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精进:提升核心竞争力(套装共6册)
- 高德 萧亮 高原
- 13222字
- 2020-06-24 19:11:02
PART 3 摒弃“我”的思想,站在“他”的角度
一、没人想听你讲自己的故事,人们想听你讲他们的故事
聊天的基础是沟通,你一言我一语才是有沟通的交流,彼此交流才能增加了解和产生感情。一次成功的聊天,如同一场高质量的接力赛,聊天中的每个人都是接力赛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仅要做好接棒员,还要在交棒时不出差错。当棒握在自己手中时,要全力以赴地向前冲刺。当棒交到他人手上时,要真心实意地给予鼓励。
若你把聊天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就算你把自己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手舞足蹈,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也不见得有人愿意为你叫好。因为别人未必对你的故事这么感兴趣。所以,一个真正的聊天高手,不仅讲自己的故事。更多的时候,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样人们才愿意听。
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聊天,不是“好聊天”
凯撒大帝由于无法忍受其妻子终日的喋喋不休,而费尽心思地和她离婚。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得出警醒世人的格言,却辩不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妻子,只能远远避开,躲到雅典的树下沉思哲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宁愿在其82岁高龄时放弃富裕生活离家出走,也不愿意继续忍受妻子话多的折磨,甚至在行将就木之时,也不愿回家,只为了让自己安静地离开人世。
这些人未必惧怕妻子这个人,怕的更多是妻子和自己的交流方式。就像有个人对我抱怨的:“每当妻子让我坐到沙发上,为我端上一杯茶时,我就知道接下来要听她唠叨30分钟的负面情绪。全是她怎么想的,从来不会站在我的角度讲一讲那些事情。”这个人有一位“热爱表达”的妻子,却不胜其烦。
一个人热爱表达,固然没有错。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表达,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唾沫横飞,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只讲自己的故事,倾诉自己的心情。
聊天时只聊自己想说的,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对别人的工作和生活视若无睹,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别人难免就会对你心生不满。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凯瑟琳和她的朋友爱丽丝本是形影不离的闺蜜。她们一同上课,一同逛街,一同旅游。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原因,凯瑟琳必须经常到外地工作。但她们会利用网络聊天,偶尔也通电话。原本女孩子间互相谈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但爱丽丝每次上网聊天时都会仔仔细细地讲述最近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又交了几个男朋友,并哭诉分手的伤心事后,便跟凯瑟琳说我很忙,又急忙下线了。
凯瑟琳万般无奈,毕竟自己也有事希望和好朋友分享。她不止一次地向其他朋友抱怨:“爱丽丝每次都自顾自地说完自己的事就跑了。她只说不听,也不给机会让我说点儿什么。真是一点儿都不关心我!”久而久之,凯瑟琳就不愿意再找爱丽丝聊天。再过了几个月,两个人的感情就从闺蜜变成了路人。
在亲近的朋友之间,聊天是一件格外敏感的事。因为亲近,反而极容易忽视对方的心情。你什么时候打电话都用一副腔调高谈阔论,讲述你自己的故事,对方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说什么。毕竟都是熟人,但不满就是不满。一个人可以压抑,也可以伪装,但那只是素养的体现,这并不代表他对此不介意。
相反,这种对于沟通方式的不满是每个人绕不过去的无形存在。他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聊天对象,甚至不是一个称职的朋友。当一个人心里埋下不满的种子时,不见得会对所有人都透露出去,但并不代表你可以忽略掉他的这种情绪。因为种子一旦埋下,就会发芽,长大。所以一个懂得聊天的人,绝不会自顾自地夸夸其谈,而不顾及对方的情绪。
过度沉浸于自己的故事,只会疏远双方的关系
香港经典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唐僧说话让人听着心烦,原因就是他不停地讲述自己的想法,而从来不会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听。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同样的意思唐僧一遍一遍地说,别人不需要的东西他还是坚持不停地说,简直让人无法插嘴。遇到这样的聊天对象,连插嘴都插不上,难怪至尊宝要使用暴力狠狠地修理他。在现实中,一个最讨厌的聊天对象就是这样的。
