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时代:深度解读价值投资
- 傅海棠 但斌 梁瑞安
- 11459字
- 2020-06-25 07:02:03
关于《中国崛起的奥秘——财富论》
问1:傅总您好,感谢您和我们进行深入对话,您的著作《中国崛起的奥秘——财富论》即将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您是做投资的,为什么会想到出一本经济学的书?
傅海棠:虽然我没有专门进修过经济学的课程,可是我隔三岔五也会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的看法。我觉得很多人的观点不太接地气,偏离了真正的经济学本质和核心,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经济学。
所谓发展经济就是要发展生产,生产财富,保障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强大的国家。这样一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围绕生产财富去进行。怎样采取措施和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正常生产和快速生产,提高生产力,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生产的正常进行。
目前主流的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存在周期性规律,繁荣之后必然走向萧条,我觉得这个不太靠谱。这就好比说如果我们种地的时候遇到干旱就必然要旱死。这叫什么?不破不立,推倒了重来。犹如无稽之谈。天不下雨我们就浇水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雨下多了我们就排涝;风刮大了我们就把农作物扶起来。我们采取的一切措施就是要保证农作物的丰产和高产,最好是年年丰收,多点粮食,保障大家的吃饭、穿衣问题。经济也是一样的道理,出现了问题以后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去解决它。
问2:您对经济的这一套总结就是通过种田、贸易等一些平时生活的积累得出的吗?
傅海棠:对,我们要从本质和根上去看待和研究问题,不要飘在半空中,或者因为结果而找结果。要找到原因,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我举个农作物的例子,比如说玉米第一年产量八百斤,第二年八百斤,第三年八百斤,突然有第四年变成了五百斤,然后发生危机了。你不要以前几年的结果来推导后面一定会发生危机,这就大错特错了。你要找到为什么玉米前面连续三年的产量都是八百斤,后面突然变成五百斤的原因。如果说后续又出现了导致产量变成五百斤的原因,那我们就采取措施,让玉米的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样经济就稳健了。
问3:您举的玉米的例子是一个很小的点,我们的世界经济体系相对来说更大、更复杂,那以小去概括这么大的东西会不会不全面?
傅海棠:这个没有以小概大,只是为了说明问题举的例子。世界经济体系虽然很大,不过它也有原理。主要原理,像经济的问题就主要出在货币上。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第一是货币,第二是政策。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货紧缩。知道因为通货紧缩导致经济萧条,以后就好办了,那就对症下药,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把钱投向生产端,经济马上就会繁荣起来。欧洲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就超出了预期;美国现在的经济也不错,其实就是从奥巴马在任的末期就采取了货币宽松的措施。
问4:农民、商人、投资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家,这些身份标签中您本人最认同哪一个或哪几个?为什么?
傅海棠:我个人最认同的身份是经济学家,因为经济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比如投资,不懂经济就不能很好地投资,投资也是经济的一部分,包括商人的经商也是经济的一部分。我主要做投资,不是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其实经济学也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哲学。
主持人:您对经济的敏感性特别高。
傅海棠:我的敏感性是对症下药,要明白什么政策导致什么结果。
问5:您是否有总结,政策出来后,一般多久能反映到行情中?
傅海棠:期货市场很快,股票市场稍微慢一点,因为股票的周期比较长,一点一点往上涨,盘中看着很慢,拉出图形来看,一直在上涨。我觉得要做蓝筹,不要买小盘股,一买就上当。
问6:对中国崛起的原因,众说纷纭。就您看来,中国崛起的奥秘是什么?
傅海棠:就我的切身体会和研究而言,中国崛起的奥秘就在于四个支柱、一个核心。四大支柱为:强大的政府、正确的道路、勤劳的人民、自主的货币,一个核心为:劳动创造财富。
简单来说,就是在强大政府领导下,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通过自主发行和调控货币等手段,激励人民高效劳动,使市场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
其中的关键点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劳动创造财富”的环境;而首要的因素则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有了强大的政府才能让四个支柱中其他三个支柱成立,才能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积极劳动创富、不断提高效率的环境。
那么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才是正确的道路呢?我们或许可以有很多指标判断道路选择的正确性,而其核心指标必然是:这条道路是否有利于劳动者创造财富、拥有财富,从而有效改善劳动者生活条件,实现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一步分解,则包括政治上是否有利于高效正确的决策并予以执行,经济上是否有效地进行宏观规划和调控市场、微观上是否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发挥劳动积极性。只要能高效决策,政府的形成模式就不那么重要。只要能对市场进行规划和调控,就比放任自流要好。只要全体人民是在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国家崛起就有了希望。
问7:您觉得中国走的这条路,其他国家能否借鉴?
