直都是豆浆和包子、粥和煎蛋饼以及牛奶和面包这三种吗?儿子,你能记住几个月之前的事情,怎么不记得三天前吃的什么呢?”
聪聪爸爸说:“这个年纪的小孩子特别爱玩,他一直想去游乐园玩,始终惦记着这件事,怎么可能忘记?早餐这种事情,吃的时候着急上学,哪有时间去记?更何况这些小事他都不在乎,不放在心上,所以才会记不住。”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这些事物放在心上,时时刻刻惦记着,一旦有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去了解、探索、实践,并且在了解、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愉悦的情绪体验。
所以当别人问我们,是否记得之前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看过的最有趣的视频、听过的最动听的音乐的时候,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给出肯定的答案;而当我们被问到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如昨天早上搭乘的公交车司机的性别、公交车体的颜色、用的洗衣液牌子等问题的时候,我们却要在记忆里搜寻很久,才能给出一个不那么笃定的答案。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这些琐事的兴趣,所以根本没有用心去记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所有与智力有关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不仅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也是心理能量的调节者,更是记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兴趣催发了我们内心探索事物的渴望。科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他的记忆力和积极性就会快速提高,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80%~90%;但如果让他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他的积极性会明显降低,记忆力衰退,潜能也只能够发挥出20%~30%。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到10个志愿者,要求志愿者们讲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或是见到、听到过的100件事。实验的结果是,这些志愿者们讲述的愉快的事情所占的比例为55%,不愉快的事情则占33%,剩余的12%是较为平凡的、没有什么趣味的事。其实,换我们自己回忆的话也会发现,所有发生过的事情中,能够让我们记住的多是感兴趣、快乐的事情,其次是曾经让我们不开心的、愤怒的、委屈的事,那些普通的琐事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我们遗忘。
其中的功劳可以归结于兴趣,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在这一点上可能有着更深的体会。当一个学生对学习某种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时候,他会主动地接触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用愉悦的心态去学习这种知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就会把全部的精神和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各个感官和思维的活动也会有所增强,形成大脑的兴奋中心,其间能够不断将各种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在记忆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当我们想要强化记忆、提高记忆力的时候,不妨先把兴趣培养起来,做感兴趣的事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脑神经处于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想象力和求知欲也被充分激发,内在的潜力会被挖掘出来,做事情时也有了无穷的动力。这时候记忆知识对我们的大脑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借助兴趣的力量去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把不感兴趣的事情变得充满趣味性,并从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乐趣,我们的记忆就会更加牢固。
集中注意力才能记得更牢固
欣欣第一天去学校上学,全家人都有点不放心,晚上,欣欣的爸爸问起了欣欣的功课,结果欣欣很快就把在学校里学的唐诗、英文字母歌和九九乘法口诀背诵了出来。爸爸听完之后惊奇得不得了,抱着欣欣称赞道:“我们欣欣真聪明,竟然能记住这么多知识。”
欣欣的妈妈说:“那当然了,咱们女儿又不傻,我接她的时候还听老师夸奖她,说欣欣上课的时候可认真了,也不开小差,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东西非常快,在班级里就数她记忆力好,背书背得快呢!老师说了,现在教的东西不难,只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学,都能学会、记好。”
欣欣的同桌乐乐就不一样了,乐乐是活泼好动的性子,在椅子上坐一小会儿就坐不住了,眼睛也四处乱瞟,总是分神做其他事。不是揪揪前桌小姑娘的辫子,就是抢走其他同学的铅笔和橡皮。老师教的东西他都没工夫听,每次提问他都答不上来,总要欣欣偷偷提示他。
回到家里,父母问他在学校学了什么知识,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明明白天才在书本上看过的内容,转眼就忘个一干二净。老师上课的时候总要时不时地点他的名字,他才肯安分下来,集中注意力听一会儿课。