我的一位朋友留学回国后,工作几经波折,去过世界500强,也进过稳定的事业单位,最后经人推荐进了一家规模较小的贸易公司,准备大干一场。由于留学经历的优势,他深受部门领导的器重,因此自信心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膨胀。
工作的闲暇之余,他有事没事就和同事们讲述自己昔日在外企工作的经历——在通用电气,在波音公司,他都是部门骨干。如今,因为自己的留学经历又是多么受到领导的重视,自己的作用对公司多么重要等。另外,他也不止一次地炫耀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在平常的工作沟通中,他总是时不时地夹杂英语和同事交流,甚至和朋友打电话也要故意用英语聊天。几乎没有一次交流是不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炫耀的。
他的工作能力自然没得说,是产品技术专家,还有很强的业务规划能力。起初,领导和同事对他十分仰仗和尊重。但久而久之,同事们对他过分的自满感到厌烦,开始逐渐远离他。单位的领导渐渐也认为他不过只是外语水平高,在其他方面还需要向老员工学习,比如人际交流。他的所作所为很容易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屡次夸大以前公司的待遇条件,也让领导对他心生间隙。为此,领导旁敲侧击地跟他讲,希望他不要影响办公室的工作气氛,与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
这时,同事和领导对他的不满让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这才发现自己在公司里已经“臭名远扬”了。他后悔地说:“一味地图嘴快活或为了享受别人欣赏的眼光,而过分地夸赞自己的经历,我不仅伤害到了别人的自尊心,还让我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
他的教训告诉我们,聊天时不能只图自己“乐呵”,更要顾及对方的需求。否则,你将因为口无遮拦和“一言堂”式的兀自唠叨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一言堂”的聊天不能要,要讲讲对方的故事
那么,怎样才能让聊天不成为你自己的“一言堂”呢?下面几点在聊天时你应该多加注意:
1.不要一味地考虑自己,应该鼓励对方说一说
聊天是两个人的事,所以刻意也好,无意也罢,我们都应注意了解对方的情况,并且是积极主动地了解。比如工作如何,学业怎样?恋情进展中有什么甜蜜的细节和迷茫的烦恼?有什么需要出谋划策的问题?有没有值得骄傲的经历?鼓励对方也说一说,这样能大幅度地增进彼此的沟通交流。
即便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也应在适当的情况下问问对方:从事什么职业,是哪里人,喜欢吃什么,平日里有哪些爱好,等等。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这种问题,还能产生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鼓励对方介绍和讲述自己的经历,能增进好感,也增加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可能性。
2.再内向的人也渴望倾诉,要给别人一个倾诉的机会
聊天不是演讲,当然不是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艺术。在社交场合中与人聊天,不仅需要你健谈,更需要让别人也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世界著名记者麦凯逊说:“不肯留神去听别人说话,是不受人欢迎的第一表现。”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欲望。如果几个人坐在一起,其中A说个不停,难免会让其他的人嘴里痒痒。
每个人在对话的参与中都是很重要的成员,都要参与到交流中,不然怎么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呢?在很多时候,倾诉者进行倾诉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他内心的想法,或许他们并没有更多的目的,也并不需要你给予任何建议——你只需要做好聆听就可以了。唯有尽可能多地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才会更加了解对方。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内的专家,知道很多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多听别人说,你所了解和懂得的知识也会更多。
3.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
在他人说话时随意地打断或者抢话,是十分无礼和冒犯的表现。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可能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只热衷于交谈,并不善于倾听。在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时,他们总会打断别人,急不可耐地插话进来,高谈阔论地阐述他的观点。
