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3 食品的安全性

日本的饮食生活愈加便利和丰富。然而,在向消费者提供的食品当中,存在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也是不可避免的。本节主要探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1.日本的食品问题

根据日本内阁府对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的调查结果,让日本人每日感到不安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其中,食物中毒、放射性污染等更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食品安全感到不信任的原因,很多日本人表示,“专家和相关机构对于安全性的不同解释致使消费者对科学依据产生疑问”“行政单位对于食品的监管力度不够”。

令民众感到不安的食品安全问题(%)

资料来源:食品安全委员会调查 2012年

2.正确阅读食品标签

消费者在商店中挑选食物时,会仔细阅读贴在食品表面上写有保存方法、保存期限、过敏物质源等各种信息的食品标签。近年来,很多食品标签上还加入了卡路里等成分的具体信息。

农产品(蔬菜、水果等)和畜产品(肉、鸡蛋、乳制品等)的食品标签中会标明原产地、保存期限、贮存条件等信息。成品盒饭类食品会将保质期精确到具体时间,餐厅的菜单中也会详细标注食物中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和食材的原产地。

日本的《JAS法》(关于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正确化的法律)、《食品卫生法》《计量法》《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食品的表示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定,食品制造商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则会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

3.保存期限与保质期限

日本的食品标签中会根据食品的种类标注出“保存期限(消費期限)”或是“保质期限(賞味期限)”。“保存期限”常标注在成品盒饭、新鲜点心等不宜长时间保存的食品上面,“保质期限”常用于表示零食、罐头等在冷藏或常温条件下易存食品的最佳食用期。

“保质期限”是指食品在未开封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食品品质、味道的最佳食用期限,因此超过“保质期限”的食物也许口感和味道会有所下降,但是并不一定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4.政府针对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BSE(疯牛病)、随意使用未许可添加物、伪造原产地及保质期限等事件的发生推动日本政府于2003年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同时,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为更高效地解决食品相关问题,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

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通过科学分析,对食品进行风险评估,在官方主页上公开相关信息,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5.安心的国产商品和质量堪忧的进口商品

在日本,包括食品在内的很多日本国产产品被认为是更加安全可靠的,而由外国进口的商品往往因为价格低廉、食物中存在农药残留等问题遭到多数日本人的质疑。通常情况下,日本国产的商品价格要高于进口商品价格。

近年来,BSE(疯牛病)和毒饺子等进口商品存在安全隐患的事件屡遭曝光,致使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宁可花高价也会购买由国内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如今,有些超市的蔬菜专柜会详细介绍种植蔬菜的农户信息并配以照片,还向消费者提供信息追踪服务,即消费者可以通过食品包装上的生产编号和个体识别编号,来确认该食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心购买日本国内生产的商品,并且希望了解更多有关生产者、流通过程等食品相关信息。

频发的食物中毒事件

无论如何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日本每年仍旧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近年来,夏季因O-157病原性大肠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冬季因诺如病毒而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O-157病情恶化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如今,日本在加强食品管理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工作,呼吁民众在做饭时仔细清洗餐具,用餐前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