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衡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简写为GDP)

GDP是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用货币来计算的。

名义GDP和实际GDP可以说明GDP的变动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名义GDP(货币GDP)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2.国民生产总值(简写为GNP)

GNP以国民(或要素)为标准。

GDP和GNP的关系:GDP和GNP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它们在统计方法和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其差额发生在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这一项目。

若把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定义为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这样GDP就可通过GNP减去NFP获得,即:GDP=GNP-NFP。

3.国内生产净值(简写为NDP)

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补偿了资本损耗以后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为:NDP=GDP-折旧。

4.国民收入(简写为NI)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总和。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助。

5.个人收入(简写为PI)

个人收人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劳动工资、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和利息收入、政府的福利补贴转移支付等。

PI=NI-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债券利息+政府转移支付。

6.个人可支配收入(简写为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在缴纳各种税后的收入总和。PDI=PI-个人所得税=储蓄+消费。

7.绿色GDP

绿色GDP是一个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它从传统GDP中减去自然资源基础的减少。这一指标将更好地说明某一经济活动是增加一国的财富,还是通过耗尽自然资源而减少财富。

二、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其中,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生产法即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2)支出法

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如果用字母C表示消费,用I表示投资,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X-M)表示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

(3)收入法

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例1】按收入法核算GDP时,以下哪项应计算在内(  )

A.工资、利息 

B.利润、租金

C.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D.以上均是

【答案】D

【解析】收入法又称分配法,是指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三、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

在两部门经济中,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所以有GDP=Y=C+I;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储蓄被定义为国民收入中当前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用字母S表示,这样国民收入就为Y=C+S,即GDP=Y=C+S。由于按支出法和按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故有:GDP=C+I=Y=C+S,得出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是: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I)。

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现在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部门加入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入两个经济变量:政府支出和税收。其中,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分别用G和T表示。

根据定义,私人储蓄(S)等于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即S=Y-C-T  【1】

从总支出方面来看,在三部门的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和政府支出(G),即Y=C+I+G  【2】

从公式【1】和公式【2】,可以推出I=S+(T-G)。等式左边为投资,右边仍然为储蓄,其中的S为私人储蓄,(T-G)是政府税收减去政府支出的余额,称为政府储蓄。因此公式I=S+(T-G)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国外部门加入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又加入两个经济变量:出口(X)和进口(M)。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假定总收入不变,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C+I+G+(X-M)=C+S+T,可以推出I=S+(T-G)+(M-X)。其中,等式左边为投资,右边仍然为储蓄,其中S为私人储蓄,(T-G)是政府储蓄,而(M-X)是国外部门所获得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即国外部门所获得的净收入,因此可以称外国储蓄。这样I=S+(T-G)+(M-X)的等式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例2】(多项选择题)从支出角度来看,GDP由(  )构成的。

A.净出口,消费,投资

B.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净出口,固定资本形成

C.政府消费,净出口,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

D.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净出口,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

【答案】AD

【解析】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而消费又包括政府购买和个人消费,投资又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四、消费、储蓄和投资

1.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其中,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比率,其公式为:

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MPC<1。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A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C在收入总量Y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由于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故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α+β·Y。其中,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当收入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也必须要有的基本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上式的含义为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2.储蓄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的公式以及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储蓄函数的公式为:S=Y-C=Y-(α+β·Y)=-α+(1-β)·Y。其中,(1-β)为边际储蓄倾向(MPS),即收入增加一个单位导致储蓄的增加量,用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由于国民收入Y恒等于消费C和储蓄S之和,因此,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两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与此相联系,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以及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都恒等于1,即MPC+MPS=1,APC+APS=1。

3.投资函数

影响投资需求的诸多因素中,实际利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如果假设投资和利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则投资函数可以写成:I=I(r)=e-dr。其中,e表示自主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dr表示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