傅海棠:中国走的这条路符合任何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全面符合。中国的这条道路追寻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当然,有些经济学家不认可,认为我们不是市场经济。他们所认为的市场经济是没有政府管理的经济体,其实世界各个国家对经济都有管理,只是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管理的措施、力度不同。这也是主流经济发展的一个误区。
问8:我们发现《中国崛起的奥秘——财富论》一书中,对传统西方经济学多有批判,您觉得传统西方经济学有哪些明显的漏洞?
傅海棠:西方经济学的漏洞是较多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有几个假设前提:理性人假设、自我利益最大化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等,这些假设前提都不是真实的、不是确定的,和现实不相符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经济学就变成了“动物经济学”,我们要研究的是“人的经济学”,“动物经济学”显然不能指导和解释人的经济世界。
西方经济学经常用片面的、错误的规律推导结论,用不合理的、错误的假设推导因果。因采取错误的经济措施而导致的结果,却当成了“经济规律”,还认为那是客观规律、是必然,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本没有找到本质规律、本质原因。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应是先找到本质原因,再推导结果。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常把错误的观念当成必然的前提。比如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兴衰周期是必然的,认为繁荣之后必然萧条,认为萧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以这样的前提去研究经济学,非要找一切的原因和说辞去对应这个前提,去分析和预测经济,制定经济政策,指导经济活动,当然难有好的结果。由此指导经济,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放任自流、引发危机、带来萧条,而不是对经济加强管理,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维持繁荣。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必然循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谁说周期是必然的?现在冬天都能吃上新鲜水果和蔬菜了,说明某些自然周期都可改变,更何况所谓的经济繁荣和萧条周期是因为人的参与而产生的。过去所谓的经济周期是因为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的,经济萧条开始于货币紧缩、经济繁荣源于货币宽松,知道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西方经济学理论预测经济经常南辕北辙、啼笑皆非,一次次地出现错误,这说明西方经济学理论用来研究和预测经济的指标、公式、理论本来就是错的,如果是对的,那为什么预测的结论经常是错的呢?
传统西方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要对市场的“放任自流”,要“小政府,大市场”,市场出了问题,政府不要管,最好让市场的参与者自生自灭,死了重新来过。这明显是有问题的,管理出效率,政府的有效管理才能让市场效率更高、运行更健康。政府的管理是“纲”,市场是“目”,纲举则目张。我们要的应该是“大政府,大市场”。
西方经济学非但不能指导中国经济,就算用来指导西方经济也未必行得通。近二十年西方各国经济停滞不前,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突破是有关系的。不能指导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就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对经济还是有害的。
种庄稼的道理很简单:旱了浇水,涝了排水,有虫要用药,有稗草要除掉,这才能保证丰收。自己家的孩子,大家都知道好好培养。饿了给他饭吃,从来没有说饿了就要让他挨饿!病了要给他治疗,从来没说病了就让他自己痊愈而不去看医生。奇怪的是,很多人说经济坏掉了,就要让它自行修复,或者让它自己烂掉也好,烂掉之后就好了,这叫不破不立。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难道你的孩子生病了,就要让他病死算了?人生病要治,而经济生病却要放任?这是哪门子经济学理论!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呢?当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经济问题,使经济平稳、快速、健康、高效地发展。
问9:较多专家、学者认为“政府”不应该管“市场”,而您认为应该“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进行市场竞争”,并且认为“强大的政府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您为何如此看重政府的作用?
