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实践身形

所谓修行,是圣贤们用来亲身实践的大道。

孟子说:“外貌形体与神情容色,是发之于人本然的心性。”

形体和容貌是本性的展现,离开人世的身体,就不存在心性。

许多人枯坐一生,就是想另寻心性,仿佛如从天降。

其实,本来的心性就在身体之内,向外求索所谓的“明心见性”怎么能得到?

所谓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

而实在来说,也没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

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

能造的因缘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

心性与身形是相依相生,不可分离的。

《华严经》普贤菩萨作偈曰:

“所有一切浩瀚广大世界海的空间及一切长远绵延无尽的时间,都是无有边际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净无垢。”

方便善巧就是心性。

令其清净无垢,就是心性可令身形清净无垢。

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最高极致了。

清净无垢的具体状态是什么呢?

专一志向于庄严的心灵净土。

此净土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

它所展示的就是修行之人的整个世界。

精进修行所感召的玄妙世界,开阔广大,无有障碍。

超然独特,美妙恒长,无有变异。

积极培植无量的福德,从来不起贪欲、嗔恨、烦恼。

从不抱怨个人得失、计较劳苦。

少欲知足,常处于无为寂静,智慧通达。

没有虚伪谄媚、邪恶妄想。

时时刻刻流露出关怀问候的慈爱心意。

初心不改,从不懈怠。

专心于清净纯朴的善念善法,惠赐利益一切众生。

远离所有粗恶低俗、自害害他、彼此相害的言行。

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觉真实解脱之道。

那么,自性究竟是什么?

自性本来清净无念。

念是随妄想而生。

此颠倒妄想是虚幻不实的,众生由此妄想执着而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无念,即可悟入空、无相、无愿三昧。

什么是三昧?

那就是专一心思、澄寂念头。

心思专一,则心念一致,不令散乱。

念头澄寂,则意气清虚,神志明朗。

意气清虚,则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观照。

神志明朗,则没有丝毫幽微玄妙的义理不能通达透澈。

三昧和禅定有什么区别呢?

三昧比普通的禅定要圆满,超过了四禅八定。

最低限度也是阿罗汉所证得。

三昧是古印度梵文,音译,它的意思是禅定。

众生有乐受和苦受,但在禅定里,没有苦乐忧虑,全部放下,叫做舍受。

要得三昧,禅定的功夫是很深的。

《楞严经》上称为“九次第定”,这个定功在第九层。

世间禅定最高在第八定。

第九定超越世间,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

到这个时候,才能算作三昧。

四十一品无明统统破尽,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们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来就有的。

修行的本意,只是为了“惑尽”,恢复自性的德能。

凡是能穷究不可思议玄妙义理、达到澄寂宁静境界者,可称之为“如来”。

“如来”,既能悟入本体的神妙又能随顺因缘应机变化,应用无方而无为定法。

因此,修行悟入三昧的人,浑然忘却分别的知见,随着外在所缘的事物而内心如明镜般的现起相映的作用。

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一切现成,不必要进行刻意的修炼,也不必依靠他人他物。

若是通过修炼或他人他物才能成就,就不是不生不灭的本性。

只要有生,就没有不灭的。

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有些旁门修炼元神,凭此妄想长驻人间,以为是最高境界。

所谓元精元气总不出元神。

什么是元神?

是意识的别名。

修行的目标是为了回复本来面目,必须洗尽神识,斩断命根。

为什么反而要修出一个神识,并且还要越来越坚固的执著着它。

时间一久,神识执持的力量就会减弱,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来烧就已经报尽衰败了。

纵然能够坚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与天地同归于尽。

因为劫火不止能破有形,也能破无形。

无形如虚空,但也是要坏掉。

因为,虚空也是神识所幻化出来的,只无上的道眼才能照得破。

化虚炼神,也是空,不是正宗修门。

要修行,须趁早。一寸光阴一寸宝。

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修持自己了。

在修行过程中,旁门万千,错走一步,万劫不复!

保住慧命的办法就是要始终明彻:一切诸法,悉皆如梦。

莫要执著。

长生是美梦,仙佛更是大梦。

既然都是梦,为何还要修行?

七地菩萨之前,仍然是梦中修道。

无明的这场大梦,虽是等觉菩萨犹是眠而醒。

唯有成佛,才能称之为“大觉”,修行就是由梦入醒,由迷到觉。

漫漫长夜,梦中求梦。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就像说此话的诸葛亮也是梦中说梦,自知何能自破自醒?

吾辈凡人,只能先从实践身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