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名方验方选
- 李志更 赵晖 岳利峰主编
- 9字
- 2020-08-28 10:42:19
第三章 消化系统病证
慢性胃炎
安中汤
(国医大师张镜人方)
【药物组成】柴胡6g,炒黄芩9g,炒白术9g,炒扁豆9g,炒白芍9g,炙甘草3g,紫苏梗6g,制香附9g,炙延胡索9g,八月札10g,炒六曲6g,香谷芽12g。
【使用方法】水煎,分2次饭后1小时温服。
【功效主治】调肝和胃,健脾安中。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胃炎症见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方剂分析】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和中;紫苏梗、制香附理气宽膈、温而不燥;延胡索、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参考文献】李敏娟.擅治热病和脾胃病的医家张镜人[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7):1-2.
调胃饮
(国医大师王烈方)
【药物组成】佛手、白芍、乌药、枳壳各20g,山柰、白豆蔻、薤白各15g,青皮10g,甘松4g。
【使用方法】水煎,一煎开10分钟取汁,二煎开20分钟取汁,两煎药汁混合,日3夜1,分4次服。以上为成年男性用量,临床按年龄、体质、病情加减药量。
【功效主治】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慢性胃炎,属食积胃热证。
【方剂分析】方中佛手为君药,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佛手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抑制作用。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中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甘松,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及一定的安定作用,二者同为臣药,可助君药调肝理脾升降气机。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脾心经。山柰,味辛、性温,入胃经;乌药,味辛、性温,入肺、脾、肾、膀胱经,三药皆有行气止痛之功。白豆蔻,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具有行气、宽中消食的功效。薤白,味辛、苦,性温,入肺、胃、大肠经,有行气导滞之效,乌药、延胡索、山柰、白豆蔻、薤白为佐药,增强君臣药之效。引经之使药为枳壳、青皮。枳壳,味苦、辛,性凉,入脾、胃、大肠经,有行气开胸、宽中除胀之功。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脾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功,诸药共奏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食导滞之功。
【加减运用】纳差、胃腹胀痛较好转,时有胃腹胀,前方加理气止痛的木香20g,盗汗加桑叶20g。
【参考文献】赵丽莹,刘丰艳,王烈,等.王烈教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验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3):277-278.
脘腹蠲痛汤
(国医大师何任方)
【药物组成】延胡索20g,白芍20g,生甘草10g,川楝子10g,蒲公英30g,沉香曲10g,乌药10g,制香附10g,海螵蛸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行气止痛。适用于慢性胃炎属气滞者。
【方剂分析】方中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止痛;香附、乌药、沉香行气和胃;海螵蛸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全方寒热调和,理气而不伤阴,旨在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气机调达,胃痛自止。
【加减运用】痛甚加炙刺猬皮15g,九香虫6g;恶心加姜竹茹12g;泛酸加煅瓦楞子12g;便秘加生大黄3g;便黑加炒地榆9g,仙鹤草20g。
【参考文献】严祁旺.何任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29-130.
舒胃饮
(国医大师何任方)
【药物组成】太子参30g,厚朴10g,姜半夏10g,干姜6g,黄芩10g,黄连4g,白芍20g,蒲公英30g,甘草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散痞和胃。适用于慢性胃炎,邪热乘虚内犯,使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常,气机痞结中焦。
【方剂分析】方以半夏、干姜、厚朴辛开温散,和胃降逆消痞;辅以太子参、甘草、白芍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佐黄芩、黄连、蒲公英苦寒降火以清结热,全方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寒热并进以和其阴阳,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立意周全,屡用屡效。
【加减运用】便溏加炒扁豆30g,广木香10g;便秘加生大黄6g;胀痛加延胡索20g,沉香10g;纳差加炒谷芽30g。
【参考文献】严祁旺.何任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29-130.
