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经络穴位是中医的灵魂

作为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部分,经络系统就如同遍布人体全身上下的网状有机结构,在主管着气血运行、脏腑关联的同时,反着脏腑内部的变化。

经络穴位是中医诊断病症、治病祛疾的重要内容;而潜藏于人体体表浅层部位,神经反应与传输都相对异常敏感的穴位(也有穴道、腧穴之称),更掌管着气血的输注与进出,将血管、淋巴管、肌肉组织、神经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外显露病痛,对内引导治疗……这些人体表面看不见的点与线,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共同承载着人体生命的延续与健康的维持。

人体经络是由经脉与络脉共同组成,前者是人体经络循行的主要路径,后者则是前者斜出的旁支。除去统属于脏腑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外,还有十二经别(即十二经脉的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十二皮部(即十二经脉功能在体表分布反射区域)、十五络脉(即十二经脉、督任二脉各分出的斜行支脉,加入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络脉)以及其他众多细小的络脉分支。

我国的古代先哲将万事万物划分为阴和阳,根据阴分和阳分的多少又将阴阳各分为三,即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太阴六种,太阳和少阳两阳合明为“阳明”,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即“厥阴”。而这种“三阴三阳的划分”在古人十二经脉的命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合称“十二经脉”。其中,与五脏相连,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即为阴经;与六腑相系,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则为阳经。而别道奇行,不直接统属于脏腑的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八条经脉则被合称为“奇经八脉”。

人体周身共有409处穴位,其中五脏六腑所循行的12条经络又被称为“正经”,加之督任二脉共14条经络上所排列的361个穴位,也被称为“正穴”。北宋年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所造的北宋针灸铜人,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364个人体穴位,穴旁刻题穴名。考察人员或腧穴教学演示时,以黄蜡封涂在铜人外表的孔穴之上,铜人内部注满清水,如果人们技艺精湛、取穴熟练,则针入水出,反之则针刺不入。

经络系统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