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医病因学说从殷商时期发端,一直到清代名医石寿棠撰成《医原》一书,历经3000多年。期间中医病因学说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尚不能构成完整的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更谈不上中医病因学分支学科的形成。宋代陈无择《三因方》病因学说专著的面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这是中医病因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了让读者对中医病因研究历史的演绎与发展有一个大概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特选辑了历代涉及中医病因论述的代表性人物或著作文献,试着加以简要注释,给读者以索引参考。

(1)黄帝:《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之余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战国秦汉之际,医学还处于草创时期,《内经》的编著者托名黄帝及其医官以立说,无非借远古圣人之名而广为人们接受并流传久远,故名《黄帝内经》。

(2)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湮阳(今河南省邓州市,另说河南省南阳市)人。相传曾举孝廉,担任长沙太守,故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有《伤寒杂病论》,人称“医圣”。

(3)陈无择:名言,以字行,原籍浙江青田,后“因娶永嘉吴氏遂为温之永嘉人”。陈无择长期在永嘉(今温州)行医济世;精于方脉,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论研究外,并授徒教学著书立书。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奠定了永嘉医派基础;不但成为永嘉医派的创始人、“三因学说”奠基人,也是中医病因概念及脉、病、证、因诊治体系的确立者。

(4)战国时《内经》论病因: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都极为重视。另有论饮食、阴阳不和、房事太甚致病,毁伤、寄生虫、误药、先天致病等内容。

(5)战国时《难经》论病因:提出了“正经致病”和“五邪所伤”,即所谓“正经自病”,以内伤为主;“五邪所伤”,则多属外邪为犯。

(6)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论病因:将病因归纳为三类,“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7)西晋王叔和《脉经》论病因:对露卧得病、食饮中毒、水气之毒、百药所中伤等病因理论的论述,无不具有新意。

(8)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论病因:认为如客忤、尸注、注车住船、饥疝、散石发病、痰厥头痛、谷劳、失食饮惫、漆疮、痸犬咬毒、蛊毒、沙虱毒、药毒、虏疮恶毒以及热毒肤黄等均为致病因素。

(9)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论病因:认为早婚、早产是妇女病的病因。

(10)唐代房玄龄等所修《晋书》论病因:有因肥胖而致阳痿不育的病因记录。

(11)隋代巢元方等人编撰《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对当时内、外、妇、儿各科67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证候作了总结性的阐述。

(12)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病因:十分重视妇人、小儿疾病的病因。论妇人病因“《经》言妇人者,众阴所集,常与湿居……”,均加以详细讨论,尤对四时温疫病因病机理论的论述在中医学史上别开生面。

(13)唐代王冰编注《黄帝内经素问》论病因: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四类,“夫病生之类,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二者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

(14)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论病因:论述了外感寒、温诸病,对“毒气”“温毒”的认识较《小品方》有了新的发挥。

(15)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病因:将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统称“三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骨,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创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16)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论病因:将《内经》的有关病因病机理论融贯于妇科之中。

(17)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论病因:对痈疽的论治最为突出,论其病因“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煿、服丹药”,将“无行”视为痈疽的重要病因之一。

(18)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病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病因病机理论。

(19)张从正《儒门事亲》论病因:首重病邪,“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还重视七情致病及治疗失当所造成的“药邪”。

(20)李杲《脾胃论》论病因:认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是脾胃元气受伤的主要病因。

(21)明代龚延贤《寿世保元》论病因:记载了梅毒的病因,明确指出其有“传染性”。

(22)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论病因:提出了“杂气”(包括“戾气”)病源,及病邪入侵的途径、传变的方式等重要理论。

(23)明末琦石善《理虚元鉴》论病因:认为虚劳有六因,一为先天之因,二为后天之因,三为痘疹或病后失理之因,四为外感之因,五为境遇之因,六为医药之因。

(24)明末秦昌遇《症因脉治》论病因:将内伤、外感作为各种病症致病因素的总纲。

(25)清代余霖《疫疹一得》论病因:认为疫疹之因在于运气、火毒、淫热。

(26)清代王孟英《隋息居重订霍乱论》论病因:认为霍乱之流行,与运气、地理环境、居地条件、水质污染等有关。

(27)清代石寿棠《医源》论病因:其中《百病提纲论》一篇,对条件燥、湿二气极其精审,使人对燥湿与风寒暑火的变化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而在病因上值得学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