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聊天方式。常打断别人讲话的人很难不让人心烦。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与其交流,他也就成了聊天的杀手。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哪怕他是在诽谤你,也要先听他讲完,再有理有据地逐条进行反驳。
二、要安慰,就请“走心”——把对方装在心里,说出的话才有温度
没有哪个人的生活是可以生来一片坦途,一帆风顺的,总有些挫折与不如意。马云和刘强东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事事顺利。也没有人能够从不失望,从不失败。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有需要安慰的时候。
面对一个伤心的人,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讲一大堆的好话,让事情听起来不需要那么悲观。但是,讲套话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你刚一开口,他可能就意识到你怎么说了。安慰人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但懂得如何安慰别人的人却并不多。安慰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倘若安慰没有技巧,你说的话就会取得相反的效果,会把被安慰的对象搞得更加伤心。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要安慰,就请“走心”!“走心”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要明白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安慰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不把对方装进心里的安慰,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谓把对方装在心里,简单来说,就是要具有同理心,和他感同身受。或许他的问题在你眼中都不算是一个“问题”,但对他来讲却是一地鸡毛,是不好收场的一个问题。这反映了人与人的抵抗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做的不是嘲笑、轻视,而是置身于对方的处境,用心会体会对方的感受。
坦率地讲,现实中有些人的安慰就像是表演,只是为了表达“我在乎你”“你伤心的时候我在现场”,但有没有给对方贴心的抚慰,这就不好说了。有时错误的安慰,往往是因为没有“共情”,把别人的苦恼看得不以为然,才会让别人觉得你说的话“没有温度”,甚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如果你向朋友讲述工作上的不如意,朋友淡淡地回复:“谁的工作都有不如意。”如果你向朋友述说被人误解的委屈,朋友冷静地表示:“谁活着还能不受点儿委屈呀?”如果你向朋友抱怨投资失败,朋友豁达地表示:“投资嘛!有输有赢很正常。”你将做何感想?我们不能说朋友讲得不对,但就是没有说到你的心里去。这种安慰看似正确,实则容易起到逆反的作用,让被安慰者从对自己境遇的伤心又变为对朋友的愤怒——你会觉得他在嘲讽你的抗压能力。换成别人,他们也会这么想。
蔡康永在《说话之道》中写道:“我懂你的苦,我懂你的委屈。”在书中写写可以,但在现实中,这种话我认为实在不能起到良好的安慰作用。很多人也有这种问题。当朋友向你倾诉烦恼时,你会说:“我也曾经这样过,我也经历过这样悲惨的事。你的伤心,我能体会……”然后,你巴拉巴拉地讲上一大通。说者一脸正经,听者却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走出了这段经历吧?”“你是在暗示我应该向你学习吗?”
实际上,当伤痛来临或愤怒非常巨大的时候,人们真正想要的绝不是“我懂你的苦,我懂你的委屈”这种话。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你不可能完全与他人感同身受。
同时,“比惨”也不是合格的安慰。当你抒发伤感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比如前面提到的,他总是告诉你:“你这不算什么,我也经历过。而且,我当时可比你惨多啦!”就算他自己没有相关的经历,也会弄来一段别人的经历,强调“很多人都比你惨”这一点。比如说,你的手在切菜时划了一道口子,你的朋友安慰说,今天他还看到一个没有手的人。你会怎么想呢?是不是很无语?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却可能被他暗示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比惨”的安慰其实就是在告诉倾诉者——你之所以觉得不开心,就是你自己的错,你自己是弱者才会有这些情绪。
有些话听着有道理,但并不适合说出来。因为它不仅无法排解他人心中的苦闷,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让被安慰者觉得你这个人毫不贴心,从而使两个人心生间隙。