时间一长,欣欣和乐乐之间的差距就很明显了。欣欣在学校里过得非常充实,玩也玩了,该学的知识也没有落下,被老师奖励了一朵大红花,而乐乐却只能看着不及格的卷子怏怏不乐。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集中注意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都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教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20名小学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背诵同一首古诗,半个小时之后来验收背诵成果。有的学生非常自律,从实验组织人员走出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集中注意力背诵起来,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才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而有的学生却没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才背诵不到五分钟,就开始抓耳挠腮,碰碰这个,摸摸那个,有一搭没一搭地背着书,心思早已经飘到了窗外,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时间快到了的时候才赶紧读上两遍。
实验组织人员来验收成果的时候,发现那些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记忆效果更为牢固,能够流畅地将整首诗背诵出来,而那些东张西望分神的学生背诵起诗文来非常生硬,甚至不能够背完。由此可见,人的记忆牢固与否和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外的科学家为了探究记忆与注意力的关系,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在接触某些特定的事物、某个特殊事件或者某个特别的人时,即便没有集中注意力和全神贯注地观察,也会在大脑中形成记忆。但是生活中更多的是平淡无奇的事情,让我们形成记忆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此一来,人们想要记住某件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时,就需要倾注更多、更持久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够形成记忆。也就是说,集中注意力对人们的记忆有着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工作状态,不难发现,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做事情的效率也非常高,记忆力也有相应的提高,但如果我们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
我们的注意力会被五花八门的网页消息吸引,从娱乐八卦到政策动向,或是一段有趣的视频、一首新歌、购物网站,等等,都会让我们分神,我们甚至会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把重要的事情抛到脑后。久而久之,还会形成拖延症,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以及休息,进而导致睡眠不足、情绪低落、记忆力衰退等问题。
当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时,不妨抛开心中的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这样所有的困难和诱惑在坚定的意志面前都会变得不堪一击,我们的记忆力也会随之提升。
大声朗读可以促进记忆
张悦是一名中学生,最近她感到非常苦恼,因为她偏科偏得太严重了。她的理科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可是文科成绩却吊车尾,平均分加在一起,在班里只能排在中游。理科对她来说非常简单,只要用心学习公式、举一反三、灵活思考就可以了,文科如语文、英语等科目却需要她背诵和记忆,她最不擅长的就是背诵了。
别人轻轻松松能记住的英语单词,她背诵很多遍还是会遗忘,语法什么的抄到笔记上也不能让她记得更牢固一点。语文课文更是大难题,唐诗宋词那些短篇文章还好,要是遇到古文节选背诵或者全文背诵,她就完全崩溃了,因为她怎么也记不住那些拗口艰涩的字句。
成绩出来之后,班主任专门找她进行了谈话,提出要把她和文科成绩较好的孙泽调成同桌,相互帮助、相互弥补,希望他们的成绩都能够有所提升,张悦听完点了点头。孙泽文科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就不太理想了。两个人一起学习刚好可以互相帮助。
到了早读的时候,孙泽见张悦背诵课文的时候几乎不发出声音,不由得笑着问她:“你背书、背单词的时候为什么不大点声呢?跟蚊子‘哼哼’似的,是怕吵醒谁睡觉吗?”
张悦被他说得脸红,忍不住反驳道:“我声音小,可是我也努力背了呀!又不是都要背出声才算背书。”孙泽说:“你这么背书怎么能记得牢固呢?你学我,大点声背。这样记得更快,你试试。”
张悦听了他的提议,清了清嗓子,试着大声背书,刚背了两句,孙泽就打断她说:“不能这样背,你看你跟念经似的,我都要被你念睡着了,这怎么行呢?你要带着感情去朗读、背诵。”
张悦将信将疑地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刚开始,她觉得孙泽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用,在孙泽的再三劝说下才坚持了一个早上。结果后来翻开书本再看自己朗读、背诵过的内容时,早上朗读的情形竟然历历在目,而且比平时多记住了一段古文,单词也多记了十几个。
她惊讶地追问孙泽这是什么缘故,孙泽说这就叫朗读记忆法,你朗读的声音洪亮,记得就更快、更清楚。
朗读记忆法,指的是将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样当我们回忆这段记忆内容的时候,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时朗诵的情形。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强调早读的问题:“早读的时候,你们一定要站起来,精神一点,中气十足地背,别有气无力的,你背书的声音大,记得就比别人快!”很多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担心他们分神、打瞌睡、不用心背书才找的借口,实则不然,大声朗读需要记忆的东西,的确对我们提高记忆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们找来44个大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阅读屏幕上的文字。屏幕上的文字虽然相同,阅读的方式却不同:
第一组被要求默读,即在脑海中阅读,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表现在唇齿上;第二组被要求默读,但可以表现为唇语;第三组被要求读出声来;第四组则是大声朗读,至少要让身旁的人听到。如此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第一组的记忆效果最差,第四组的记忆效果最好,而第三组的记忆效果次之,这是多器官同时参与记忆的结果。