清化饮
(国医大师杨春波方)
【药物组成】薏苡仁15~20g,炒扁豆9~12g,茵陈9~12g,佩兰9g,白豆蔻(后下)4.5g,黄连3~5g,赤芍9g,厚朴9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理气活血。适用于慢性胃炎属脾胃湿热证。
【方剂分析】茵陈性苦微寒,以其善能清热利湿为君药;辅以苦寒之黄连清热燥湿;配以辛温之厚朴、白豆蔻,化湿理气除满;薏苡仁、白扁豆利水渗湿而健脾;佐以赤芍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全方药性平和,药味少,药量轻,寒温并用,共奏清热化湿、理气活血之功。
【加减运用】肝郁加柴胡、香附、川楝子;气滞加木香、枳壳、厚朴、槟榔;血瘀加莪术、丹参、王不留行等;食滞选加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山楂、神曲;胃气上逆加半夏、竹茹、紫苏梗、旋覆花等;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等:中气下陷加升麻、柴胡、葛根、桔梗;虚寒加干姜、炮姜;胃阴虚加玉竹、沙参等;脾阴虚加山药;肾阴虚加黄精、枸杞子。反酸、吞酸、烧心、嘈杂加海螵蛸、龙骨、牡蛎;失眠、多梦加首乌藤或合欢皮;便秘加大黄、火麻仁、瓜蒌等;泄泻、便溏加仙鹤草、地榆炭。
【参考文献】吴宽裕,刘宏,乐云丰.杨春波老中医诊治脾胃湿热证的特点[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11-13.
沙参养胃汤
(国医大师李振华方)
【药物组成】北沙参20g,麦冬15g,石斛15g,白芍20g,山楂15g,知母12g,鸡内金10g,天花粉12g,牡丹皮10g,乌梅10g,陈皮10g,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阴和胃,理气清热。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辨证属脾胃阴虚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闷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则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
【加减运用】兼气滞者加枳壳10g,川楝子12g,郁金10g;兼血瘀者加丹参15g,桃仁10g,延胡索10g;阴虚内热,呃逆、嗳气者加竹茹10g,柿蒂15g;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g,首乌藤30g;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g;兼脾虚气滞者加党参12g;若大便出血,加白及10g,黑地榆15g。
【参考文献】徐江雁,刘文礼.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经验点滴[J].光明中医,2009,24(9):1652-1653.
香砂温中汤
(国医大师李振华方)
【药物组成】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清半夏10g,香附10g,砂仁(后下)8g,桂枝5g,白芍12g,小茴香10g,乌药10g,木香(后下)6g,郁金10g,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温中和胃。适用于慢性胃炎辨证属脾胃气虚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痛甚,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
【加减运用】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g,乌药10g;兼血瘀者加丹参15g,延胡索10g;湿盛泄泻者加薏苡仁30g,泽泻10g,桂枝5g;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g,藿香15g;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g;阳虚甚者加制附子(久煎)10g;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g。
【参考文献】徐江雁,刘文礼.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经验点滴[J].光明中医,2009,24(9):1652-1653.
残胃饮
(国医大师徐景藩方)
【药物组成】炒白术10g,炒枳壳10g,炒白芍10g,制香附10g,柴胡6g,五灵脂6g,石见穿10g,刀豆壳15g,柿蒂10g。
【使用方法】每日1剂,加水煎至100~150ml,2次煎服。
【功效主治】益气和胃,疏利降逆,行气化瘀。适用于残胃炎症具有胃脘痞胀、隐痛、口苦、纳呆、乏力等症状者。(治疗效果以溃疡、慢性胃炎手术后的残胃炎较好。胃癌术后可能尚遗留癌细胞,有的甚至有潜在转移病变,疗效欠佳。)
【方剂分析】方中白术甘苦,有补益脾胃、燥湿和中之功。白芍苦酸,入肝脾经,与白术同用,也能补益脾胃,且缓急止痛,养血柔肝,使柴胡、香附等疏肝抑木之品不致有损胃气。枳壳下气行滞而消痞胀,一方面与白术同用,取“枳术丸”之义,寓通于补,通补兼施,另一方面配柴胡,升清降浊,使脾胃调和,痞满得除。五灵脂是治疗胃脘久痛入络的良药,与香附同用又名五香丸,则气血兼行,通气滞而行瘀。配石见穿散瘀活血定痛,石见穿清郁热而行瘀醒胃。刀豆壳、柿蒂和胃降逆下气。
【加减运用】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厚朴;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蒲公英;偏于中虚气血不足者,加太子参、淮山药;兼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兼食滞者,加炙鸡内金、焦建曲、麦芽;恶心、呕吐者,加炒竹茹、橘皮;血瘀明显者,加紫丹参、桃仁、制大黄;胃镜检查见有胆汁反流可加丁香。
【参考文献】时乐,郭尧嘉.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残胃炎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