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浆糊制作

浆糊是修复古籍不可或缺并起着关键作用的材料,无论补、镶、托、装,都离不开浆糊。浆糊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所修文献的质量和寿命,修复后的文献若发生虫蛀、发霉、皱褶、中空等,都可能与浆糊有关。修补古籍所使用的浆糊应粘性适中:粘性太差,则修裱后的文献过不长时间,浆性会减弱,修裱纸会自行脱开;粘性过强,又会使所修文献发硬,或使文献产生核桃形皱纹等。文献经修复后,纸张要柔软并具有可逆性,即修裱后纸张柔软且长时期不会起壳脱落,而需要重新修补时,用水喷湿即可揭去原修裱纸而不会损坏原件。

因此要学好古籍修复,一定要掌握好浆糊的制作和使用。

一、制浆原料及配料

古籍修复所用浆糊一般自行选料加工制作,各地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差异,制浆材料和加工方法略有差别。制浆的主要原料,北方一般多用去掉面筋的面粉,即小麦淀粉,而江南一带多用精白面粉。

制浆的主要配料为明矾(按每1kg小麦粉加入15g-20g明矾的比例使用),也有加适量的石碳酸,甲醛或二氯苯酚等,主要作用是延长浆糊的保存时间和防霉防虫,并能增加浆糊的粘性。但是这些配料对纸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因此修复珍本古籍用浆一般不加配料。

二、浆糊种类

修复古籍用的浆糊,其稀稠度一定要调配适中,过稠或过稀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用浆的稀稠度要根据修复的不同工序及不同纸质进行配制。浆糊调配的浓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1. 稠浆糊:制好的厚浆中稍加水或不加水调配。可用在装书籍封面、托料、装轴、粘连册页心子等处。

2. 半稠浆糊:制好的厚浆中加适量水成半流质。可用在刷贴壁浆口、拼接镶料等处。

3. 稀浆糊(又称浆水),可由厚浆稀释而成,也可直接冲调。用在修书页、托裱书画等处。

古籍修复具体使用哪种浓度的浆糊,要看修复工序、纸质及纸张的厚度而决定,需要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

三、制浆技法

各地由于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浆糊的制作技法也有所不同。主要有沸水直接冲制和用锅熬制两种方法。沸水直接冲制法较方便,南方一般用此法。这里介绍沸水直接冲制法。

1. 制浆流程图

2. 制浆方法和步骤

(1)投料与湿浆头

将制浆的原料精白面粉或去除面筋的小麦淀粉放入制糊盆,加少许约40℃温水,用木棍搅拌均匀,使其成稠糊状,且无颗粒(图3-1)。

图3-1 投料湿浆头

(2)冲制厚浆

①冲制

取刚烧开的沸水徐徐冲入制糊盆,边冲入沸水边用木棍顺着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使浆和沸水充分调和,直至浆由薄变厚,由白变黄,渐渐冲熟,提起木棍浆糊能拉出丝为止。(图3-2)。然后用木棍继续用力搅拌,直至发出光亮(图3-3)。待浆糊冷却后结成块,即成厚浆。如果冲浆后其颜色没有完全变黄,说明冲的不够熟,可以在浆中加入沸水捂一会,然后将沸水倒去,用木棍再继续用力搅拌,反复几次,至其颜色变黄,发出光亮为止。

图3-2 冲制

图3-3 搅拌

浆打好后,将浆面抹平,倒入一些清水,使清水约高出浆面2-3厘米。每天更换清水,这样浆糊表面不会结皮硬化,又因水使浆糊与空气隔绝,不易发霉变质。

②配制稀浆

用竹起子如切豆腐般,将所需的厚浆糊块切下,取出放在另一盆里(注意取糊忌用手掏,否则厚浆糊会澥,变成稀糊,不易换水保鲜),然后用细木棒将其捣烂,使其成稠糊状。徐徐兑入少许清水(忌一次加水量过大,否则不易搅匀,会出现疙瘩,影响使用),边兑水边用木棒搅拌,直至调配成所需浓度的浆糊。

(3)直接冲制稀浆

稀浆也可直接冲制。方法:将制浆的原料精白面粉或去除面筋的小麦淀粉放入制糊盆后,加少许清水,用木棍搅拌均匀,使其成稠糊状,且无颗粒,然后取刚烧开的沸水徐徐冲入制糊盆,边冲入沸水边用木棍顺着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使浆和沸水充分调和,浆水变成黄色即已冲熟,再兑水调配成所需浓度的浆糊(图3-4)。

图3-4 稀浆

3. 浆糊制作质量要求

(1)浆糊要求制熟,即制成的浆糊需浆色发黄有光亮。

(2)浆糊中要求无糊块,即无一粒一粒“小疙瘩”。

四、浆糊的使用

浆糊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献修复的质量。使用浆糊要注意:

1. 浆水中的浆糊会沉淀,因此浆水每次使用前都要用浆笔兜底搅拌。

2. 刚冲好的热浆糊不能马上就用,要等冷却后再使用。因刚冲好的浆糊,虽然已冲熟调和,但其中有许多糊块、粉粒还没有彻底溶化,在热糊中还在继续膨化,活动性较大。热浆糊托料会影响绫绢的柔软度;染色会使颜色不均匀;托心、托复背等会产生僵硬,造成折痕等。

3. 浆水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经常更换,隔宿多日的宿浆水以及发酵的浆糊不能用,一则有些修复对象较脏会污染浆水,二则这种浆糊由于糊中淀粉分解,粘度减低,用此浆糊托裱修复文献容易使裱件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