在谈到记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忽略听觉器官所起的作用,其实听觉也是记忆的重要通道。在朗读的时候,声音的振动能够转化为大脑运动,并在大脑的深层产生共鸣,进而在大脑深处引起变化,打开最深层的间脑记忆回路。科学研究证明,声音疗法对我们改善听力、治疗自闭症以及提高记忆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视觉器官在起着作用,听觉器官等多个感官也被调动起来。大脑的大部分神经细胞被调动了起来,充分参与到记忆活动中,对强化记忆力有着显著的作用。此外,听到自己所读的内容也能够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如果留心观察的话,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街上的洒水车经过,只要放一个前奏,我们就知道它播放的是《祝你平安》还是《致爱丽丝》,因为我们已经听了太多遍,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又怎么会记不住呢?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某件事情或者某句话在我们的耳边不断重复,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记住它。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声音刺激的时候,声音会转化为信息,通过听觉区到达大脑的深层部分,进入大脑的深层意识,形成记忆。
朗诵记忆法的好处不仅表现在记忆力的提高上,在我们阅读文字的同时,还能保证精神的饱满、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
死记硬背和勤学巧记
小棠刚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待了没多久,就学到不少内容。回家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向爸爸妈妈炫耀,背着手奶声奶气地把新学的几首唐诗都背诵了出来,爸爸听完高兴地给他鼓掌,妈妈则把新做的小饼干拿给他吃。爸爸拉着小棠问他:“儿子,你背的这几首诗是什么意思啊?”小棠被爸爸问得一愣,饼干也忘了吃,喃喃地说:“我不知道啊,老师上课讲的我没记住。”
小棠爸爸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不知道什么意思,却会背这几首诗,你这是死记硬背啊,这样很容易忘记的。把你课本拿过来,爸爸教教你什么意思,这样你就能记得更牢固啦!”小棠乖乖地去拿书包里的课本,妈妈见状忍不住问道:“孩子这么小,你教他,他能懂得是什么意思吗?”爸爸说:“现在不懂的将来未必不懂,有些东西可以死记硬背,但有的时候还需要勤学巧记,不然他将来学习起来会很吃力的。”
死记硬背指的是在记忆某些内容的时候,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是一味死板地机械背诵。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很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快考试的时候,才根据老师画出来的重点死记硬背,尽管不理解所背诵内容的含义,但只要记在脑子里,考试的时候能够写在卷子上就过关了。如果考试之后让他们再次回忆自己之前临时抱佛脚所记忆的内容,就会发现跟失忆一般神奇,之前所记忆的知识点竟然全都消失无踪了,可谓典型的“考完就扔”。
与死记硬背相对的记忆方法是勤学巧记。有些人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非常聪明,懂得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归纳,找出重点和关键词,将各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利用各种记忆方法将这些内容牢牢记在脑海之中,这样能够记得很牢固。
两者一对比,很多人就认为死记硬背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记忆力来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只会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白白浪费掉,还有伤害学生创造力的可能。
其实也不尽然,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勤学巧记,可是有些东西却不能用这种方法记忆,如九九乘法口诀、部分数理化公式定理等就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了。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智能科技发展得这么好,计算器、手机等这么便捷,这些公式之类的东西我们把手机拿出来搜一下就可以了啊,何必这么痛苦地死记硬背呢?且不说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够使用手机,搜索也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而且做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法时,用计算器未必有我们的脑子转得快。
当然,勤学巧记能够让我们更快地记住学习的内容。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想必有着这种感悟:背诵古诗词和古文名篇的时候,先理解全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比囫囵吞枣地背诵要快多了。这是因为我们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中聱牙佶屈的词句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陌生了,甚至在看到一些罕见的字眼时,我们能够很快想起来它的同义词,进而记得更快、更牢固。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有需要记忆的新内容,不妨根据记忆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记忆方法,必要的时候,将死记硬背和勤学巧记两种记忆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达到记忆的目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李铭和孙凯是同桌,虽然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但两个人的学习方式却不太相同。李铭的记性特别好,注意力集中,能够随时跟着老师讲课的节奏调整自己的状态,老师说过的内容他总能很快记住,所以李铭从来不做随堂笔记,下了课就跑去操场打篮球;但是孙凯就不一样了,孙凯记起东西来特别慢,也有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上课时他总是把老师说的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他在闲暇时候也能看上两眼,复习一下。每次快上课时,他就会提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拿出笔记本复习老师上节课讲过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