安慰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贸然替对方拿主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看到他的部门有一个年纪轻轻的男孩整天唉声叹气,工作没有精力,好像在混日子。他就过去劝慰他,对其行为嗤之以鼻,说:“我想不通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就学林黛玉,这么无精打采的!”他还要求这个年轻人每天要笑一笑,不要消极度日,年纪尚轻的好时候就应该充满朝气。
过了几天朋友才知道,那个年轻人是中度抑郁。因为最后一位亲人刚刚离世,他正处于人生最绝望的关口。
世界上最了解一个人的,永远是他本人。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对方永远是局部的。针不扎在自己身上,你就不知道有多疼。因此,你自以为有些事情是对方最好的选择,却未必是他想要和需要的。朋友向你抱怨老婆总爱花钱,可能只是发一发牢骚。你回了一句:“这样的老婆,不行就离吧!”却不知道他白手起家时得益于其妻子没日没夜地帮忙奔走。
晚辈向你讲述准备考研的种种辛苦,你回了一句:“研究生遍地都是,不行就别考了!”却不知道这位晚辈从上大学就在为考研做准备,一直有一个名校梦。
不了解对方,随意替他人拿主意,不仅有失分寸,有时还会让对方觉得你十分不理解他。这也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对方向我来寻求安慰,那么我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一个被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都是经历过尝试和探索的。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次“深有同感的理解”。这样的理解能帮他们缓解内心的压力。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所以我们不要做事后的诸葛亮,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英明,埋怨或数落对方的失策。比起盲目地替对方拿主意,不如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无奈,了解对方的经历,让他感受到能够被倾听、被读懂和被认可,这才算是一种有益的安慰。
真正的安慰需要走心的倾听,更需要有力的行动
安慰一个人,需要走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有些情绪,我们只能用陪伴、用倾听、用语言的宽慰来进行安抚。但有些情况,却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给予支持。他为什么而难过?他在忧虑什么?有些事情可能是他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你站出来,采用有力的行动,帮他渡过难关。
朋友被开水烫伤了,语言的安慰让人心宽:“天呀!这一定很疼吧!我看着都心疼了!”但如果你能为他买来一个专门治疗烫伤的药膏,就会更加贴心。
朋友刚刚失业,十分焦躁,你开导和安慰他的同时,也可以尽己所能,为他找来近期网上发布的求职信息,协助他获得新的工作机会。
这就是走心。把对方装在心里,不仅靠一厢情愿、一腔真诚去跟对方交流,而是语言和行动并用,成为他坚实的后盾。这样的安慰,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建设性地关注他的需求,支持他的立场
每个人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不管是一对一的沟通还是团队的交流,都渴望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让自己成为主导,让其他人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源于人的天性。但这么做的结果并不一定有利,因为一味地让他人紧跟你的思路,就无法明白对方真正的想法,也就很难在交流中让彼此的信息互相自由地不受阻碍地传递。
与人相处和聊天,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不以自我为中心,摒弃“我”的观念,关注对方的需求,支持对方的立场。毕竟你的世界,也需要别人来点缀,而不是孤芳自赏。
根据他人的需求建设性地聊天,可以创造愉快
我的一位老下属玛姬离开公司在华盛顿的培训中心后,来到北京在市中心开了一家服装店,请来甲、乙两位年龄、学历都相仿的姑娘帮她打下手。时间久了,玛姬发现,比起姑娘乙,更多的顾客喜欢姑娘甲。有时,姑娘乙的销售额连甲的一半都达不到,同样是同期入职的店员,她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玛姬就和一些顾客进行了沟通,然后才知道缘由。作为高档小区附近的服装店,回头客十分重要。没有回头客,店员的销售业绩就只能指望新客源,很难有大的提升。顾客们反映说,他们每次和甲在一起聊天,由甲当导购时,都会感动于她的细心周到,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甲并没有执着于将衣服卖出去赚取丰厚的提成,而是热心地记下每一位顾客的名字,了解她们喜欢哪一种风格的衣服,并且根据顾客的想法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身材有些臃肿的顾客,她会不厌其烦地帮忙试衣服。每次店里进了新的职业装,她都会主动打电话给那些公司白领和喜欢职业装的顾客。
玛姬也发现,自己每次和姑娘甲聊天时也有十分舒适的体验,这是一个擅长聊天的女孩。因为她总是非常注意沟通者的感受。她也并不是一味地阿谀奉承,而是在了解对方习惯的基础上,关注人们的需求。比如对玛姬,在换季前她会拿出时装杂志提醒玛姬近期将流行的款式,节假日对店铺活动进行的策划。虽然她的一些意见不见得都是可行的,但她尽心尽力,主动跟玛姬沟通,为店铺着想,让玛姬有一种相见恨晚,遇见知音的感觉。
