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广东、广西、海南、重庆
- 张妙弟
- 4890字
- 2024-11-05 01:41:37
历史文化
早在10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珠江流域活动生息。先秦时期广东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从此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东不断吸取着先进的中原文化。同时,出于外交和财政的需要,即使在明清两朝实行“海禁”期间,广东也没有完全封闭,一直是中国通过海路进行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地区。因此,广东的文化中也有许多外来文化的色彩。比起中国其他地区来,广东文化更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由于历史原因,广东开发较晚,宋代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开发,但到了明代,后来居上的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清朝末年,广东更成为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主要策源地。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涌现出许多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千米处的狮子岩,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马坝人遗址合并保护。狮子岩是两座相邻的石灰岩山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北山为狮头,南山为狮尾。1958年在狮头山的溶洞中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鉴定为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早期类型人类化石,命名为马坝人。1973年,在狮子岩狮头山与狮尾山之间又发现了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称为石峡遗址。石峡遗址有4个文化堆积层:第一层是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第二层是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层(被命名为“石峡文化”);第三层是距今约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第四层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相当的晚期青铜文化层。石峡遗址内发现有柱洞、灰坑、陶窑等遗存,清理墓葬136座,出土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大量文物。
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广东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岭南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探讨与邻近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考古学和历史学都有重要意义。
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西侧象岗。于1983年发现并挖掘,为第二代南越国文王赵昧(自号文王)之墓。南越国是西汉初期的地方割据政权,都城设在今广州。墓中共出土文物千余件,是继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后中国汉代考古的又一发现。墓用红砂岩建在山腹中,分前后两部分,共7室,墓顶用24件大石块覆盖,上面及四壁有朱墨彩绘卷云纹,墓主虽棺椁已朽,但身着的玉衣,以及玉璧、玉饰、玉带钩、玉杯、玉佩、宝剑、金印等仍光彩熠熠。最大的一枚“文帝行玺”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印,也是当今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另外还有“泰子金印”、赵昧王印等珍贵文物及殉人遗骨10余具,是研究岭南地区早期工艺、冶铸、饮食和广州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重要实物。
南越王墓墓葬遗址
整个陵墓坐北朝南,成“士”字形平面,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由七个墓室构成,前面三室分别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面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
六祖创南宗
禅宗六祖慧能是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因听人读金刚经而有所感悟,决心为法寻师,辗转投入禅宗五世祖弘忍门下。弘忍认为岭南人无佛性,只让慧能做一个舂米行者带发修行。一天弘忍想选一个徒弟继承他的衣钵,便让大家各做一个偈(和尚唱的词句)。700多个徒弟中有一个叫神秀的地位最高,大家都自知不是人选,便一致推举他来写。神秀做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大家看后都大加赞赏,争相传诵。慧能听到后,不以为然,因为不识字,就请人代笔在神秀的偈旁另写了一个,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后大为惊奇,于是给慧能秘密讲授了金刚经,并将祖传袈裟传授给他。由于慧能在寺中的地位卑下,得了祖传袈裟就会有人来谋害他,所以弘忍让他急速返回原籍。慧能离开三天后,弘忍才向大家宣布禅宗继承人已经到南方去了。慧能为躲避别人的劫杀,便隐姓埋名,在山中隐藏了16年。后来他到广州法性寺(现在的光孝寺)听高僧印宗法师讲经。一次,几个僧人聚在一起辩论寺庙门前旗杆上的旗帜动的道理。一个和尚说是旗子自己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旗子动是因为风在动。慧能听后大声说:“不是旗子在动,也不是风在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到后十分惊异,经询问得知慧能竟是禅宗第六代传人,于是拜慧能为师。慧能就在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开创了南派禅宗,主张“顿悟”,与神秀创立的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对立。
宋 梁楷 六祖截竹图