傅海棠:中国崛起的原因,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有一个强大的政府走着一条正确的道路。没有这个前提,其他一切都是白搭。我们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即便按照惯性去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其实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府作保障,根本不可能有英美国家的所谓崛起。它们自己依靠强大的政府崛起了,却告诉其他国家“政府没什么用,市场才是最伟大的”,这要么是真的不懂,要么是故意糊弄人。
大海航行靠舵手,汽车运行靠司机。没有舵手的轮船怎么航行?没有司机的汽车怎么前进?车子不会自己跑,经济不会自动好。万事俱备,还欠东风。而经济发展的东风,只能是那个开车的人。在经济运行的这辆车上、这艘船上,开车的人是谁,掌舵的人是谁呢?翻遍西方经济学的典籍,也找不到答案。
有了强大的政府,才有经济的发展。正如有了好的企业家,才有企业的发展;有了好的老师,才有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有了韩信将兵,才有百战百胜;有了高水平的农田管理者,才有粮食的连年大丰收、高产稳产;有了袁隆平,才有杂交水稻的诞生,才有水稻单产的大幅提高……
一切经济发展的要素,都是在强大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规划之下,才能发挥出各要素的功能和效率。所以强大的政府是一切经济发展要素的首要要素,有了强大的政府,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国家稳定了、社会安定了,一国才能打造一个劳动创造财富的良好环境,才能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经济发展的事业上。也只有在强大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市场才能有序和高效运行,离开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市场将变得无序和低效。
我们并不否认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需要有资源、劳动、资本、技术和制度,但有了这些要素,却未必就能带来经济的增长。还需要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傅——强大的政府来整合、协调、管理、调度这些要素,才能实现这些要素作用的倍乘效应。
问10:政府管理市场的“目的”应如何设定?就是说,如何评价政府是管好了市场,还是没管好?
傅海棠:政府管理市场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让经济健康发展,让劳动者创造和拥有更多财富。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好坏的标准,是经济是否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是否实现了国泰民安。而评判国家强弱的标准,则是财富的多寡。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越强大、社会就越安定、政治就越能清明、民众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就越好,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反之,社会财富不足,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都无以为继,国家就不会富强、人民就不会富有,社会就不会安定。长远来看,有利于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经济措施,都是对的;阻碍财富创造的措施,都是错的。
市场需要管理,需要呵护。政府的管理是为了市场运行得更好,不是反市场。政府管理是为了市场更高效、更稳定、更有活力、更好地发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其实,
市场这个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规划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制度,是政府制定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完善,是政府推进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是靠政府监督、指导、组织和调控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效率,是政府管理出来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维护,是靠政府完成的。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政府有效管理下的市场经济。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需要有一定的高度,角度也要对。所谓正确的高度和角度,是指应更多站在全体人民、国家和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只站在个体的角度。即不要时时处处仅仅算自己的家庭、企业的账目,而应该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冷静看待社会现象。应从管理者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谋求公利、谋求发展,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片面、主观地谋求私利。
比如看待种地这件事,应站在玉米地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一棵玉米的角度。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整片玉米地的高产,尽量让每棵玉米都茁壮成长,而一棵玉米更多考虑的是自己长得好不好、如何长得比别的玉米好,希望浇水、施肥最好从自己这里开始,并且得到比别的玉米更多的水分和肥力。一棵玉米想的最好是自己多得一些好处,但管理者不可能满足每棵玉米的优先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实际上,一棵玉米好了,整片玉米地不一定会好,而只有整片玉米地好了,每一棵玉米才会好。玉米地的管理者要考虑水够、肥够、阳光充足,让每一棵玉米都得到水分、肥力和阳光,而至于具体哪一棵长得最好,则在考虑和满足每棵玉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要看每一棵玉米的自己的努力和各棵玉米之间的公平竞争。
问11:就您看来,有没有中国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
傅海棠:市场不是万能的,而政府的管理是有效的。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政府能,政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就不怕天旱。市场只能解决相互博弈、相对平衡的问题,付出惨痛的代价,形成兴衰周期的循环,但解决不了公平、效率和稳定的问题;政府的管理规划和有效干预则能让市场更公平、更高效、更稳定,并且保持良性发展,保持持续繁荣。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和管理,就是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关系不大,中国经济不是靠西方经济学理论,也不是靠哪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的经济理论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因素。如果能总结出这一套理论,并将之系统化,就能进一步指导未来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奇迹。
中国经济不会有大问题,我们不必担心,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想解决问题。中国政府是伟大的,没有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
问12:对“什么是财富”,您是如何定义的?财富从何而来?