李铭刚开始还觉得孙凯记笔记太费劲,劝他上课认真听就好,不必费力气去记笔记。但是孙凯认为,两个人的天资不一样,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所以他并没有盲目地听从李铭的建议,反而劝说李铭也和他一起做随堂笔记。但李铭觉得记笔记太麻烦了,还耽误时间,能动脑子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动笔呢?李铭也没有采纳孙凯的建议。
久而久之,李铭发现孙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竟然跟上了老师的进度,基础知识越来越扎实,老师提问的内容多半能答上来,反观自己,随着老师讲授知识的增多和时间的流逝,之前所学习的内容慢慢忘记了。他想复习,却总是抓不住重点,觉得有些无从下手,翻开课本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内容,竟然觉得有些陌生。
孙凯见状,慷慨地拿出了自己的笔记让他抄写,还对他说了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铭发现,自己用笔抄写过一遍,真的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他想了想,认为记笔记虽然麻烦,但是忘记的时候起码可以根据笔记里归纳的知识点复习一下,考试前一定用得着,所以他果断地跟着孙凯一起记起了随堂笔记。
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王茂华曾经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一句谚语作为自己的书名。而这句话也常常和“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以及“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两句放在一起,频繁地被老师们引用,以教育自己的学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的是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强大,也不如用笔把需要记住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好。意在劝诫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因为再好的记忆能力也有忘记的时候,所以最保险的方式还是要记在本子上。在小学阶段,很多老师会布置抄写整篇课文的作业,或要求同学们做好随堂笔记,目的就是加深我们的记忆。
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内容非常多,这些内容进入我们大脑之后,会被分类到各个“记忆抽屉”之中。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到底放在哪个“抽屉”之中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外力的辅助来帮我们回忆起被遗忘的内容,笔记恰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学家巴纳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目的是研究关于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记忆和学习成绩的影响。他找来一群大学生,把他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记忆。
学习的内容是一篇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很短,只有1800个词汇,巴纳特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将文章读给三个小组的人听,第一个学习小组需要一边听,一边将文章的知识要点摘出来,写到笔记本上;第二个学习小组不需要动笔去写,而是听讲和看巴纳特总结出来的知识要点;第三个学习小组则是单纯地听讲,既不需要看知识点摘要,也不需要动笔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巴纳特对三个小组的记忆成果进行了考查,他要求三个小组的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结果发现,需要自己写知识点摘要的第一小组记忆效果最好,看摘要进行学习的第二小组记忆效果次之,而既不看摘要,又不需要动手做笔记的第三小组记忆效果最差。
很多人和李铭一样,认为“我既然能记住,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笔记呢”?到复习的时候,拿着同学的笔记去复印一份不就好了?其实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做笔记对记忆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当我们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到本子上的时候,不仅能够同时调动我们的眼、耳、手和大脑,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复习,还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并进行提炼,以便重复记忆和重点记忆。而且在我们记笔记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在思考,记笔记的速度远远慢于我们读书和听讲的速度,所以这个思考的过程也会变得相对漫长。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记忆我们所记录的内容,当我们对记忆内容的理解逐渐加深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记忆。