4.投资乘数

乘数也称为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其中,投资乘数是指一个单位投资的变动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即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投资变动量的比率。根据定义,投资乘数可以表示为:。其中,s为边际储蓄倾向。即上式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例3】(多项选择题)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投资乘数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 

B.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

C.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储蓄倾向越大 

D.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答案】AD

【解析】投资乘数k=1/(1-β)=1/s,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s为边际储蓄倾向。因此,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S=1-B,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储蓄倾向越小。

第二节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通常用GDP来衡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则经济增长率(G)表示为: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2.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一般来说,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状况、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以及人口的增长情况等。具体来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1)劳动的投入数量;(2)资本的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

3.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两因素分解法即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2)三因素分解法

三因素分解法即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4.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即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如图3-1所示。

图3-1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例1】以下关于经济周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防守型行业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使其经常呈现出增长形态

B.防守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弹性小,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对这种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小

C.当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时,周期性行业会紧随其扩张;当经济衰退时,周期性行业也相应衰落,且该类型行业收益的变化幅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经济的周期性

D.在经济高涨时,高增长行业的发展速度通常高于平均水平;在经济衰退时期,其所受影响较小甚至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

【答案】A

【解析】增长型行业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使其经常呈现出增长形态;防守型行业是指经营和业绩波动基本不受宏观经济涨落影响的行业,不会随经济周期大起大落,这些行业多是居民生活必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

二、价格总水平

1.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价格总水平也称为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目前,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

2.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根据费雪方程式,如果以M表示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价格总水平,T表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或。可见,P取决于M、V和T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M是一个外生变量,V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价格总水平决定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价格总水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3.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其中,名义工资是指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呈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呈反比。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利率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其中,名义利率是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发布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即在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

名义利率r与实际利率i的关系为:i=r-π。其中,π表示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低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下降。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不利于经济增长;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通货紧缩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例2】关于价格水平、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决定价格总水平

B.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C.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D.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与总供给反方向变动

【答案】D

【解析】从短期来看,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供给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供给减少,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

三、就业和失业

1.就业和失业的含义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1)没有工作;(2)当前可以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

2.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3.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1)发达国家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总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就业率是指就业总人数与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

(2)我国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4.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称为非自愿失业,或者称为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5.失业的经济影响

(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奥肯定律的内容是:相对于潜在GDP,即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

(2)菲利普斯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详细说明了一种基本关系: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失业率提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大。这就是当年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

后凯恩斯主义代表萨缪尔森和索洛等人利用美国的经济资料进行类似的研究,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3-2所示。

图3-2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3-2中,横轴U为失业率,纵轴π为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以上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具有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必然地趋向于自然失业率的倾向,只有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才能稳定下来。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例3】(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

B.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低

C.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D.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答案】AC

【解析】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成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之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3)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

在制定目标时,不能只追求单一目标,顾此失彼,而应综合考虑;

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适度原则,以免对经济运行形成较大冲击和引起社会震荡;

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在经济政策的运用上,既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又要注意政策的相互配合,同时还要把握好实施政策的时机,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1.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的含义和内容

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包括国家计划或规划。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2)货币政策工具

在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在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还有利率、汇率以及窗口指导等。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有多种方式,从政策取向来看,一般有四种搭配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中性。

【例】(多项选择题)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

A.属于宏观经济政策

B.是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政策

C.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D.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E.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答案】ACDE

【解析】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主要的间接调控政策;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第四节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1)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的分类

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国际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按照商品形式,国际贸易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a.货物贸易的进出口需经过海关手续,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

b.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不经过海关手续,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

2.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主要观点: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3)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俄林

主要观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往往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工资、利息、地租等)差异趋于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代表人物:克鲁格曼

主要观点: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国福利改善。

3.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变动。

(2)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

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汇率水平的高低;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例1】在比较优势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  )。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通过在两国贸易前商品的比价之间的价格进行交易,分享利益。