傅海棠:财富是劳动者的有效劳动创造的。财富的本源不是货币,而是生产和创造,是劳动。对人类来说,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知识、服务、技术、文化都可以称为财富。
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和生产需求的物质资料,是物质财富。这些财富,看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让人心生满足感。
对个人来说,房子、车子、衣服、食品、家具以及各种用品,都是财富。而对国民来说,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是财富,花园、广场、楼堂馆所也是财富,为方便人民生活的管网、电线、电缆和网络设施,也都是财富。
能促进物质财富生产有益的无形资产,是精神财富,包括文化制度、知识专利、文学影视作品,等等。媒体传播、体育娱乐等虽然不能直接促进财富生产,但它们起到了愉悦劳动者身心的作用,间接有利于未来的财富生产,也是精神财富。知识财富、服务财富、技术财富、文化财富都属于精神财富。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所谓的精神财富,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它要能促进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不是损害这个生产过程。所以,一切消极厌世的思想,无论外形多么华丽,都只是糟粕而不可能是财富。比如,宣传虚无和末日的邪教,鼓励分裂和内乱的文化等。对人的精神和肉体产生损害的思想,也不是财富,甚至不能纳入文化的范畴。
问13:是否只有工人和农民在创造财富?商人、企业家、科学家是否创造财富?
傅海棠:无论是种地的农民,工厂上班的工人,还是企业的管理者、商人、科研人员、文化工作者、国家工作人员等,他们全都是劳动者。
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力劳动、一种是脑力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很多原本需要人从事的体力劳动由机器替代或部分替代,这类机器如汽车、收割机、纺织机、挖掘机等;也有一些原本需要人从事的脑力劳动由机器替代或部分替代,这类机器如电脑、医疗仪器、智能手机等。机器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改良,使得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人类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和数量,可以让更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为相对轻松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可以让脑力劳动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几何级增长。
虽然工作分类不同,但工作有分类,劳动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在为社会做贡献,而且每个行业的人都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所以我们不能贬低任何一个工种,不能鄙视任何一种劳动。因为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只要是有效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商人是创造财富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商人的场景:在一个小山村里,张三种玉米,李四织布。张三的玉米吃不完,就去卖给李四。李四买下玉米,再卖衣服给张三。如此,张三李四完成交易,两个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此时,张三李四两个人的小村庄,合计年产玉米1000斤、布匹10米。
但是,如果商人出现,他知道远处有需要玉米的也有需要布匹的人,于是,他下订单给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加大工作量,最后年产玉米1万斤、布匹100米。出售这些产品给商人后,他们换回货币,并以此去购买远方人的土石、砖瓦和劳动力,让别人帮助他们盖起了漂亮的房子。搬进新房去住,再娶妻生子,生生不息,日子越过越红火。
仅仅由于商人的出现,张三李四的劳动产出量就增加到原来的10倍,社会财富极大膨胀,这是一个比以往二人世界更“好”的社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商人有无贡献呢?显然是有的。商人的出现,促进了财富总量的增加,它挖掘了生产者的潜力,扩大了社会劳动量和财富生产量。比如,我们可以说,商人通过间接生产多产出了2000斤玉米和20米布匹。
不止如此,商人把张三李四的产出运输到远方,远方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9000斤玉米和90米布匹,消费者得到衣食满足,开始从事其他生产,生产总量进一步增加。于是,远方这些消费者的劳动创富的部分也应算是商人的功劳。
企业家也是创造财富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不会按照流水线自动来到厂区。生产什么、销售什么、销售到哪里去、以什么销售价格等无法由销售员独立完成。最关键的是,企业的战略制定、制度设计、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日常管理、组织生产、组织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企业家直接或间接参与。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章就是谈分工的,他指出,如果让工人们不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每个工人可能一天连20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但经过劳动分工,全部的18项流程分别由不同的18个人来完成,结果18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针4800枚,劳动效率极大提高。
如果要用量化来计算,平均来看,单个企业家或商人创造的财富规模远远大于单个普通劳动者。即便按照亚当·斯密的制针数字来衡量,18个工人一天本来只能生产360枚,但因为企业家的出现,可以生产4800枚。新增加的4440枚,有多少应该归功于企业家呢?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半即2220枚算给企业家,那他的创富能力也远大于普通工人。
当然,科学家也是创造财富的。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劳动,价值相对更高。既利己又利他的劳动,比只利己的劳动价值高,能够广泛利他的劳动价值很大。某些类型的脑力劳动创造极高的价值,比如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比如中国高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比如支付宝的发明和应用。国家应在鼓励科技创新、推动设备更新换代上下大力气。
问14:就您看来,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在经济活动中,货币起着怎样的作用?
