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山水

说到我们那个家,不能不说到我们那个地方,说到我们那个地方,不能不说到我们那个地名。我们那地方叫富家山!名字好听得很!事实恰恰相反,不是富,而是穷。穷得伤心,穷得要命,穷得要死,穷得叮当响,穷得一屁股大两胯,穷得针尖挑不起一点肉,穷得满山是光棍,寡妇没人要,穷得鬼也不上门,诸如此类关于穷字的说法和形容,至少有几十种。说具体点,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到没有一个讨米要饭的愿意到我们那里去,要去也只能死在山里头。穷到经常有人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当然,最普遍的表现,是穷得大家都饿肚子,又不愿意出门,冬天里大人没袄子穿,娃子没裤子穿,都窝在那破絮里用睡觉来打发时光。

之所以叫富家山,并不是富有的意思,而是来这里安身立命的祖先姓富。姓富的先人带着美好的愿望和吉祥的姓氏,来到这里,原本想过上越来越好的富日子,结果劳累了一辈子,还是穷困潦倒,只留下一个富的幻想而离开了这个原始状态的山的世界。说我们那里是原始状态,一点也不为过。人迹罕至的大森林里,枯叶满地,野兽出没,虫鸣鸟叫,头顶难见一线天。生活在那里的人,石林上搭个茅棚,草坪上盖个石房,也只能算是个有窝的山里动物罢了。

说到山,那就更一言难尽。我们那个县叫南漳县,其实就是一个山县。三百里宝康,八百里南漳。长达八百里的版图上,这山连着那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几乎全是山的世界。据说,这里过去不是山,而是一片海洋,是秦始皇奉上帝之命,赶山塞海,把我们这里一个水的世界变成了山的世界。从此,生活在那里的人,出门是山,进门是山,上也是山,下也是山,山里来山里去,几天几夜,也走不出一个山的世界。说个笑话你听吧,我们那里有个外婆,出山去女儿家看外孙,其实女儿家并不远,就只要过两座山,外婆却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到女儿家,回头一看,竟然走回了自己的家。还有,两个山里青年在山里砍柴谈上了恋爱,结果却因为找不回自己的家而饿死在山里头。

全世界的山多的是,我们那里的山却不一样。那山怪石嶙嶙,土质松散不肥沃,虽是原始森林,却少有参天古木。想在山地上种庄稼,简直是奢望,因为那山地土质松散,即使是老天爷隔三插五地下些雨,也存不住一点水。风调雨顺的日子,也不可能五谷丰登,广种薄收,就算对得起山里人的辛苦了。

说到水,也许你已经感觉到了。老天爷隔三插五地开恩下雨,那山也存不住一点水。人是离不开水的,没有水怎么活?活在那里的山里人,就背着背桶,满山遍野地找水,这山找到那山,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水源。那水储存在一个天然的石洞里,因为有来路,所以就有那么点水。找到水的祖上,欢喜雀跃,大声叫嚷,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山里,整个山里人就都背着背桶去那里背水。横竖十里二十里的山里人,都到那里去背水,先来的就有,后来的就没有,也不是完全没有,得等。就这样,那口水就成了山里人彼此认识并逐渐熟悉的媒介。