二、国际贸易政策

各国采取的干预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1.关税及其影响

(1)关税的种类

依据关税的课征种类,主要的关税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关税又被分成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

从价税现在一般有三种征税标准,即到岸价格、离岸价格和海关估价。

(2)关税的影响

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首先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

征收进口关税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征收关税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厂商现在面对较高的价格,从而能够补偿因产出增加而上升的边际成本,于是国内生产增加,从而提高了进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

一般而言,征收关税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果征税国是一个大国,那么除了上述各种影响外,关税还会产生贸易条件效应。

2.进口配额及其影响

进口配额是一种重要的非关税壁垒,该政策措施会起到限制进口、鼓励国内生产的作用。

(1)进口配额的含义和种类

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

(2)进口配额的影响

配额所规定的进口量通常要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所以配额实施后进口会减少,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要上涨。

(3)进口配额的发放

现实中,分配进口配额常常要与进口许可证相结合,以限制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许可证是由一国海关签发的允许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进入关境的证明。分配许可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竞争性拍卖、固定的受惠和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3.出口补贴及其影响

非关税壁垒中另一类重要的政策措施是针对出口,与配额等限制进口的做法不同的是,这类贸易政策措施的目的往往是鼓励或支持出口。其中,出口补贴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1)出口补贴的含义

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2)出口补贴对经济的影响

出口补贴意味着对出口商品的优惠待遇,有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由于政府的刺激使本国厂商的出口规模超出了在没有任何政府干预下正常的商品出口规模,这意味着国内同一商品的供应低于正常规模,从而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出口补贴还造成了政府支出的增加,进而加大纳税人的负担。

4.倾销与反倾销

(1)倾销的含义和类型

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是指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水平进人另一国市场并因此对进口国工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按倾销的目的、时间的长短等,可将倾销分为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2)形成倾销的条件及其影响

厂商要采取倾销战略,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

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否则进口国市场上的低价商品将流回出口国。

(3)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倾销政策

通过征税反倾销税,使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到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的水平,从而保护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者。

【例2】倾销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一旦对进口国某一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威胁时,就有可能招致进口国(  )的惩罚。

A.提高关税 

B.禁止进口

C.征收反倾销税 

D.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

【答案】C

【解析】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是指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并因此对进口国工业造成损害的行为。进口国对倾销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征收反倾销税。

【例3】(多项选择题)关税同盟的排他性保护措施主要有(  )。

A.减低直至取消同盟内部的关税

B.制定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对外关税税率

C.征收共同的差别关税

D.制定统一的保护性措施

【答案】ABCD

【解析】关税同盟的排他性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四项:减低直至取消同盟内部的关税;制定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对外关税税率;对从同盟外进口的商品,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提供国的不同,征收共同的差别关税,如特惠税率、协定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普通优惠税率、普通税率;制定统一的保护性措施,如进口限额、卫生防疫标等。

三、国际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概述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性质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TO)。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世贸组织的成员

世贸组织成员分四类: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转轨经济体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

(2)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及基本原则

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

a.组织实施各项贸易协定;

b.为各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并为多边谈判结果提供框架;

c.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

d.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进行定期审议;

e.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

世贸组织基本原则

a.非歧视贸易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

b.可预见的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准入程度,主要是对关税的规定;

c.促进公平竞争,致力于建立开放、公平、无扭曲竞争的“自由贸易”环境和规则;

d.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

2.欧洲联盟

(1)欧洲联盟的成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它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2)欧盟的主要活动

在内部建设方面,欧共体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在对外关系方面,欧共体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关系。

四、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类型

(1)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是资本流动给流出国和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

(2)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

按时期的长短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可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一年以上,或者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国家贷款等;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按资本流动方式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2.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对资本输入国而言

积极作用

a.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b.增加本国外汇收入,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c.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消极影响

a.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b.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c.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对资本输出国而言

积极作用

a.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

b.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消极影响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3)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手段

实行外汇管制;

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