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全局。劳动力市场是劳动要素的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市场,而劳动和资本的有机结合直接决定生产活动的边界,因此,劳动力市场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全局的平衡性状况。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从结构性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高技能劳动力短缺与低技能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共存;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同工同酬的实现存在较大的障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工资差异非常明显,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高位徘徊;劳动力市场的高流动性逐渐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户籍障碍依然没有完全化解;劳动力市场调控政策取得了明显进展,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对劳动人口的全覆盖,但是社保覆盖水平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的四大内容,同时也影响着经济发展平衡性与充分性目标的实现。

基于上述理解,本报告围绕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价格、流动性和政府治理四个方面,构建了由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形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本报告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第一,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2007—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53.6上升至2016年的64.7;第二,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我们的一个判断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走出了无发展的绝对平衡阶段,正在向更高质量均衡发展阶段迈进,在这一循序渐进调整的过程中,出现局部不均衡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第三,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政府在积极作为,旨在“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指数值在1~2年内能回复到冲击发生前的水平,并在之后呈现继续上升趋势;第四,“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最突出的现象就是部分行业高级技术岗位招人难,而部分可能被新兴技术取代的行业面临垄断性收入下降和失业风险;第五,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体现出政府的积极作为,也体现了危机期间的过度调节问题;第六,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第七,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第八,社会保险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本报告认为,为实现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和充分就业,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政策选择:第一,坚持扩大就业与提高就业质量并举,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第二,推动城乡和区域平衡发展,弥合劳动力市场鸿沟;第三,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第四,提高劳动力素质,补齐技术进步的洼地;第五,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