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 曾国藩
- 1432字
- 2019-11-15 14:54:25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比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赉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明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外也。
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译文
四位老弟: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的信估计已经收到了吧。不久就收到四弟的来信,说前一次信中的小注中写错了两个字。那首诗很快就寄给你了,至于错在何处现在我也记不起来了。
诸位弟弟写信,总说仓促忙碌。六弟去年曾说过在城南寄信的难处,每次要到抚院赍奏厅打听等,怎么这样蠢呢?三百六十天都静坐在书院,天天都可以写信,何必打听信差出发的日期,然后才动笔呢?要么送给主管寄信的官员,要么送到岱云家,都万无一失,何必去问无关紧要的赍奏厅呢?如果弟弟们都说忙,那么为兄岂不是比你们忙十倍,恐怕一年到头都不能给家中寄去一个字的书信了!
送给王五的第二首诗,弟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就不远几千里写信来问,表明弟弟是很虚心的,我收到信后很高兴。如果每件事都能像这样勤思善问,还怕没有一日千里的进步?现在将诗的意思用另外的纸注明得很详细,寄回家供弟弟参阅。
我明知让弟弟们在家塾读书,弟弟们心里很不愿意,但近处实在没有名师可以跟从,像陈尧农、罗罗山这两位先生都可以说是省城里的好老师,但六弟、九弟又不善于向人家求教;况且在省城住了两年,诗文与字都没有大的长进。如今我虽然想再为弟弟们求情,可是堂上大人必定不会再听。既然如此,不如安下心来,培养耐心,长久住在家中,甘于寂寞。既不拜老师,也不乱交朋友,傲然挺立,做个第一等的人物,这就是我现在对弟弟们的期望。
婺源汪双池先生,过去一贫如洗,三十岁以前,在窑上为别人打工画碗。三十岁以后,才开始读书训蒙,一直到老,终身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却也著书百多卷,最终成为清朝名儒,他何尝有师友,又何尝走出家乡一步?我期待弟弟们做到的,就是如此而已,总不外乎“立志”“有恒”四字。
至于买笔寄回一事,目前实在是没有方便的机会,等到举人们回乡时才可以带回。诸弟在府试、院试时大概还来得及用上,县试估计是赶不上了。弟弟们在家里写的文章,如能按月寄到京城,那我就请树堂看。寄到之后就改,不过两月之内,家中就可收到已改过的文章。信中写得不够详尽,其余的以后再具体说吧。兄国藩手书。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