姑娘乙在沟通方面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人们由她导购挑选服装,总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仿佛看了一圈不买就是极大的罪恶。比如,因为阔腿裤的提成较高,她也不管顾客是否心仪这种衣服,总是向每一名来店的顾客竭尽所能地宣传阔腿裤的优点,推荐她们购买。心情好时,也会和顾客聊上几句其他的,但她的话题总是绕不开自己,是一个不懂得体贴顾客的女孩。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看得很重要。当你秉承为他人着想的心态参与到沟通中时,对方才能感觉到你的善意,也才愿意与你相处。无论在何种情境的聊天中,这都是一个需要我们遵守的原则——抓住对方的需求,进行建设性的聊天,方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关注他人的需求,收获对方的欣赏
无论你的生长环境、社会地位、学识、外貌是怎样的,只要你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心怀真诚地关注他人的需求,就一定能收获到人们的欣赏。这要求我们理解和支持别人的立场,并想方设法为他们出谋划策,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
1915年,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他自己还未能富可敌国。当时高速发展的美国工厂与工人矛盾不断,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持续长达两年。
无比愤怒的矿工们坚持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小洛克菲勒此时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愤,公司时刻有破产的风险。政府派出的军队前来镇压,使得企业与工人的冲突更加恶化,造成了大范围的流血事件。不少罢工工人惨遭射杀。民怨已成沸腾之势,但是,小洛克菲勒此时却用一段动情的演讲稳住了矿工的情绪,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小洛克菲勒先是拿出几个星期的时间去结交矿工朋友,充分了解矿工面临的问题和要求,并站在矿工的角度,向罢工者代表发表了一次充满真情的演说。这可称之为一次传奇的演讲。它解决了美国政府当时最为头疼的问题,更为他自己赢得无数赞扬。
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多么真诚的话语,小洛克菲勒最终表达出了矿工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获得了矿工的认可,成功地解决了这次矛盾冲突。
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他强硬地阐明自己的要求和观点,誓要与矿工们争个高下,又或者完全不考虑矿工的感受,偏执地认为他们蛮横不讲理,指责一切悲剧都是他们自己的过失,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错误”。你想一想结果会如何呢?恐怕只会让问题进一步扩大,招来更多的怨愤和暴行,甚至可能蔓延到全国。
全球知名的寿险推销大师埃尔默·莱特曼说:“你明天要遇见的人,有3/4是渴望被认可或者被体谅的。给他们认可或体谅,他们即刻就会喜欢你。”的确,同情对方的处境,或者认可对方的想法,都会迅速地拉近彼此的距离。不论对方是陌生人,还是你的敌人,这都是有效的做法,可以向对方传递温暖,释放自己的善意。
四、“否定式”的聊天,是让人索然无味的冷水
“最近有一家西餐厅特别火,大家都想去。咱们约这周末一同去吃西餐怎么样?”你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向朋友发出邀请。
“啊,西餐呀!没意思,我不吃!”如果朋友干脆利落地直接这样回答,对于电话这头的你来说,是不是很尴尬?
这便是一种“否定式”聊天。毫无台阶,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表达方式,就像一桶索然无味的冷水,将你原本兴高采烈的心情,浇了一个冰凉。这种沟通很不友好。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沟通却很普遍地存在。
否定式的聊天,最让人扫兴
其实,朋友这样讲话,是完全将自己的想法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并没有太大的错误。但问题在于,其他人都表达了对于这间西餐馆的喜爱,计划一同前往,他的一句“没意思,我不吃”却在此时表露了一种难言的不悦和强烈的抵制。为了顾及这位朋友不想吃西餐的习惯,要么就只能改订别的餐厅,而且一一去通知别人。要么就是生气地表示:“那你别来了,我们去吃,就当我没有问过你。”
你的这位朋友完全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还不必强迫自己吃那些不喜欢的西餐。他可以说:“哇,我也很想和大家聚一聚。不过,我对西餐不太喜欢。我先去别的地方填一填肚子,晚一点儿到。咱们到时候好好聊一聊最近的生活。”又或者说:“大家有没有什么其他想吃的?我不是很喜欢西餐。我来为大家订一家新餐馆怎么样?味道同样很棒!”