而之后翻阅笔记不仅能够使我们重新记住被遗忘的某些知识,还可以让我们在闲暇时间复习一下笔记内容,加深记忆。所以说,有了好记性,并不代表我们拥有了不会遗忘的能力,如果想要记得更牢固,印象更深刻,还是要老老实实拿起手中的笔,认认真真地记下来。这样我们的记忆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
记忆的三个基本步骤
宋晨早上出门的时候路过楼下小花园,看到一个白色的身影飞快地穿过草丛,往地下停车场的方向跑了过去,看体形应该是只大型动物,估计是大型犬,身边也没有主人跟着。宋晨心里不由得感到奇怪,但由于急着上班,也就没有太在意。
进入公司后,他立即进入忙碌状态,一整天都没有心思想别的,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突然看到电梯里贴了一则寻狗启事,照片上是毛色雪白的萨摩耶。宋晨想了想,好像没有见过这么威风的一只狗。但回到家关窗户的时候,鬼使神差地往楼下看了一眼小花园,恍惚间想起自己在早上的时候分明见过一只白色的大型犬,也许就是狗主人正在寻找的萨摩耶。
想到这些,他连忙拨通寻狗启事上狗主人留下的电话,把自己早上见到萨摩耶的事情告诉了对方,并提醒对方萨摩耶往地下停车场跑去的线索。狗主人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独自跑到地下停车场避暑的萨摩耶。
记忆是我们的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认识一种事物,让这种事物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变为记忆,这个过程有可能是在我们无意识之间完成的。
如同案例中的宋晨对萨摩耶的记忆一样,我们记住某个事物可能并非刻意记忆的结果,或许只是无意间的一次识记、保持,就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象。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仿佛某些情况下形成记忆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实则不然,记忆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步骤,遵循这个步骤,我们才能够完成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形成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第一个步骤是识记,根据目的性,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情况。
无意记忆,顾名思义,是在没有记忆目的、没有为记忆某个事物做出主观意志上的努力,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而然产生的记忆,如早上出门时在小区草地上觅食的一只灰喜鹊、路边播放的一段经典音乐、窗台晾衣绳上的粉色蓬蓬裙、邻家女孩经过时身上喷洒的香水味等。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在主观意志上付出努力、自然形成的记忆。
这些自然形成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经验,如小孩子第一次转动拨浪鼓、第一次打开电灯的开关、第一次亲吻母亲的脸庞等。这些并不都是父母教育的成果,而是在父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偶然间看到了,在某次需要叠衣服、开灯、用亲吻表达爱意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模仿父母的行为。
无意记忆也有着很大的选择性,我们可以发现,新鲜刺激的事物总是令我们过目不忘。因为它们极大地刺激了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以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符合人们需求、兴趣和让我们产生了深刻情绪体验的事物也比较容易被记住。比如,做饭、画画、唱歌、玩滑板、第一次向心爱的女孩告白、第一次登台表演等,这些经验总是能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根据对记忆内容的了解程度,可以将有意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
机械记忆,顾名思义,是像机器一样进行记忆,相当于死记硬背,不理解记忆内容的意义,通过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这种记忆方式非常被动,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形成记忆,但它却适用于学生时代的某些情况,如对电话号码、乘法口诀、化学方程式、历史年代、地名、人名、历史事件、英语单词的记忆等。机械记忆能够有效地防止记忆的歪曲。
理解记忆指的是在理解了记忆内容、找出记忆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在理解记忆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方式的加工。这个过程与机械记忆相比,会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所以理解是理解记忆的重中之重。
记忆的第二个步骤是保持。保持指的是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声音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气味信息等感官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分类和存储。
信息的保持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感觉形成记忆痕迹,但这种记忆痕迹非常不稳定,容易忘记,被称为瞬时记忆;第二阶段是短期保持,被称为短时记忆;第三阶段是长期保持,被称为长时记忆。并不是大脑所接收的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第三阶段,被长期保持起来,人们总免不了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当我们对之前经历过的事情既不能够再认,也回忆不起来的时候,就代表我们遗忘了这件事,也标志着保持这个记忆环节的失败。
