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者本也。国无德不兴,师无德不立。师德是为师之根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的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实质上是对教师道德品质的高度赞美。人们之所以对教师有如此高的评价和称赞,是因为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师德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更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教育目的。在当代中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法制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好的教师不仅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法规意识。换言之,教师的职业行为不单要由道德来调节,同时也处于教育法规的调节下;不仅要合情合理,而且要合法守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要靠法律保障。只有增强教师的法治思维与法治观念,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才能推进学校治理的法治化。

为积极顺应当前基础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新趋势,应对教师资格“国考”带来的多方面的新挑战,承载教师教育与立德树人课程改革的新使命,进一步加快推进教师教育工作的变革与转型,全面落实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与目标,培养“四有”教师,我们在多年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教师道德与教育法规》这本书。

“教师道德与教育法规”是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素质为指导思想,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贴近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整合,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在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侧重教师道德这个主题,主要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所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道德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同时讨论了中小学教师常见的一些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社会师德培育和修养的目标、途径等。下编关注教育法规这个主题,系统介绍了教育法规的基础知识,即以教育法规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了以教育法规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四个不同而又相关联的主体角度,重点探讨了国家——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学生——权益保护等问题。这也是教育法规部分的重点内容。

本书在策划与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体现三个特点。

(1)实用性。本书符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满足师范生及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教师入职考试需要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紧贴教师教育工作实际,选择与教师教育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

(2)学术性。本书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和我国教育法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理论高度与深度,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彰显教师道德和教育法规的学术性。

(3)精品性。我们致力于培育精品教材,强化编写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学科与课程特色。

我们在编写时,着重坚持三个统一:一是学科的理论体系相对完整与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需要及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结合起来(内容的完整性与开放性)。二是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相统一(知识与能力)。突出以学习者为本,重在反思与批判,试图在介绍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使学习者反思与批判现实教育中诸多教师职业道德现象与问题、教育法规现象与问题,从而增强从教者的道德水平与法规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治校与执教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智慧。三是内容的趣味性、可操作性与学术性、理论性相统一。在内容上,遵循认知规律,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内容的现实感与实用性。

本书是长期从事教师道德与教育法规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专家、学者集体劳动的智慧结晶。全书章节体系由主编杜德栎教授、任永泽博士策划设计,在征求和论证其他编写人员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章的分工与撰写者分别是:杜德栎教授,前言;胡梅讲师,(上编)第一章;庄可副教授,(上编)第二、三章;罗九平副教授,(上编)第四、五章;余雪莲教授,(下编)第六章;任永泽副研究员,(下编)第七、八章;张登山副教授,(下编)第九、十章。杜德栎、任永泽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教师道德与教育法规》是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使用的一本教材,也可作为教师职后培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一般读者了解教师道德与教育法规的读物。

本书编写时参考了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编写和出版,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谨此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不足之处与缺点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杜德栎

2016年3月于映翠谷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