你看,不使用“否定式”的聊天来表达观点,给出其他的选项,有没有一种人情味瞬间提升的感觉?整个人都会变得讨人喜欢起来。对于这次聚餐活动的组织者——你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交代。那么,下次再有类似的活动时,你仍然会有兴趣给他打电话。
不要一味地否定对方,或者想把对方比下去
不久前,我回国内参加一场高中同学聚会,和昔日的一位明星校友吃饭闲聊。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位校友智商超群,高大英俊,学生时代是无数人的偶像,不仅长期霸占着专业的第一名,各种奖项也拿了不少。但很奇怪的是,毕业多年至今,他并未延续自己在学生时代的优秀,人生似乎走了一条下坠的抛物线,至今仍然在一个小单位做着朝不保夕的工作,还与结发妻子离了婚。反观同期的很多同学,已经在各个行业做出骄人的成就了。
不过,这顿饭吃完,我便大概判断出来:为什么他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原因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的个性,尤其在沟通方面的性格缺陷,让他一开口就成为一个“不讨喜”的人。
席间,人们讨论到近几年火爆的自媒体,他立马质疑:“不就是做垃圾营销号吗?都是‘抄袭狗’,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聊起互联网商业,他不屑一顾:“就是一时的红利,完全不用动头脑,未来潮水退下,全是光屁股的。”一位同学正从事房地产,他立马打击一番:“哦,等政府出台政策,房价就得下跌啦!”
我心中暗想,他没看到那些做新媒体的人,是怎么花费心力去搜集素材,去了解用户需求;他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互联网经营模式,是怎样去整合营销资源,怎么一步步地从小做起;他更没有了解中国房产业的供求关系,只是一味否定和一味反对。人们这顿饭吃得一言难尽,都不愿和他交谈,互相之间说话也很少,生怕哪句话刺激到他,又招来他的一顿大棒。
没有人喜欢和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沟通,也没有人愿意跟那些一张嘴就否定你的人聊天。这类人是社交场所的毒药,会让任何一种对话都死在前两句。如果你心怀着对他人的欣赏和尊重,一定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反之,目中无人,自命不凡,一味地否定他人,不仅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朋友也会离你越来越远。
我们平常说话和做事都要吸取这个教训。说话时一味地使用否定式,盛气凌人地将自己想象成上帝,以教育者和救世主姿态自居的人,是无法和别人交心,赢得人们尊重的。否定式的聊天无法满足人们彼此交流的需要,更别说展开深入合作,并且取得积极成就了。
在国内求学时,我非常欣赏的一位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让我们组队来一场辩论赛。年轻气盛的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每次都像斗兽场里的斗牛士一般彼此争得面红耳赤,引经据典,互不服输。那些争辩的观点和细节我都已经记不太清了,但至今仍然记得老师在一次辩论后讲的一句话:“人世间许多事无关对错,也辩不出对错,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没有人是永远正确的。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多样性。”
所以,与人交流时别盲目地否定别人的任何话和任何事。
“你的想法是极大的错误。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你这样做一定成功不了……”
“不不不,你就别坚持你自己的想法了。根本行不通!”
像上面这种沟通的句式,对于交谈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但现实中的事情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着的,很多事情根本分不清对错。没有哪个人的看法是绝对正确的。更何况,你凭什么就认为自己一定是目光聪慧,而对方就一定是大错特错呢?