记忆的第三个步骤是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是在不同情况下再现过去经验或记忆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再次出现在面前,我们的大脑对此加以确认的过程是记忆的再认,而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并没有再次出现在现实中,而是在我们的脑海中重新浮现出来,这就叫回忆。很多电视剧为了凑时长,会反复播放主角想起小时候的经历,这就是回忆。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三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没有识记便谈不上记忆的保持,没有保持的识记内容很容易便会被我们遗忘,再认和回忆也就无从谈起,而再认和回忆既能够检验识记与保持的效果,又能够加深和强化识记内容。所以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把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步骤结合起来,才能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稳固的记忆。
记忆也有感情色彩
张诚和一个旅游群里的“驴友们”约着一块儿去爬山,由于进山的时间晚,他们打算在山上露营一晚,第二天早点起来爬到山顶看日出。可是晚上六点半他们才爬到半山腰,眼看着暮色四合,周围的光线一点点暗下去,他们就找了一处平坦的地方搭起了帐篷,各自吃晚餐补充体力。吃完晚餐才不到八点,惯于熬夜的几个人都没什么睡意,于是谁也没有回到帐篷里,而是坐在一起闲聊。
有人提议一人说一件记忆中最开心的事和一件最痛苦的事。每个人都仔细地思考了一会儿才打开话匣子,关于最开心的事,有人说了自己求婚成功的事,想起未婚妻,满怀柔情;有人说了第一次在医院育婴房里看到女儿的事,激动得仿佛画面重新浮现在眼前;还有人说了第一次开着自己新买的车兜风的事,露出自豪和满足的笑容……
开心的事情说完了,便说到各自痛苦的事情,话题陡然变得沉重起来。但是每个人几乎都是不用过多思索便回忆起了曾经痛苦的经历。有人说起自己在上学的时候遭受校园暴力的事情,提起施暴者时,表情仍然充满了痛苦和愤恨;有人说起自己考试时明明没有抄袭,却被人诬蔑作弊的经历,奖学金和自尊一并失去,至今满怀委屈;有人说起自己勤恳工作,好不容易等来了升职,却被突然空降的关系户挤了下去,最终愤而辞职的经历。
说完了痛苦的记忆,张诚提议大家各自讲一件平凡却记忆深刻的事情,大家闻言俱是一愣,都陷入了思考,想了半晌,有人忍不住投降说:“我实在想不到什么记忆深刻的平常事,这也太难了!那么多平凡的事情,谁有工夫记啊。”其他人也出言附和,实在无法在记忆里搜索到一件印象深刻的平凡事。
如果我们仔细回忆,就不难发现,在我们丰富的经历中,越是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事情越容易被我们记住,而生活中平凡的事不管重复多少遍,也很难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记忆也有着感情色彩。
在P.J.霍根执导的电影《彼得·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温蒂邀请彼得·潘和自己一起离开永无岛,但是彼得·潘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
彼得·潘是个很容易遗忘的男孩,他每天忙着冒险,做很多有趣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他很快就会遗忘,所以他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忧愁,到处都充斥着新鲜和快乐。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伤痕,在他的脑海深处始终有一段难以忘却的、令他无比悲伤的记忆:
在他只有七天大的时候,从打开的窗户爬了出来,离家出走,他本来以为妈妈会一直开着窗户等待他回去,所以在外面玩了很久很久。等到有一天他要飞回家的时候,发现窗户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闩上了,妈妈已经忘记了他,而他曾经安睡的床被一个小婴儿占据。这令彼得·潘感到委屈、难过和绝望。
这段记忆被他深深地埋在脑海中,每天的冒险看上去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但他很快就会把这些冒险的经历遗忘。在他的记忆中,永远也忘不掉回家时已经没有人为他等待的那种悲伤情绪。
比起快乐的、平凡的经历,似乎痛苦的、不愉快的经历更容易被我们深深地记在脑海之中,比如,我们也许不记得中学的时候吃过的最美味的饭菜,但我们一定记得某一次我们在菜里吃出了半条虫子、一根头发或者一只苍蝇的事情。尽管我们不记得当时吃的什么菜,可那种曾经产生的恶心感每每想起来,还会令我们感到不舒服。
痛苦的记忆更不容易被我们遗忘,其实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俗语有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痛苦的记忆能够对我们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比如,我们上次走过一条路的时候掉进了坑里,下次再走这条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提醒我们上次的遭遇,于是我们会更加小心,避免在同一个坑里跌两次。
所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悲伤,甚至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经历,能够让我们规避风险,有更大的概率存活下来。
为什么我们不仅会遗忘平常的经历,还会把快乐的经历遗忘呢?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我们所记忆的都是与我们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比那些快乐的记忆,能够挽救我们的生命、令我们免受痛苦的记忆要重要得多了,所以那些快乐但不重要的记忆就被大脑自动隐藏起来。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脑看似是一视同仁地接收消息,实际上在记忆信息的时候,也有着自己的偏好。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记忆知识和信息,大可以给需要记忆的内容增添一些愉悦的、痛苦的、愤怒的感情色彩。这和学生时代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着相同的作用,带着感情去记忆信息,比起单调乏味的机械记忆要生动有趣得多,记忆起来也更快、更牢固。而且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时候会连同记忆信息时的这种情绪体验也一并记住,回忆、再现的时候就会比较顺利。