国绘禅宗六祖蹲踞执刀斫竹时的情景。六祖为唐高僧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提倡顿悟法门。画家绘人物衣纹用爽劲的折芦描,用笔寥寥而形神毕现,且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虽为侧影,而专注、自如的神情跃然纸上。人物身后的树干直接用间有飞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双钩。全图用笔率略草草,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新石器晚期,岭南的百越民族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国就有海上贸易往来。到了秦汉时期,广州就已经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港口。此后2000年中,无论是国内战乱,还是朝廷实行“海禁”,广州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始终没有中断过。直到现在,广州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这一点是中国其他海港所不能比拟的。与以长安(今西安)为起始点的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运输有运费低廉、方便快捷,不受地区变乱、封锁影响的优势。而且很多海洋岛国也只能通过海上交通进行贸易往来。随着中国造船工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从广州起始的丝绸之路不断向西方延伸。在秦汉时期就可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南北朝时期能通往西亚,隋唐时期已经能够直达东非沿岸。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以及哲学思想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往西方,丰富了西方人的生活,加快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国外的水稻、玉米、番茄、菠萝、水仙、甘蔗、烟草等物种,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也源源不断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到中国。在7、8世纪,广州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圈,范围遍及东亚、南亚、西亚、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甚至包括欧洲各国。现在从南海神庙、镇海楼等文物古迹和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以及海底沉船考古中,依然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南海一号”沉船
2014年12月30日,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发掘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件,另有少量动植物残骸。
冼夫人
冼夫人是南朝、隋初的高凉(今广东阳江)人。她出身于岭南俚族首领世家,诚实守信、有勇有谋,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并通过建议,使梁朝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联系。陈朝建立后冼夫人又支持陈朝消灭了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由于她协助破敌有功,陈朝册封她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并给她刺史级别的待遇。之后她还革除了俚族相互攻掠的恶习。岭南各部相继依附,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她的孙子前往迎接隋军,并把自己所管辖的8个州归附于隋朝,使隋军能够顺利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受她影响,在她去世后,她的孙子也没有称王割据,而且主动归附唐朝,为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的时候,始终拥护中央朝廷,并积极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和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为她建造了很多庙宇。
冼夫人墓
冼夫人墓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为南梁俚人领袖冼夫人之陵墓,始建于隋朝,在宋、明、清均有重修。其遗址面积约13530平方米,是广东考古发现的首个隋唐墓园建筑实例,墓周围的地形地貌尚存,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环境风貌。自2002年7月17日起,冼氏墓被纳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又被进一步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茂名市境内的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里抗英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人民群众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41年5月《广州和约》的订立、侵略军的劫掠烧杀激起广州人民的愤怒。同月29日,一群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被韦绍光等村民击毙数人,余者逃回四方炮台。村民在村北、三元古庙集会,决定武装抗击,并即与各乡进行联络,萧岗举人何玉成“柬传”广州东北郊、南海、番禺、增城各乡进行联合抗敌。各乡代表集议于三元里村北、萧岗村南的牛栏冈,共商作战大计。30日,英军统帅卧乌古率军出犯。义勇诱敌于牛栏岗,顿时,满山遍野武装抗敌群众四起,前来参战者有三元里及周围103乡农民、打石和纺织工人、驻防石井水勇等。午时,突降暴雨,英军企图突围,抗英群众将敌分割包围,英军死伤百余人,军需官毕霞少校毙命。直至天黑,英军尚不能全部逃回驻地。31日,103乡群众和赶来助战的增城县、花县、从化县群众数万人围困四方炮台,英军大恐,急求广东当局解围。两广总督祁(1777~1844)命广州知府余保纯率南海、番禺知县亲到现场劝胁弹压,群众被迫解围散去。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性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当年的三元古庙今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广州三元里平英团遗址(三元古庙)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孙文,字逸仙,因为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所以大家常称之为孙中山。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2岁时到檀香山留学,17岁回国。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遭到拒绝。于是再次回到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并组织了广东惠州三洲田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国外组织革命活动。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大家推举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系统地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并与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然屡遭挫折,但他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最伟大的旗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十七省代表联合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让位于袁世凯后,他一度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后来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1914年他在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任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头像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