记住: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会通过否定他人来凸显自己的优秀。
否定的想法也可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只需要多使用“正面字眼”
在沟通的过程中,即便你特别想反对和批评对方的意见,也可以“反话正说”,将否定的想法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出来。多使用正面字眼,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
重要的是,聊天时不要在一开始就否定对方,也不要先从反对的意见说起。这不是在建设好的气氛,而是在搞破坏。聊天开始时,不要说“不”“但是”,要先适当地表示肯定、同意。我的建议是,在聊天的前5分钟,不要过分在意自己的喜好,而把深入探讨的窗口堵死。
打个比方,两个人在一起聊天。如果对方提及的电影是他最喜欢的明星主演的,但是你并不感兴趣。如果你这样回答对方:“这部电影真是烂,演员没有演技不说,还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内容。”那么,这个天就聊不下去了,他一定会对你心生不满。但如果你说:“这部电影很好,如果配角再提高一下演技,编剧再丰富一下内容,一定可以更好。”这样就能让对方敞开心扉。有了一个好的氛围,你再提出其他看法,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将会是一次愉快的聊天。
记住,语言的选择总是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许多对话不欢而散,都是因为用词不当。与别人的交流中,如果你一味地否定对方,说一些否定式的词语,不给对方阐述想法的机会,即便你的主张是正确的,也会让对方产生极大的反感,不愿意接受你的评判,甚至拒绝与你沟通。这时,你应该做的是尝试着先用正面的字词表达对他的肯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沟通才能深入下去。
五、要发自内心地赞美,也要杜绝“过于热烈”的迎合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两个学生要到外地做官。临行之前,他们特地去谒拜老师,询问做官的诀窍。老师说:“现在这个世道说实话是不行的。碰到人就给他戴一顶‘高帽子’,做到这一点这就行了。”其中一位学生赶忙附和道:“老师的话千真万确。今天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世间又有几人呢?”老师听后特别高兴,直夸这位学生一定有出息。出了门,这位学生对另一位学生说:“你瞧,‘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了一顶。”
这个笑话自然不是实有其事。不过,它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凡是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愿听好话的习惯,并不反对别人给自己戴一顶“高帽子”。
懂得赞美他人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可以这么说,不知道如何赞美,就不懂得聊天。每个人都渴望被人赞美,希望从别人那里收到足够的欣赏与尊重。当我们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对自己的赞美时,自信心和满足感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就像打了一针肾上腺素,进而对赞美者产生一定的好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我的老师,曾在联邦调查局华盛顿分局工作达21年之久的哈罗德对我说过:“即使是一名极其顽固,经过严格训练的囚犯,当他坐在审讯室准备经受最严酷的审问时,哪怕他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审讯技巧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当审讯人员表示十分欣赏他的犯罪计划时,他也会不自觉地在眼角流露出愉悦的神情。”
喜欢受到赞美,这是人的天性。所以,虽然当下人们讨厌那些没有底线的溜须拍马和浮华的奉承,但每个人仍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肯定。不会有人把真诚的赞美拒之门外。
赞美的价值永远不可估量
卡耐基曾经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虽然别人只有一点点的微不足道的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因为,那才能激励别人不断地改进自己。”他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将“真诚地表达对他人的赞美”称为与人相处的最大秘密。毕竟,从人性的角度讲,人人都需要赞美。赞美也是优质聊天的敲门砖。
想想看,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类人?如沐春风的他们总是能带给你一种欣喜的、自信的、感激的、让你无比亲近的“愉快”。而这种愉快,或许就源于他们愿意真诚地、发自内心地赞美你,使你如同处于春风拂面、风景怡人的花园之中,会对与他的交谈充满欢迎。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挑选史考伯作为集团第一任总裁,并为他支付超过百万的年薪。在史考伯的带领下,公司蒸蒸日上。史考伯相信“期待效应”——认为赞赏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尽可能地赞赏员工,员工才会感觉被重视。他们会因为受到管理者的鼓舞,而发挥他们自己最大的潜能。赞赏,就是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期待,在对员工的激励方面,甚至比金钱还有效。
史考伯坦诚道:“实际上,我是钢铁知识的门外汉。我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便是能充分地鼓舞我手下的每名员工。而鼓舞员工,让员工发挥最大潜能的有效方法,莫过于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莎士比亚也说过:“人们的耳朵不能容纳忠言,但是赞美却容易进去。”赞美是世界上最具魔力的语言,也是拉近人与人距离的有效手段。在聊天时,如果你知道何时奉上自己的赞美,无疑就把握了聊天的主动权。
要发自内心地进行赞美,而不是浮夸地奉承
我的一位同学齐女士回国后在海南创立了一家商务接待类公司。她曾经有一名下属特别喜欢说话,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收不住。齐女士热衷时尚,又善于搭配衣服,稍一动手就变出很多新的搭配。而这位绰号“话匣子”的下属却是齐女士的烦恼之一。因为每天早晨上她一到公司,话匣子的眼睛就开始盯着她转:“哎呀!领导,您又买新衣服啦!真是太适合您啦!一看就特别的高档,颜色也很适合您。您说,您怎么这么会打扮?我真是太羡慕啦!”