山道崎岖,把一桶水从十里二十里的井边背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再贪心的人,你也不可能把一桶水装得满满的,就算你装得满满的,也是白装,且不说走路本来就要摇晃,那一高一低的山路,那没有规矩的一道道山坎子,能不让你意外摔倒就算不简直,更别想保住那桶里的水不泼不洒。就算是一桶满满的水,回到家能够有百分之八十,就算你有本事!没本事的,不是在路上摔倒泼掉,重新去打,回来时有个大半桶,也就阿弥陀佛了。说一故事你听吧!两个孤寡老头过日子,男老头去背水,背回时把一桶水放在门前的石坎子上,想歇一下喘口气,因为他实在是太累了。男老头进屋找烟时,叫女老头看着那水,女老头没听到,继续去做她的事,等男老头出来背水时,那桶水被一条渴急的狗给打泼了!男老头当即就把女老头骂得狗血淋头,还捎一句女老头没生儿不晓得么事痛,言下之意女老头不晓得男老头背水的辛苦。这一句没生儿不晓得么事痛的话,一下子触到了女老头的最痛处,嫁给男老头后,她就一直因为没生育而愧对男老头,只是男老头一直并无埋怨。男老头虽无埋怨,心里头还是有些想法,尤其是越到晚年,那想法越明显。比如这背水,如果有个一儿半女,也不至于让他这么大的年纪去多远的地方去背水。因为劳累,男老头常常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无名火想发,却一直找不到突破点。这一次,男老头似乎找到了突破点,便按捺不住地发泄出来了。这男老头是只顾发泄,却不知道女老头心里有多难受。男老头不得不带着一腔怨气再去背水,等他背回第二桶水,回到家打开门时,竟然不见了女老头,他在光线黯淡的黑屋里四下寻找,冷不丁象被一边年猪似的撞了一下。他抬头一看,那撞他的不是年猪,而是悬梁自尽的女老头!男老头象疯了一样的大声嚎叫,哭得昏天黑地。

埋葬了女老头之后,男老头更无力也无心去背水了。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男老头,突然变成了祥林嫂,逢人就说他真不该骂女老头一句没生儿不晓得么事痛,如果他不骂女老头这一句没生儿不晓得么事痛,女老头就绝对不会上吊。

没心再去背水的男老头,倍觉孤单,无儿无女连老伴也走了的他,索性也用女老头上吊的那根绳子,把自己也悬了起来。

不说这些伤心的往事,还是说水吧!从这么远路背回来的水,自然非常珍贵,用起来也就格外的讲究了。煮饭是必须的,节省不了,问题是煮糊豆(玉米糊),比煮干饭要多用水,但也没有办法,山里人一般平时是不煮干饭的,尤其是煮米饭,那是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事,或者是来了非常贵重的客人,广种薄收的粮食,自然要精打细算,才不断顿。就算因此而要多背一桶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节约用水,也只能走其它的途径。人类是何时何地开始洗脸,然后还得洗脚,没有人去考察这件事,但这件事代代相传,山里人就不得不跟着走这过程。再说人不洗脸洗脚,还算是人吗?既然免不了,就得节约,想起办法来节约。好在我们家人多,从父亲开始,母亲接着,然后依次类推,从老大到老细,一直共用着那一半盆水,洗完了还不能倒掉,谁倒掉谁就得挨骂,因为大家只是洗了脸,还没有洗脚。洗完了最后一双脚,大人就开始提醒,还不能倒,要倒也只能倒进一个空桶里,因为还有衣服没有洗,全家人的衣服,就用这水洗头遍,然后再用清水清一次。清过衣的水,再清毛巾,洗被子,一直清成了黑水,才不得已倒进门前渴水的瓜棚里,或者让人看一眼,倒进门前的粪坑里,换点工分。

这么精贵的水,就可以让你想象山里人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当然,很多时候,清洗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过程,因为清洗需要太多的水,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因此,家里的那条洗脸毛巾,很快就会变黑,洗脚毛巾就更不用说,会黑成什么样子。武汉知青下乡的那年,几个知青一走进来,就大讲特讲山里人不讲卫生,甚至上纲上线,说山里人这是封建愚昧落后。队长不跟他们理论,腾出一间屋让他们自己生活。一开始,他们好生讲究,又洗头又洗脸,女生还要天天洗澡。不到半个月,他们不仅不再天天洗澡,连脸脚也懒得洗,毛巾比山里人的更黑。当然,他们也不好意思再讲山里人不讲卫生,因为他们自己的脸都没洗干净。

书归正传,还是说说我的惨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