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喜剧 悲剧还是荒诞剧

在马丁·艾瑟林的荒诞派戏剧理论出现之前的1958年,戏剧评论家艾文·沃尔多在《加演》【1】这本戏剧评论杂志上便首次使用“威胁喜剧”这个词来评论品特的作品,首次将品特作品归类为“喜剧”。

1958年,彼得·霍尔执导的《生日晚会》在哈默斯密斯正式演出之前,在剑桥、伍尔弗汉普顿和牛津举行了短暂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当时伍尔弗汉普顿的剧院经理在宣传报上便把《生日晚会》定位为一部吵闹的喜剧。牛津时报则评论说:“演出非常精彩,令人感到窒息,有着卡夫卡式的怪诞,而且,用幽默作了调料”。【2】沃尔夫回忆起当年在布利斯托大学上演品特《看护人》的时候用了两个词概括了当时的演出情况,那就是“威胁和好笑”。品特作品里的“威胁”是研究者探讨比较多的一点,确实,在品特的作品中,舞台上人物的处境总是出于某种莫名的威胁之中,例如《升降机》中的高斯,《生日晚会》中的斯坦利,《房间》里的罗斯,《看护人》中的戴维斯等,《山语》里在监狱外面排队的妇女等。虽然品特戏剧“好笑”的部分很少被谈及和被专门研究过,但是它却是品特式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品特一样享有盛名的戏剧家汤姆·斯脱帕德(Tom Stoppard)在《卫报》上写道:“在所有的剧中,信息总是从舞台流向观众。但只有品特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信息的传播并不是直截了当的:我们不能总是相信人们说的话。品特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在艺术上也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艺术反映了生活。”1958年,《生日晚会》推出来的时候,观众看不懂;两年之后,同样的观众在伦敦西区观看《看房人》时却开怀大笑。品特将戏剧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把观众带了进去。这位剧作家在这番话中实际上对品特的内容和舞台表现方式做了解释,那就是品特的“舞台信息”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通过他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观众,使其不由自主地“乐”在其中,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戏剧背后的思想。

伊恩·斯密斯曾经这样说过:“对于品特的作品有许多的疑惑,观众到底接收了什么样的信息是很难明晰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在1960年8月,品特参与了《周日时报》【3】的讨论,主要的话题是:在观赏《看护人》这一出充满悲伤和苦痛的戏剧过程中,观众时不时地开怀大笑,这种罕见的剧场反应是否正常。【4】1968年,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本斯基在《巴黎评论》【5】这本杂志上刊登了他对品特的采访,其中品特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很少刻意地去幽默,但是,有时候,我发现自己会在某一时刻觉得某一点很好笑而不自觉地笑了出来。我认为很多情况下,语言本身只是‘看起来’好笑,而事件中的人物却是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战斗着。”显然,品特希望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能够不忽略和喜剧性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严肃的思想。

品特作品到底是喜剧,悲剧,抑或是悲喜剧这些都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在现代戏剧舞台上,传统戏剧种类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戏剧从根本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事实上,品特本人对于这种对戏剧题材的生硬划分也极其反感。笔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品特的作品的实质,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其作品的内容与其艺术表现形式。比灵顿认为品特一生“都在寻找内心想法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一种完美比例”。这一种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到底品特通过其作品体现出来的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他的表现形式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品特持久不衰的戏剧魅力的?这些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在此,我们将从品特作品的文本入手,通过详细分析品特戏剧中的情境、人物、冲突和语言以及其表现手法,努力展现品特的这种介于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美结合。笔者认为,品特的戏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在其带有喜剧性的表现手法的烘托下显得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一点也是品特作品与他同时代的剧作家区别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走向悲伤的结尾的过程中,品特并没有一味为人物的命运作铺垫,而是通过富有喜剧性的过程,让人们在笑的同时才猛然发现悲伤所在。这也是品特之所以成其为“品特式”的主要原因。品特的幽默、诙谐和其他的喜剧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削弱其思想的深度,在品特看来,生活如果表现得足够真实的话,那么其喜剧性便自然而生。因此,也只有细心的品味品特作品里的混乱、惊讶、荒谬、无序等这些喜剧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品特的作品。

2008年圣诞节前夜,当人们照例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时,品特离开了他冷眼旁观了大半个世纪的世界,成为一位真正的“局外人”。特以本书纪念这位杰出的英国戏剧家。

注释:

【1】Irving Wardle in Encore

【2】Michael Billington,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London:Faber,1996,84

【3】Sunday Times.

【4】Ian Smith,Pinter in the Theatre,London:Nick Hern Books,2005,31

【5】L.M.Bensky in The Pari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