过几天,齐女士换了另一套衣服到公司。这名下属又开始了:“瞧瞧,领导您又换了一套呀!我就不像您那么会打扮……”
齐女士被她唾沫横飞、眉飞色舞的奉承搞得心情不爽,十分烦恼,只好十分无奈地表示:“没有没有,我就是这么随便搭配了一下。以后你不要盯着我的衣服,还是把工作做好吧。”
在这名大嘴巴下属的传播下,全公司的员工都以为齐女士是一个购物狂老板,觉得她一定每天都去逛商场,大把大把地买衣服。齐女士苦笑着对我说:“我当然想听好话,但这个人的嘴巴实在是甜得太过分了,谁都消受不了。”
由此可见,赞美不等于“无原则的阿谀奉承”。赞美需要“从心出发”,以真诚对人。盲目和肉麻的赞美有明显的拍马屁之嫌,尤其当着众人之面时,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并且,一味地奉承不是发自内心地对另一个人的欣赏和钦佩,而是基于功利的讨好、投机的目的,是一种对别人献媚式的殷勤。奉承者在“赞美”别人的情况下,虽然表面上语言优美,说尽了好话,可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口是心非,就是这种赞美方式的最大问题。
成功的赞美要学会“把握分寸”
赞美简单却也复杂。要真正地掌握赞美他人的技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中多思考,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赞美来达到我们与别人沟通的目的。在这其中,“分寸”二字尤其需要注意。
1.赞美的言辞要使人乐于接受和相信
这一条是说我们的赞美得符合实际情况,至少不能偏离事实太多。比如,对个子矮的人不要随便赞美他身材挺拔,对口音较重、嗓子不好的人不要赞美她嗓音甜美。如果让人们觉得你言过其实,他们会觉得这不是夸奖,而是嘲弄。
2.在赞美时具体说明,有时会更加有效
打个比方,你赞美一位领导讲话生动有趣,与其说:“领导你真是有趣!”不如说:“领导,你在开会时讲的那个故事很有意思,既好笑又有深度,真让人难忘……”这时,他的脑海中就会马上浮现之前开会时的场景。言之有物,指向明确的话语,更显真诚,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3.要赞美,先充分了解对方,盲目地给人戴高帽往往适得其反
赞美是需要适时适当表达的艺术,而且还要关注对方的变化、想法,否则,赞美就变成了虚伪的客套。
4.每个人都喜欢赞美,但不代表见人就要送上赞美
对于那些不是很了解的人,随意给予赞美容易触及某些隐藏的雷区。要等加深对他的了解后,知道了他的性格,再选择夸赞他的某一个优点。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地赞美别人,因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即便你是真心的欣赏,也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5.粗鄙的夸耀不是赞美,阿谀谄媚更是一种卑鄙的行为
在和人交流时,最影响品格、最下作的莫过于无端的谄媚和过于迎合的行为。这样的赞美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是丢弃自尊来换取利益的表现,也是令人厌恶的行为,因此必须抛弃这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