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儿童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替代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恋父或恋母情结得到解决的原因是(  )。[统考2007研]

A.个体成熟  

B.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教育

C.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教育  

D.大众媒体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艾里克森提出“人的八个阶段”以及各阶段发展任务,其中的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在本阶段,艾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虽然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狄浦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在这一阶段中,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2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统考2007研]

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3对儿童脑电变化的研究表明,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为(  )。[统考2007研]

A.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B.颞叶—枕叶—顶叶—额叶

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  

D.额叶—颞叶—顶叶—枕叶

【答案】A

【解析】脑区成熟过程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相吻合,即从控制低级心理机能的脑区到控制高级心理机能的脑区,儿童大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4下列选项中,用来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是(  )。[统考2009研]

A.陌生情境实验

B.错误信念实验

C.动态测验

D.两难故事法

【答案】B

【解析】错误信念实验室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的概念,它具体包括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陌生情境实验是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动态测验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智力测验方法;两难故事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

5巴特森(C.Batson)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统考2009研]

A.觉醒—寻求理论

B.元交际理论

C.认知动力说

D.机能快乐说

【答案】B

【解析】Batson的游戏元交际理论,他运用人类学、逻辑学、数学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他认为游戏中所有的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儿童打架行为与真实打架行为是不同的。

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假装游戏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   )。[统考2010研]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皮亚杰游戏阶段论

7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统考2010研]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道德实在论阶段

【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此时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根据个体的行为动机,并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判断行为的好坏,意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8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典型游戏类型(  )。[统考2012研]

A.象征性游戏 

B.练习游戏 

C.结构游戏 

D.观察性游戏

【答案】A

【解析】象征游戏反映了儿童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同化倾向性,它是一种适应现实、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来塑造现实的游戏形式。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常进行象征性游戏,即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

9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排序,正确的是(  )。[统考2012研]

A.翻身、坐、抬头、站、走

B.抬头、坐、翻身、站、走

C.翻身、抬头、坐、站、走

D.抬头、翻身、坐、站、走

【答案】D

【解析】婴儿的动作发展符合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动作发展的顺序首先是抬头,3~4个月时开始翻身,先是由仰卧到侧卧,约6个月时可独坐,7~8个月时开始学爬行,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

10根据帕顿(M.Parten)的研究结果,2岁左右儿童的主要游戏类型是(  )。[统考2013研]

A.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

B.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C.单独游戏和联合游戏

D.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

【答案】D

【解析】帕顿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儿童的游戏分为6类: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学前儿童较多以平行游戏为主,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到学前晚期才开始出现。2岁左右儿童属于学前早期,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较多。

11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相比,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调(   )。[统考2014研]

A.社会起因

B.个体起因

C.婴儿期的发展

D.青少年期的发展

【答案】A

【解析】维果茨基更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资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12问一个3岁的女孩:“你有姐妹吗”?答:“有”。问:“她叫什么名字?”答:“叫琪琪”。问:“琪琪有姐妹吗?”答:“没有”。这说明,该儿童的思维具有(  )[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A.守恒性

B.可逆性

C.不守恒性

D.不可逆性

【答案】D

【解析】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根据题干表述,女孩知道自己的姐妹是琪琪,却不知道琪琪的姐妹是自己,是单向思维回答问题,思维不可逆。

13问一个5岁的孩子:“如果一个男孩穿上一个女孩的衣服,他会是一个女孩吗?”他常常回答“会的”。这说明该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属于(  )[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A.掌握了性别角色知识

B.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C.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14年龄群(代际)效应是(   )容易出现的现象。[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A.横向设计

B.纵向设计

C.相关设计

D.实验设计

【答案】A

【解析】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以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是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缺点是由于各年龄人群组出生和年代不同,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群体差异。

15在同伴提名中,受到同伴正向和负向提名都较多的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受欢迎儿童

B.被拒斥儿童

C.有争议儿童

D.受忽视儿童

【答案】C

【解析】有争议的儿童是指在同伴交往中既受到部分人的喜爱和欢迎,也会受到部分人的排斥,因而受到同伴正向和负向提名会较多。

16依恋的测量主要通过(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熟悉情境

B.陌生情境

C.母亲评定

D.研究者评定

【答案】B

【解析】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技术,最先使用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

17幼儿园里,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这是一种(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答案】C

【解析】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和表演游戏。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18研究(Nelson,1973)表明,儿童最初出现的词主要是(   )。[西南大学2011研]

A.父母经常使用的  

B.描述自身状态的

C.儿童直接经验的  

D.儿童间接获得的

【答案】D

【解析】根据语言的习得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初期,强化依随和即时性模仿存在重要的作用。儿童最初的几个单词是在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模仿和不断强化下获得的。

19巴特森(C.Batson)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西南大学2011研]

A.觉醒-寻求理论  

B.元交际理论  

C.认知动力说 

D.机能快乐说

【答案】B

【解析】Batson的游戏元交际理论运用人类学、逻辑学、数学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他认为游戏中所有的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儿童打架行为与真实打架行为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