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
- 杨霞
- 6654字
- 2020-07-09 20:02:26
第三节 公文修辞
修辞是运用特定的手段来修饰文字、词句,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公文写作也讲究修辞。然而,公文在行文目的、写作特点、语体风格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公文修辞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修辞特点
公文是组织管理的工具,具有管理性、规范性、指导性和制约力,因而公文修辞要讲求实用有效,多用消极修辞方法,慎用积极修辞方法。
公文修辞的运用要实用有效,要求必须以公文写作的实际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修辞方式,同时须适应公文性质、制发目的、作用和公文语体风格的要求,讲求内容真实、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格式完整、表达方式适当,以便于受文者理解和执行。力求做到:尊重事实、合乎逻辑、符合语法。
尊重事实,要求公文所表述的内容应以事实为基础,所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所制订的方针政策措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可行的。如果一味追求辞藻的修饰美化而忽视了事实,那就是本末倒置,必定会导致公文中假话、大话、空话泛滥,违背公文作为办事工具的本质要求。
合乎逻辑,要求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说理合乎规则。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只有具有正确的思维,才会用正确的语言去表达。如果文种选择、标题拟制、内容表述、结构安排、词语运用、表达方式、行文关系等方面出现不合逻辑的问题,必然导致公文内容表达不合事理,那么,无论公文语言如何华美,也难以准确传达出组织管理意图。这种情况下,公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符合语法,要求用词造句符合汉语语言的规则和习惯,行文结构要符合法则,词语搭配要合乎语义要求。如果公文中出现语句搭配不当、语序混乱、成分残缺、成分多余或句式杂糅等病误,那就根本谈不上通过修辞方法与技巧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了。
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就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写的东西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格均属于此类修辞方法。消极修辞是从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上运用语言的一种修辞方法,是通过语言的选择加工、修饰限制,实现语言表达的准确通顺、平允缜密,简明得体。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要求符合事理。
根据公文的特点,公文中主要采用消极修辞方法,即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之为人所理解为目的,运用概念的、抽象的、理性的表达方式,朴素、平实、准确、通俗地叙事、说明与论证道理,使阅文者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经过、结果或问题的性质、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与方案等获得清楚的了解,便于理解与执行。
消极修辞贯穿于公文写作的全过程,包括字词选炼、语句组织、结构布局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主要内容。例如:精炼文字,缩减篇幅,以求行文庄重朴实、简明扼要;辨析词语,遣词造句,做到用语规范贴切,直截了当;恰当选择句式,使表意准确清晰;合理安排结构,逻辑承转自然流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辅助语句准确地表达意思,等等。因此,掌握消极修辞的各种表达手段,是写出优秀公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
公文写作中要求恰当选用和适当限制运用积极修辞,这是公文的庄重性、实用性所决定的。
恰当选用。一般说来,公文不刻意强调形象性和感染力,但是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公务活动中一些抽象的事理往往不易说明白,与其吃力不讨好地花大力气去阐述、解释、说明,还不如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因此,为了避免语言枯涩呆板,词不达意,或者为了将深邃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形象具体,公文写作中也常常运用比喻、排比、层递、对偶等积极修辞,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不过,选用积极修辞不得影响公文内容的正确表达和公文的严肃性、郑重性。
适当限制。公文中应慎用积极修辞,无必要时不刻意使用,而且也应当避免多处、连续使用而陷入“为修辞而修辞”的情况。可用可不用修辞的地方坚决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句要毫不可惜地删去。追求行文准确缜密、精练顺达,反对行文含糊暧昧、繁冗堆砌。
二、修辞方法
一般情况下,公文写作可以选用比喻、借代、排比、反复、引用、换算等修辞格,而要慎用夸张、双关、幽默、讽刺、反语、婉曲、比拟、象征等修辞格。
引用是援引现成的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生动俚语等材料,使公文言简意赅,或者引用文件或领导讲话、著作中的事例、观点,以简明扼要地交代行文目的和提出各种观点的依据,借以说明自己的见解,增强公文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目前报请性、回复性公文、论证报告、讲话稿等常用此种方法。如毛泽东同志在其演讲、报告中就多次使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失败乃成功之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谚语、格言、成语,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通俗生动。
引用分为明引和暗引。明引,是清楚地指出所引用内容的作者或直接说明援引于某一文件、著作的出处;暗引,是未指明所引用内容的作者或出处。公文中多用明引。如果引语是原文语句还需要加上引号,如果引语不是原文语句,而是原意,则不用加引号。引用众所周知的名人名言、著名的方针政策、成语、典故、惯用语、生动俚语等,往往采用暗引方式。例如:
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方式。比喻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变得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公文中常用的是暗喻和借喻。
公文中的比喻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道理,增添理趣。例如:扶贫“攻坚阶段”、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学习提供“精神食粮”、部门之间“踢皮球”、发展“龙头产品”、查处“豆腐渣工程”、“带病”提拔、价格“泡沫”、“拳头产品”、“窗口行业”、“星火计划”、“龙头企业”、“上一个台阶”、“两条腿走路”、“条条块块”、“开绿灯”、“走后门”、“老黄牛”、“一刀切”、“保护伞”等具有比喻手法的词语的运用,能使公文的表达更加凝练概括、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需要注意的是,比喻中喻体的选择必须以不降低公文的庄重性、准确性、权威性,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公文的内容为原则。例如:
(1)政府机关改革有利于打破目前吃“大锅饭”的局面。(用“大锅饭”比喻政府机关人浮于事、责任不明的现状和僵化的分配制度和方式。)
(2)我们从容应对当前一系列关系到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里所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了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用“航船”来比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用“破浪前进”比喻克服国际国内无数艰难险阻,顽强奋斗,不断取得巨大成绩。比喻贴切,精练形象。)
(3)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使用“柱石”两字形象鲜明地突出了人民军队的伟大作用。)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借体)来代替它的修辞方式。借代在公文中主要用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加形象性,同时也使语言简约。公文中使用借代时应避免出现含有讽刺意味或带有侮辱性的、不够严肃庄重或者不为人所熟知的借体。
公文中的借代,可以分为以部分代整体、以工具代事物、以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等类别。例如:
(“小金库”用来指代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语言简洁,具有概括力,形象。)
(句中“菜篮子”指副食品供应,“米袋子”指粮食供应,“火炉子”指民用燃料如煤和煤气的供应。这是借工具来代替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种事物,通俗生动。)
(用“黑枪”来指代背后的诬陷、攻击和暗算等行为。)
排比是以句型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近或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来表达相关或相似内容的修辞方式。排比的使用有助于公文条理清楚、论述详尽、叙事生动,并能使公文行文气势贯通,语言节奏跌宕起伏、和谐流畅。
公文中的排比常常重复使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称为“提纲词语”或“提挈语”,用来明确表明各语句的关联性;也有一些排比强调句型结构的相同或相似性,并不使用相同的提挈语来进行标识。例如:
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与词性相同或相似、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音调音韵优美,音乐感强;表意凝练集中,高度概括,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艺术表现力。多用于领导讲话稿、演讲稿、决议、报告等公文中。
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之分。公文中的对偶句多用宽式,除音节相等外,结构在大同之中允许有小异,对于词性和平仄也不作严格要求,上下联中也允许有个别字重复。与排比相比,对偶的句子成对,且只有一对,语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可相同、相近(正对),或相对、相反(反对),也可具有假设、因果、递近等关系(流水对)。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词语、句子成分或句子有意地一再出现的修辞方式。一般分为“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公文中使用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些词语或句子,它有助于引起阅文者的注意,加深阅文者的印象。
反复与排比有相似处,尤其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二者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排比侧重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例如:
(“更加”一词交叉出现,间隔反复,形成六个排比句,增强了语意的递进性和语言的韵律感。)
(“走快了”的连续反复,说明一些同志工作上的迟滞,形象生动。)
(“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一句间隔反复,以强调产品质量这个中心。)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使事物的性质更加分明,使阅文者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的修辞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正反、前后、纵横等的对比,可以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主题。
对比不同于对偶,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侧重于内容,要求意义上相反或相近,不太注重形式。而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侧重于形式,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匀称。例如:
(对真理和错误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凸现出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正反面情况对比、新旧干部行为对比,清晰地揭示出新老干部之间的关系状况。)
换算是将难以记忆或特别强调的数量折算成更具体、直观、易感知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方式。换算的对象应是阅文者熟知的通俗易懂的数字概念,与被换算对象之间在数量上应相等或大体相等。换算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具有明显的描绘功能。它可以把抽象枯燥的数量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繁杂的数字变得简洁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便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所以它是增强语言美感的一种手段。
换算的具体方法很灵活,它不只限于同一计量单位间的换算,不同计量单位间也可以换算。换算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事物的一种语言运用艺术。一种计量单位表示事物的一个属性,变换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实际上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属性,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把握事物。例如:
(以大化小,将每年540亿这个巨大的数字折合换算成每天1.5亿元,使数字变得明确、形象,能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荒漠化的巨大危害。)
(把“83万平方公里”换算成“大约相当于两个多日本或三个半英国”,能使人直观地感到东北区的面积辽阔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