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流动与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理论、模型与实证
- 杨玲
- 1348字
- 2021-04-02 21:23:18
自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区域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合理有效地吸收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增加知识存量,促进知识向生产力转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阐明了知识流动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引发大量关于外生知识的传播、扩散以及转化为组织内部知识的机理的讨论。多数学者认为,知识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变得愈加便利、快捷和无碍化,这就使基于空间视角的知识溢出研究受到冲击。部分学者甚至指出,“网络的出现意味着知识流动障碍的消亡”。然而,在实践层面,以区域根植为特征的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却使空间和区域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无论是政府政策制定,还是企业战略实施都尝试利用空间集聚效应实现知识外部性的正面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由来已久,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已从增长速度的差距转变为增长质量的差距。缩小与先进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差距是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赶超的重要方式。然而,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相对应,东、中、西部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空间尺度上优化创新资源,从而发挥先进地区的引领作用,并通过知识创造、知识溢出和知识扩散不断提高落后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推进落后地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并亟待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
作为当今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规范的研发体系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并且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下,各州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积累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在此背景下,探究美国频繁的知识流动和创新活动空间分布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揭示知识流动对创新活动空间分布演化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从而为中国合理利用知识流动促进各区域的科技与经济融合、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基于此,本书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实证检验,揭示网络经济条件下知识空间流动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阐明知识流动对创新活动空间分布演化的作用机理,并在系统剖析美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情况、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演化历程、知识流动网络演化特质及其创新战略的基础上,以美国为例验证理论分析与模型推演的结果。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您理解知识空间流动的实现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于知识空间流动产生的影响、知识流动在创新活动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帮助您认识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其创新活动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以及其创新背后的制度支撑。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刘凤朝教授,是恩师鼓励我致力于知识流动与创新活动分布领域的研究,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孙玉涛教授,在本书的研究框架、基本思路等方面给予的指导。感谢姜楠,在本书的知识流动网络演化特质分析部分给予的帮助。感谢对本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的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和大连理工大学。最后,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施猛和王旭阳对书稿的认真校对和整理。正是由于上述各位的共同努力,本书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