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域中的马来班顿研究
- 谈笑
- 950字
- 2021-03-30 16:13:25
前言
班顿是马来民族的一种传统诗歌体裁,长期广泛流传于马来世界,蕴含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班顿吸引了一批西方研究者的注意,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今日班顿研究的基础。马来西亚建国后,有一大批马来学者对班顿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将其定性为“国家文学”的重要内容。此外,许云樵、廖裕芳、许友年等不少华人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班顿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在当今世界后现代后殖民时期全球文化走向趋同,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对抗和融合加剧的大背景下,对班顿这样一种始终保持着鲜活生命力的马来民族文化样本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探寻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本书首先从源头上阐述了班顿的马来民族属性。然后,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分析了班顿所折射出的马来民族审美观,如“以小为美”“以委婉含蓄为美”“以均衡和谐为美”等。之后分析了班顿与马来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密切联系,揭示了班顿鲜明的马来民族特色。班顿的意象和母题集中反映了马来世界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种种特征。本书试图结合马来文化的若干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班顿进行具体的研究,揭示班顿与马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中探寻、勾画出马来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精神信仰、民族精神的综合面貌。
本书把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引入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把民族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域中,从文学和文化的复杂关系中解读文学,从文学的普遍性功能出发,阐释其社会价值。根据文学原理对班顿进行统合和分解,以班顿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载体,多层次、多角度阐释其文化含义。本书还从富有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的诗学理论和分析模式,从“言、象、意、道”四个层面来审视班顿,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终接近其精神内核。此外,诗歌的“五大功能”即纯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谕功能、认知功能和实用功能及其互补性理论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将其贯穿到整个研究当中。
本书的结论有三点:①班顿是马来民族的文学瑰宝,具有纯粹的马来民族属性;②班顿的无穷生命力和高超艺术魅力不仅仅源自它对马来民族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描摹,更源自千百年来马来民族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③班顿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文学范式,而成为凝聚马来民族智慧、投射马来民族精神、塑造马来民族形象的文化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