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 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

2.间接性;

3.对经验改组等。

(三)思维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思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所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2)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2)理论思维,指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形式。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指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2)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一)概念的含义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

2.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1)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二)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其经历了三个阶段:抽象化阶段、类化阶段和辨别阶段。由于自然概念的形成涉及到许多因素,其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用实验手段研究其形成过程是不可能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心理学家设计了人工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此说明自然概念的形成。

1.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1)赫尔的实验研究:赫尔首次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无意义音节给它们命名,采用配对学习的方法,将汉字与某一无意义音节配对呈现。实验程序是用12个汉字组成一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共12个单元,每次呈现一个单元的刺激,直到被试自动将偏旁与无意义音节联系起来为止,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其同特征,同时排出了无关的因素。

(2)布鲁纳的实验研究:布鲁纳的实验研究是通过图片探讨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设计了81张图片,图片上的属性按性质分为四类:图形、图数、颜色、边线。81张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概念。实验程序是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如果被试找到主试心中的概念(概念属性可以在一张图片上看到),就说明被试已经形成了人工概念。

2.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样例学习说

茹什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者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

(3)内隐学习说

这种假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3.人工概念形成的策略

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

(2)冒险性聚焦;

(3)同时性扫描;

(4)继时性扫描。

三、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即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即找出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或途径;

4.验证假设,即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并非完全遵循这一顺序,当验证假设阶段发现某一假设不能解决问题时,思维过程直接再次进人分析问题或提出假设阶段,重新进行问题解决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解决问题的策略;

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

3.问题情境,也称为问题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固着;

6.动机;

7.情绪;

8.人际关系。

四、推理

(一)定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推理过程中,把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把由已知判断所推出的判断称为结论。

(二)条件

正确的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前提要真实,即前提应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的真实判断;

2.推理的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即推理的前提要和其结论之间关系具有必然的联系。

(三)推理的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演绎推理

(1)定义

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根据某个或某些假设为真的论断而得到新的结论。

(2)形式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是指由两个性质判断作前提而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它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知识前提到一般知识结论的推断。

与演绎推理的大量研究相比,归纳推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成为研究的核心课题与热点。

五、判断和决策

(一)启发法和判断

1.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启发法包括:

(1)手段—目的分析;

(2)逆向搜索;

(3)爬山法。

2.判断

判断是从已有知识和可获取的证据中推导出结论的加工过程。

(二)决策框架

决策框架(decision franle)是指决策者对与特定选择有关的行动、结果以及意外事件的总体设想。

(三)决策规避

决策规避是一种通过推迟或者试图寻找一种不采取行动或不加以改变的简单方武来避免作出选择的倾向性,是一种决策中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