傅海棠:货币的本质是政府信用支持的劳动凭证。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是财富的象征,而其本质是劳动的凭证,其核心功能是促进财富的创造。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劳动凭证,也可以用获得的劳动凭证去交换别人的劳动产出(物质产出或服务产出)。理论上来说,劳动效率越高,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越长,获得的劳动凭证(收入)越多。
在经济活动中,货币的作用非常重要:
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货币是发展的命脉。货币有序运行,则经济血脉畅通,经济就会发展,国家崛起就有了根基。反之,如果货币无序,经济发展就会有阻滞,轻则经济萧条,重则国破山河在。货币是各个经济环节的纽带,是推动财富创造的源泉。货币适度宽松能维持经济繁荣,离开了货币,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货币不但有交换媒介和标价的功能,还有促进劳动创造、调节贫富差距、平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发展、连接生产消费等作用。
货币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总轴,货币是一切财富的容器。货币,货币,有货就有币,有币就有货,货币通过生产劳动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收入,自然有币就有货了。货币和财富相辅相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如果货币不够多,就容纳不了那么多的财富;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财富,这么多的货币就不值钱了。就像车和路的关系,货币就像路,财富就像车,只有路多了、路宽了,车才能多、才能通畅运行。否则,车多了,路不够宽、不够多,就会塞车、堵车,不畅通,通行受阻。如果货币供应不足,通货紧缩了,生产不能正常进行,销售困难,需求低迷,企业亏损,债务升高,萧条和危机自然而来。
货币政策执行得好,财富创造效率就高;财富创造越多,货币的价值就越坚挺。
问15: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是必然循环的。而您认为可以通过“货币的收和放”避免经济危机,平滑经济周期。请问,如何收放货币,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平滑经济周期?
傅海棠:路况良好,正常行驶中的车辆,是因为司机踩了刹车而停下来,不能说是因为车辆高速行驶而停下来。历史早已证明,除了战争和自然灾害,任何经济萧条,都源于通货紧缩,或者说是因为货币的增长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货币宽松而经济繁荣,又因货币紧缩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而陷入萧条。
在所谓的经济周期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失当,引发通货紧缩,导致经济萧条的基本传导路径是: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提振需求——扩大投资——价格上升——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收缩银根——经济继续繁荣——减少投资——继续收缩银根——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企业利润降低——企业亏损、员工收入下降——银行坏账增加——经济形势恶化——居民收入继续减少——银行控制风险、抽贷限贷——消费水平下降、全面萧条开始……
1.经济萧条。最初的经济萧条,表现形式为需求低迷、价格下跌、企业亏损、劳动者收入下降、失业高企。
2.放松银根。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开始采取放松银根的措施,提振需求,一般来说会降准、降息、扩大投资。而在降准、降息的初期,经济指标还会继续下滑,原因之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物价下跌,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失去了信心,在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形成了“经济不会好起来、物价会继续下跌”的固化思维,难以短时间扭转;二是降准、降息的力度不够,释放的增量货币对冲不了物价下跌、企业账面财富缩水、流通货币不足的幅度。(比如企业亏损、经济低迷会导致企业的支付和偿还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企业的“信用缺失”,“信用”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先发200万货,货款后续再给,而“信用”缺失的情况下则必须先付100万订金甚至要全额付200万货款,才能发货,所以若“信用”缺失,同等货币量的购买能力就会下降。)
3.心理通缩。这时,由于社会对未来充满悲观预期,政府降准、降息、扩大投资的措施被认为无效或力度不够。(认为降准、降息、扩大投资的救市措施无效,或边际效应递减,这是经济学误区。没有无效的降准、降息,只有力度不够。)
