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如果想要孩子赢在未来,那么就给予孩子充满安全感、幸福快乐的童年

宝宝像“人工智能”中尚未写完的程序,发展过程中偶尔会产生“bug”

我本科念的是社会学,硕士则考上了台大教育学程,拿到“中等教育教师证”。来以色列之前,我对幼儿教育完全没有概念;来以色列后,开始学习新语言,并进入了幼教行列,虽然上过地方教育局的短期幼托课程,当时重点仍在幼儿照顾和健康,对于婴幼儿身心发展懂得并不多。

而嫁来没有多久,老大小雅就出生了。

我和老公“雅爸”就像所有新手父母一样,既兴奋又紧张,花了大把银子准备婴儿房和玩具。

产假过了三分之二(以色列的产假为十六周),小雅偶尔会躺在以色列称之为“大学”的婴儿游戏垫上玩耍。游戏垫上方挂着两三个色彩缤纷的玩偶,吸引宝宝视线,宝宝常常伸手挥打悬挂在眼前的布偶。

有一天,雅爸坐在游戏垫旁跟小雅玩耍,看到小雅努力地想要伸手打玩具,成功率不高却百试不厌,雅爸突然对我说:“你看,宝宝多像‘人工智能’中,有自学功能,但尚未写完的程序啊?”

“啊?什么意思?”计算机工程师出身的雅爸天外飞来一笔,我却是一头雾水。

“你看,人类婴儿的身体和脑子,并没有发育完全就出生了,像是没有写完的程序,不像大部分动物出生几个钟头或几天,就可以自己行走奔跑。人类婴儿却至少得依赖父母到两岁,才有初步的自主能力,距离养活自己、生育下一代就更远了。”

雅爸进一步解释:“但这个程序是有自学能力的,婴儿出生后并不知道自己有手、脚、身体,脑子没办法好好控制身体,而是经由婴儿每次的不自主运动——打到或触碰物品,触碰点所在的肢体通过神经传导给大脑,告诉大脑碰到了东西,大脑再通过神经回复手脚要怎么反应。宝宝的脑子就是通过这种过程,逐渐学习身体的界限和各部位在哪里,以及如何控制身体去进行大脑要它做的事。”

哇!我这个念教育学的人,突然被读计算机的工程师上了一堂“幼儿神经学”。这种解读令我觉得有趣极了,开始对这门学科充满兴趣。

“发展过程中偶尔会产生‘bug'(漏洞),例如宝宝神经接收信息的能力,可能比一般人敏感或弱感,对于光线或声音的反应便会不一样。这时可能要通过物理或职能治疗来‘debug'(除错)。”雅爸继续说:“看懂宝宝的程序代码,并且给予正确的刺激与输入,对于宝宝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多帮助,让孩子成长得更快乐更聪明。以色列幼教很强调这部分,这应该也是你学幼教的重点吧?”

是的,以色列幼教强调早疗,职能治疗师、幼儿心理师和语言治疗师经常在幼儿园里穿梭。而且不只针对高风险或发展有问题的幼儿,而是观察全体孩子并“点状治疗”。用雅爸的话来说,每个人的感觉统合发展本来就有差异性,几乎人人身上多少都有一点“bug”(漏洞),连大人也一样,例如有人距离感不佳,容易跌倒;平衡感极差,无法走直线;对声音或衣料极为敏感或过敏……而许多小问题,若是幼师提早发现,通常只要短期早疗,就可以处理。

与其写出一个像大人脑袋的程序,不如设法写出一个像三岁幼儿脑袋的程序

雅爸当时的一席话,完全点燃了我对幼教的热情,给了我全新观点来看待幼儿教育这件事。我突然了解了养育幼儿不该只是响应生理和心理需求(直白一点就是:吃喝拉撒睡抱玩),而是站在“科学角度”,通过脑神经学、认知发展、心理发展、行为发展来了解“宝宝是如何从一个‘未完成品’长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的”。

所以,宝宝不再只是触动母爱情怀的柔软小可爱,而是会根据本能和特质,通过环境刺激而学习成长的人类,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宝宝是“可写入的”,而学龄前宝宝的“可写入性”又比学龄后高许多。和宝宝相处,勾起了我对人类学研究的兴趣。每个宝宝有什么不同的个性和特质?为什么对同样的刺激有如此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宝宝特别爱哭?为什么有的宝宝喜欢打人?如何让宝宝更有安全感、更能学习?……每个问题我都渴望深入去探究。