除对那些令人痛苦的、不舒服的经历留下本能的记忆之外,大脑在记忆信息时也会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信息优先记忆。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如果让我们记忆“HA HA DA XIAO”和“HA DA HO AXIA”这两组字母,我们不难发现,前者要比后者好记得多,尽管两者的字母数量相等。前者和词语“哈哈大笑”的汉语拼音相同,所以我们只要记住“哈哈大笑”,就很难忘记这组字母。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更好地记忆信息和知识,不妨多思考一下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如果大脑接收信息的时候,发现这条信息与之前所记忆的信息存在关联,它就能够很快地将这条信息存储并编入信息网络。这样,我们再回忆这条信息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
这和我们参与一个新社团有些类似,如果社团中有一个我们认识的人,那么我们能够通过他的关系网很快地在这个社团中形成一个小圈子。记忆也是如此,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越多,我们记忆起来就越轻松,而对之前所记忆的旧信息来说,与需要记忆的新信息串联起来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在无形之中就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
在运用中加深记忆
8岁的小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骑自行车,她已经能够自己骑着自行车去找同学玩了。暑假的时候,小璟的爸爸妈妈由于要出差,没有办法照顾小璟,便把她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那里。爷爷家没有自行车,小璟学着骑家里唯一的一辆三轮车,她本来以为会像学自行车那样难,没想到坐上去骑了一圈,便学会了。
等到暑假结束,爸爸妈妈把她从爷爷奶奶那里接回来,再次摸到自行车把的时候,小璟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会骑自行车了。她觉得非常奇怪,不明白为什么之前明明已经能骑车了,现在却摇摇晃晃的,怎么也稳不住车把。爸爸安慰道:“别着急,你是太久没有骑自行车忘记了,上去骑两圈就好,不会像当初学骑车时那么难了。”小璟听了爸爸的话,又尝试了几次,果然很快就找回了之前骑自行车的感觉。她有点担心地问:“爸爸,我会不会明天一觉睡醒,就再次忘记怎么骑自行车啊?”爸爸说:“不会的,你以后经常骑车就不会忘记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和小璟相似的经历,一段时间不骑自行车了,再次骑车的时候会有一种陌生、恐惧的感觉。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忘记了之前骑自行车的方法。遗忘是必然会发生的,不仅仅是骑车,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很多心灵手巧的女生在上学的时候学会了很多折纸的方式,可以折出漂亮的纸鹤、像模像样的小船、精巧的花篮、繁杂的玫瑰花、百合花、电话机等。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折的情况下,突然让我们折一个小花篮、一朵玫瑰花,我们可能会忘记当初的折法。这正是因为我们不经常运用掌握的技巧。而经常运用的知识,我们肯定牢牢记在脑海中,如叠衣服的方法、洗衣服的步骤、近期最喜欢听的一首歌高潮部分的歌词、自己的银行卡密码等。因为这些技巧和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频繁地用到,所以很难遗忘。但是对之前所记忆的某些知识,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运用,自然而然就会遗忘。
记忆和运用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你对我好,我能对你更好”的相互促进的好兄弟关系。如果我们接收了新信息,学到了新知识而不加以运用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如果我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我们的记忆就会更加牢固。运用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越难遗忘。
很多英语老师会教给学生们一个办法:闲暇时说出自己所见到的物品的英文名称,并拼出相应的单词,在拿着某个物品的时候,同样说出这个物品的英文名称以及拼法,如我们要吃苹果时,将苹果拿到手上,说出苹果的英文“apple”,并将它默默拼出来,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记忆这个单词。
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记忆其他事物,如果我们想要将某个知识点或者信息记忆下来,可以将它变成我们生活中必须运用的一部分。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每天都在骑,就不必担心忘记。记忆也需要加以巩固,只有将所接受的知识不断地加以运用,我们才能够记得更加牢固。
重复记忆法——重复是记忆之母
孙浩和张倩在讨论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看到剧中一个角色的时候,孙浩觉得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让他莫名眼熟,似乎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一样。可是他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那个人的名字,在他想要开口问的时候,张倩也出声了:“扮演这个角色的帅哥不是那个谁吗?”孙浩连忙凑上去问:“是谁?我好像也看他演过别的片子,要不我上网搜一下?”张倩不服输道:“别搜,我肯定能想起来,这还是我童年男神呢!他演过×××,演技炸裂,之后再没见过他的作品。我搜了好几次也没搜到他的信息,他的演技能吊打当今的小鲜肉。”
张倩皱着眉想了大半天,也没想出来,认输道:“不行,我只能想到他演的角色的名字,想不出来他的艺名。”最后还是孙浩上网搜了出来。过了一会儿,电视剧放完了,孙浩拿着遥控器转到了其他台,张倩看着正在上演的另外一部电视剧,直接抱怨道:“这放的什么烂剧。”再扫了一眼屏幕说道:“怎么又是×××呀!演技差得要命,还尽挑抄袭剧演,我不看这垃圾剧,你快点换台!”孙浩不由得笑了,一边换台,一边问她:“你怎么自己喜欢的演员名字记不住,不喜欢的演员名字倒是张口就来呢?”