4.扩大投资。经济继续恶化,国家继续放松银根,降准、降息持续进行,继续加大投资的力度。一个时期后,经济好转,价格上升,消费提升,企业持续盈利,一般三至五年后企业有了一定的利润积累,又因产品供不应求,扩大再投资。(比如企业积累了5000万利润,再建生产线需要1.5亿,向银行申请贷款1亿,因为企业盈利良好、产品供不应求,银行经过对企业经营状况、资产状况的调查审核,批准了这1个亿的贷款,企业把钱投进扩建项目中。)
5.经济繁荣。在此经济阶段中,原生产线的生产量本就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企业扩建新的生产线,新生产线建设过程中光有需求,没有产出,于是供不应求进一步拉大。此前本就有逐步通胀的过程,也有声音反映要控制通胀,由于通胀水平不高,走出萧条的时间不长,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没有采取控制通胀措施。
6.“经济过热”。而在新生产线建设过程中只有需求,没有产出,推动了物价上涨,通胀加剧,被视为经济过热、过度投资等(实为经济繁荣,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维持繁荣)。此时,控通胀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泡沫”之声不绝于耳(实为杞人忧天),政府终于采取措施,开始了加息、提准、减少投资等措施。
7.心理通胀。在加息、提准、减少投资的初期,物价并未下降,甚至继续上涨,原因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物价上涨,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信心满满,在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形成了“经济不会变坏、物价会继续上涨”的固化思维,难以短时间扭转;二是加息、提准的力度不够,对冲不了物价上涨、企业账面财富增值、信用货币增加的幅度。
8.需求逐步透支。经济继续繁荣,由于物价上升、消费旺盛、贷款增多会透支人们未来的购买力,同时高物价的交易使得税收也在增加,这也是减少消费者未来购买力的因素(此时不控通胀,未来随着人们的购买力的下降,供应的增加,物价自然也会平稳;其实越是繁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税收就越多,即国家收回的货币越多,市场越可能因为缺少货币而无法维持原有的运行速度和质量,这时若国家减少投资、加息提准,等于雪上加霜,经济繁荣就不可维持)。
9.持续紧缩。可这时,政府的加息、提准持续进行,继续减小投资的力度,控制需求。殊不知新生产线建成后商品供应加大(注意,前期投资热情高涨,生产能力快速上升),本应匹配相应的新的需求量,可是因为控通胀,收缩银根,投资下降,有效购买力下降,原有的需求量都减少了,可是供应在增加,由此造成了供应和需求的巨大偏差。供大于求,貌似商品严重过剩,实为需求不足(因为控制通胀,通货减少,投资下降,造成需求急剧下滑)。
10.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人们的预期发生改变,由超前消费、愿意消费变成了滞后消费、不想消费,坐等价格下跌。
11.经济恶化。由此,加剧了商品的“过剩”,企业销售受阻、库存上升,进一步降价销售,企业盈利减少或亏损,企业经营资金减少,需要资金维持经营,而银行本在收缩贷款,又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就对企业催账、收贷、限贷,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资金周转雪上加霜,只能大幅亏损抛售库存商品。
12.新的萧条。企业的大面积亏损造成工人收入水平下降,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长期萧条。
其中,通货紧缩引发经济危机的过程可以简单用下图来描述:
通货紧缩是通向萧条的最便捷的路径。如果要祸乱一国经济,最好的政策建议就是通货紧缩。如果不想看到国家经济衰退和萧条,那么,任何可能引致通货紧缩的政策工具都应十分谨慎地采用,这包括:加息,提高准备金率,限制贷款规模,大量抛售债券,减少投资,货币投放速度慢于财富增长所需货币流通量增长的速度,等等。
所谓的经济的周期是因为货币的宽松和紧缩引发的,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节熨平经济周期,维持经济繁荣。
不要担心货币宽松,宏观政策不应该简单盯住物价,而是应该在生产貌似过剩的时候扩大需求、在需求急剧增长的时候扩大生产。
于是,经济周期路径就变成了如下流程:
由此可见,经济“过热”时的正确选项是扩大生产满足需求,让加速的经济列车保持高速,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让经济降速变成萧条,重新再来。我们可以好了再好,好上加好,而不是好了一定要坏,坏了再好。
可以接受微观层面的行业竞争中的自我调整;而整体经济保持繁荣、保持发展是可以持续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
问16:您现在怎么看我国的经济?很多债券投资人以及宏观经济学家都对国内2018年的经济状况持有比较谨慎的态度,您对此怎么看?
傅海棠:很多宏观经济学家这么多年一直都不太看好中国的经济,他们的话也不必太当真,听听就可以了。我对全球经济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尤其对我们中国经济的看法更乐观。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水平明显比以前提高很多,也开始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此让经济正常、平稳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