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
- 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项目组
- 1557字
- 2021-04-07 18:22:51
总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研究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途径,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在投入产出方面,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从2001年的52.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2.9亿元,增长了14.8倍,年均增幅20.2%;同期,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从不足4万篇增加到32.4万篇,论文发表数量全球排名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在产出质量方面,我国在2016年有9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跻身世界前两位,其中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首位;近两年,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和进入本学科前1‰的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位居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国际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25.1%。在人才培养方面,2016年我国共175人(内地136人)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人数位列全球第四,成为亚洲国家中入选人数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基础研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仅占5%左右,与发达国家15%~20%的投入占比相去甚远。二是源头创新动力不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大多数的科研项目都属于跟踪式、模仿式的研究,缺少真正开创性、引领性的研究工作。三是学科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科同国际水平差距明显——我国各学科领域加权的影响力指数(FWCI值)在2016年刚达到0.94,仍低于1.0的世界平均值。
中国政府对基础研究高度重视,在“十三五”规划中,确立了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地位,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并在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经过30多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了包括研究、人才、工具、融合四个系列的资助格局,着力推进基础前沿研究,促进科研人才成长,加强创新研究团队建设,加深区域合作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2016年,中国发表的科学论文近七成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球发表的科学论文中每9篇就有1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进入新时代,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着力加强前瞻部署,提升资助效率,力争到2050年,循序实现与主要创新型国家总量并行、贡献并行以至源头并行的战略目标。
“中国基础研究前沿”和“中国基础研究报告”两套丛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两套丛书以“科学、基础、前沿”为定位,以“共享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传播科学基金资助绩效,引领关键领域前沿突破”为宗旨,紧密围绕我国基础研究动态,把握科技前沿脉搏,以科学基金各类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选取优秀创新成果汇总整理后出版。其中“中国基础研究前沿”丛书主要展示基金资助项目产生的重要原创成果,体现科学前沿突破和前瞻引领;“中国基础研究报告”丛书主要展示重大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体现对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资助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战略展望。通过该系列丛书的出版,我们不仅期望能全面系统地展示基金资助项目的立项背景、科学意义、学科布局、前沿突破以及对后续研究工作的战略展望,更期望能够提炼创新思路,促进学科融合,引领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推动原创发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希望“中国基础研究前沿”和“中国基础研究报告”两套丛书能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史书”记载,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科研素材和创新源泉,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