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字入乡随俗是正理|取名之道

你在长安城的街道上闲逛,也没瞅见多么繁华的景象,满眼所见不过是房子,房子,房子。原来,你走到了坊里。长安城被三十八条街道切割成一百多个坊,相当于今天的住宅小区。

要是碰巧遇上个出来倒夜壶的居民,你就扯住了问问,现在是什么时辰,步行去东西市要怎么走,需要走多久。人家多半会热心地一一回答你,还会强烈推荐你去西市逛逛。西市是长安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位于城西。而东市虽然也是商业聚集地,但是由于城东大多住着长安的贵族官僚,人家不差钱,所以东市出卖的东西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普通百姓买不起,自然就不往这跑。因此西市才是整个长安城里最繁华的地段。用现在的话说,那可都是黄金商铺啊!

按照坊间百姓的指示,你踩着泥土路往西市走去。

可别光顾着埋头走路,你的唐朝名字还没有想好呢。

先从姓开始,你要是想用自己祖宗的姓那是再好不过,因为不管是在唐朝还是在现在,改姓表示离开本宗,如果不是必要的情况,一般人是不会轻易改姓的。那么哪些是“必要的情况”呢?唐朝的皇帝有赐姓的爱好,喜欢把李唐王朝的国姓赐给功勋卓著的臣子,以表示对其的嘉奖与恩宠。比如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李,原姓徐,因功勋卓著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

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那就是一些犯了罪的人会被勒令改姓。例如武则天最痛恨的两大情敌、历史上著名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就在与武则天斗争失败后被勒令分别改姓为“蟒”氏和“枭”氏。其他还有一些非必要情况,比如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了姓,但这种情况不太常见。

所以,你还是该姓什么姓什么吧。

再来说说名字,正所谓入乡随俗,你最好了解一下唐朝人起名的习惯,这样你想出的小号才会毫无违和感。

想必你一定记得,语文课本上的古诗下面的注释:某某,唐代诗人,字某某,号某某。拎个大典型出来: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再拎一个: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杜陵野叟。继续拎: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好吧,你明白了吧?诗人约等于“事儿人”,称呼都得那么多。在唐朝,名是名,字是字,大多不是自己起的。名和字也就算了,诗人们自己还得整个别号出来。起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风气,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喜欢给自己起别号。虽然你从小就背唐诗三百首,但你穿越过来可不是为了抢人饭碗的。既然作诗不是你的营生,那咱就不费那么多事,规规矩矩想个名字完事。

那么,字和号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说说字,从名的含义派生出的另一个符号就叫作“字”。字是从名儿上派生出来的,它对名儿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那么为什么要取字呢?这是因为名是父亲起的,是孩童时期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用作平辈之间互相称呼。而号最初是山间隐士们发明的,他们不仅要把自己藏起来,还要把真实姓名也隐藏起来,自己另取一个名字来指代自己。相对于名和字来说,号要随意得多,想怎么起就怎么起,想起多少就起多少,而且可以随便改。于是,号就变成了文人雅士们表现个性的产物。

如果你是个姑娘,那大可以取个叠字名儿。就像崔莺莺、关盼盼、张好好这样的。当然,叠字名可不是姑娘们的专利,唐朝的男子取叠字名的也很常见,这在唐朝是很流行的。

如果你是个24K纯爷们儿,你也可以给自己取个姑娘的名字。别担心,在唐朝,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因为这是唐朝一个小小的时代特色。唐朝有个大将军叫李君羡,战功赫赫,英勇无敌。可你知道他的小名叫啥吗?竟然叫五娘!好了,别笑了,唐朝取女性名字的男子多了去了,你一个个地笑得笑到什么时候?你自己也可以叫个“小花”“小翠”什么的,放心吧,你远在21世纪的亲友是不会知道的。

如果你自认为才艺过人,想在唐朝做个伶人,那你可以想个姓与名相连成义的名字。比如你姓罗,那就叫“罗裙短”,要是姓叶,那就叫“叶子落”。哎!等等,这只是举例而已,可不能随便拿来用。要知道你现在可是在一个被诗浸润着的朝代,伶人又是常常要和文人打交道的,这样的名字似乎不太符合时代要求。“罗绮衫”“叶飘零”这样的,才是像样的伶人名。

眼看着快到西市了,你想好了没?抓紧点,马上就要开市了。你要实在想不出也没关系,唐朝人有个天真烂漫的喜好:替人取外号!说不定你走在大街上,别人就依据你的姿态、穿戴、神情等等,给你取个诨号呢。你还别不相信,唐朝人就爱这么干。李林甫知道不?别人给他起的诨号那可不怎么好听,什么“肉腰刀”“李猫”“索斗鸡”,看看,还不是一个两个。大概是为人过于奸诈残忍,引起了众人的愤怒,才得了这许多外号。这可不是个例,在唐代,做官的谁要没个诨名,那只能说,这人太没有特点了。在寻常百姓中,给人起诨名也是一种时尚,人们对诨名的热衷大概就像现代人对英文名的热衷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