同时我也好奇:以色列这个国家,自从2000年由最高法院判定“父母体罚违法”,教师和父母被逼放下鞭子之后,各级教育体系、父母和社会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有多少理解和解决能力?如今,我从事幼教超过十年,这仍是让我觉得充满趣味和挑战的部分。

这几年“人工智能”(AI)发展快速,全球计算机工程师都在努力写出能够自我学习、纠正错误、分辨事物、精确分析数据的“人工智能”。而大家也渐渐了解到:与其写出一个像大人脑袋的程序,不如设法写出一个像三岁幼儿脑袋的程序。因为幼儿的脑袋更加灵活,对于新信息有适应力和解决力,而不像大人脑袋已被既有的知识所局限。

婴儿的天分不只是从环境中学习,父母的支持经验会让孩子习得“自我调节”的能力

然而,幼儿和“人工智能”还是非常不一样的。到目前为止,虽然科学家知道人是个有机体,但仍搞不清楚人类的“意识”(sense)如何发展起来的。人类婴儿的天分不只是从环境中学习(动物也可以做到),婴儿还能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并解读他们的意图。在情绪表达与需求上,“人工智能”完全无法与人类婴儿匹敌,在可预见的未来,了解幼儿的情绪和学习能力,仍有一段极为漫长的路途要走。

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婴儿和一般人工智能完全分离。

“共同分享”和“共同关注”是人类有意识学习的出发点,科学家发现,宝宝对于大人情感和注意力的需求是一种生存本能。这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英国心理分析师约翰·鲍比提出了“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他假设婴儿不能调节自己的感受,所以当他们饥饿、悲伤或孤独时容易感到不安,需要照顾者帮助“共同调节”自身感受。在早期关系中能妥当回应孩子的父母,才能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这种孩子长大后,就算再度面对饥饿、悲伤或孤独,早期父母的支持经验会让孩子习得“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类孩子将更能面对人生中的重大困难,并且有自信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终有机会再次获得幸福和满足。

相对地,如果大人没有做到这点,宝宝的心思和注意力就会全放在害怕、追求情感关注上,变得退缩且缺乏探索世界的自信,长大后则相应产生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差等问题,并且缺乏好奇心,没有什么余力去学习、创造。

幼儿是“未完成又有自学能力的人工智能”,只要“输入”开始改变,“输出”也会跟着变化

庆幸的是,近十几年来以色列心理学者在研究幼儿到成人阶段的“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时提出,虽然婴幼儿时期依恋十分重要,但在每个阶段人类都有再学习和补救的能力。我们的“安全依恋机制”也会促使我们继续寻找可以给我们安全依恋的人、事、物。如果不是父母,就可能是祖父母、邻居、学校老师……甚至是床上的布偶小熊。只要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安全依恋类型,并且加以学习,仍有很大机会可以从早期亲子关系不安全依恋中脱离出来,重新建立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

这几年以色列的幼师研讨会,也讨论了幼师如何协助那些无法和幼儿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父母。毕竟,没有什么是来不及的,一旦父母察觉到自己与幼儿的互动问题,通常互动就会开始改善!而我们也提到,幼儿是“未完成又有自学能力的人工智能”,只要“输入”开始改变,“输出”也会跟着变化。

由于以色列早教(从出生到三岁)系统成熟,2010年后甚至把义务教育向下延伸到三岁(幼儿园小班)。宝宝四个月大后,父母和幼师会有非常多的联系和讨论,中央和地方也在教养咨询和幼儿发展问题上投入经费、引入专业型人才和机构。加上犹太传统文化,因而我们看到以色列家庭养出来的孩子非常“虎刺怕”(Chutzpah):不畏权威,厚脸皮,不怕犯上,有冒险和开拓精神,有创新能力,对于自己想要和觉得对的事情非常坚持,勇于面对困难,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按照科学角度来教养孩子,如果希望“输出”(output)的是:聪明、有弹性、学习力、创造力,那正确的程序“输入”(input)必须是:给予孩子安全感、幸福感、快乐感!

颠覆一般“痛苦学习才能换来竞争力”的既定印象,以色列在烽火蔓延且环境困难的状况下,仍然可以养出既快乐又有安全感,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换言之,如果你想要孩子未来聪明、情绪稳定且有竞争力,那么给予孩子充满安全感的、幸福快乐的童年,是最事半功倍的方式!而不管你之前的教养方式是什么,从今天起,随时都可以改变,也一定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