张倩说:“那是因为我喜欢的演员低调,出镜率低。这些流量小生呢,到处都有他们刷屏,恨不得每天出现在你面前八百遍,什么破事都能拿出来炒作,关键还没什么演技和职业素养,空有一张看不出是不是整过容的脸,一天天不断出现在你面前,就是不想记住都很难。”
相信很多人也曾经像张倩一样面临这样的烦恼:喜欢的,但是不常见到的人或物,总是非常容易被我们遗忘;而那些我们常见的,甚至看得多到生出厌恶之情的人或事物却总是能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就是重复记忆法造成的结果。
重复记忆法,指的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变为永久性记忆。为什么需要重复记忆呢?因为每个人都会遗忘,相信每个人都有忘记某件事情的经历:昨天随手放的东西,今天就忘记放到了哪里;之前看过的小说,内容忘了七七八八。这并非是我们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并不像电脑一样,能够将所有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所记忆的信息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接收信息的增多而被逐渐淡忘。遗忘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值得一提的是,遗忘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关于记忆规律的实验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用记忆无意义音节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实验中他发现,在熟记这些无意义音节之后,仅仅过去了一个小时,他就遗忘了56%的内容;两天之后,他又忘记了16%;而后遗忘的速度开始大幅度变慢,六天之后,虽然他仍然会遗忘,但只遗忘了3%的内容。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遗忘周期,艾宾浩斯发现遗忘遵循了先快后慢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固定的、均衡的。在最初阶段,我们遗忘的速度非常快,那些越是漫不经心记忆的事情,越容易被我们遗忘,而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强烈刺激所形成的深刻记忆,则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痕迹,等着我们在某一时刻重新想起。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的速度会逐渐变慢,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几乎就会不再遗忘了。而当遗忘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超过我们的寿命时,这件事就会成为我们的永久记忆,如“九九乘法表”和《咏鹅》《春晓》之类的诗篇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忘记某些事情,如之前看过的某部电视剧、读过的某本书或是小学同学的名字;而另外一些事情,如怎么叠纸面包、怎么系蝴蝶结、扑克牌的玩法等,却总也不会忘。这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经不断地重复记忆这些知识。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多达14.7万字的《十三经》,这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不仅记忆容量大,而且记忆的准确度极高,很少出现漏记、错记的情况。这是因为他有着正确的复习方法,每年他都会专门分出三个月的时间温习旧的知识,剩下的月份则用来学习新的知识。正是因为重复记忆,才让他对大量知识记忆得如此牢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8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能够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的数,当人们问他记忆的诀窍时,他直言道:“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是记忆之母,大部分情况下,重复的次数越多,我们的记忆就越深刻,如对电视上总出现的某个明星、学校的放学铃声、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片头曲等。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我们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了这些声音和画面,不仅会唱,甚至在音乐响起的时候,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与之相对应的画面。
如果说记忆有捷径可走的话,那么众多捷径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无疑就是重复。要想记得深、记得牢、记得久,就需要我们耗费精神和时间去做这件看似无趣、实则有效的事情。当我们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时,所需要记忆的知识就会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了。不过,重复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的,不然只会徒劳地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可以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安排自己复习的时间:由于前期遗忘的速度较快,所以学到新的知识之后,我们最好在12个小时之内进行复习,巩固自己的记忆内容。第二次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稍稍拉长,比如,放到两天后再次进行复习。在记忆较为清楚、脑海中所保留的知识还比较多的时候强化记忆。随着遗忘速度的放慢,我们可以相应地将复习的时间间隔拉得更长,如一周、一月、半年、一年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复习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记忆也在不断的重复中达到了加深和强化的效果,最终形成终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