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百家论
- 李珍
- 1949字
- 2020-06-28 07:52:27
陈言对儿科学的贡献
草园学记:文章作者系陈无择原籍青田县人民医院中医儿科医师。他认为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不仅对中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其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的临证实践在当时都有极大的影响。
作者以自己的临床实践,诸如新生儿的吸入性肺炎、小儿夜啼四证等的辨治,认为陈氏论述较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夜啼分类还细,与现代汪受传等的《中医儿科学》关于夜啼的分类比较接近,因此易被后世学者接受;此外,他认为陈氏在论述“积热证治”中所介绍的六神散和银白散,因组方合理、立方平稳,故至今在儿科临床中被广泛采用,足见陈无择临证实践经验之丰富。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籍贯浙江青田(今浙江青田),南宋绍兴、淳熙间(约1131—1189年)人;也有认为约出生在北宋宣和初年,卒于南宋绍熙初年。陈氏长于对中医学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淳熙甲午年(1174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病因分作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类。《宋史》十八卷载陈言《三因病源方》六卷。陈言三因学说源于《金匮要略》,但多有发挥。有关史书记载:“陈言,敏悟绝人,长于方脉,治病立效,有不可救者,则预告以期。”陈氏云:“国家以文武医入官,盖为养民设,未有不自学古而得之者。学古之道,虽别而同。为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者。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史书,即诸家本草是也;诸子,《难经》《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遗》《龙树》《金镞刺要》《铜人》《明堂》《幼幼新书》《产科保庆》等是也。儒者不读五经,何以明道德性命,仁义礼乐?医不读《灵》《素》,何以知阴阳运变,德化政令?儒不读诸史,何以知人材贤否,得失兴亡?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儒不读诸子,何以知崇正卫教,学识醇疵?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儒不读百家,何以知律历制度,休咎吉凶?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然虽如是,犹未为博,况经史之外,又有文海类集,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及我大宋,文物最盛,难以概举。医文汉亦有张仲景、华佗,唐则孙思邈、王冰等,动辄千百卷,其如本朝《太平圣惠》《乘闲集效》《神功万全》《备见崇文》《名医别录》,岂特汗牛充栋而已哉?”其间对偶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难怪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文辞典雅,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
陈氏除了在病因病机学的贡献外,对内、外、五官、妇、儿各科在当时均有影响。在儿科方面,他讲到:“小儿初生,急以绵裹指,拭尽口中恶血,若不急拭,啼声一出,即入腹成百病矣。”此已认识到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危害。在论述“夜啼”时讲到:“小儿夜啼有四证,一曰寒,二曰热,三曰重舌口疮,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证也;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啼时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热证也;若重舌口疮,则要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有微热,急取灯照口,若无疮,舌必肿也;客忤者,见生人气忤而啼也。”陈氏的论述比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夜啼分类要细,钱氏论述夜啼:“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而陈氏的分类与现代汪受传等的《中医儿科学》关于夜啼的分类比较接近。陈氏论述“积热证治”中介绍的六神散(人参、白茯苓、干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各等分)及银白散(干山药、白术、白茯苓、人参、白扁豆、知母、炙甘草、升麻各等分)组方合理,立方平稳,其基本方在儿科临床中应用较广。其在“急慢惊风证治”中云:“小儿发痫,俗云惊风,有阴阳二证,身热,面赤,而发搐搦,上视,牙关紧硬者,阳证也;因吐泻,或只吐不泻,日渐困,面色白,脾虚,或冷而发惊,不甚搐搦,微微目上视,手足微动者,阴证也。阳证用凉药,阴证用温药,不可一概作惊风治也。又有一证,欲发疮疹,先身热惊跳,或发搐搦,此非惊风,当服发散药。”在疳病方面,陈氏认为与缺乳,或饮食失调,或脾胃虚弱、虫症等有关,并指出主症是:日渐羸瘦,腹大不能行,发热,无精神。用黄连、神曲、麦芽、木香、槟榔、使君子肉、肉豆蔻组成的肥儿丸主之。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足见陈氏临证经验之丰富。
参考文献
[1]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2]孙贯江.富春居漫录.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3]脱脱等.宋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清·光绪元年.青田县志·卷十·方技.
[6]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7]甄志亚,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8]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9]汪受传,俞景茂,苏树蓉,等.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