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绍派伤寒”以绍兴命名,缘于其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独树一帜的创新性,以及前赴后继的可持续性。诚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说:越医呈现出专科世家多、流派多、名医多、著述多的鲜明特点,具有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在中华医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为发展和繁荣中医药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清代医家俞根初,综论伤寒热病,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外感证,其诊治外感既强调六经辨证,又汇通三焦学说,治疗中重视透邪外出,用药以灵、稳、清、轻见长,在寒温并论中独树一帜,为绍派伤寒之杰出代表,《通俗伤寒论》为其不朽之名著。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一批传承三代以上、临床疗效显著、学术特色鲜明、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欣逢中医发展的机遇,“绍派伤寒”于2013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

流派,“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贯穿于中医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体现。“绍派伤寒”具有名医多、著述多的鲜明特点,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派出现了理论奠基时期的张景岳、陈士铎、章虚谷、俞根初、任 波等,理论发展时期的何廉臣、傅嫩园、邵兰荪、胡宝书、祝味菊、裘吉生、曹炳章等,理论完善时期的裘吉生、曹炳章、徐荣斋等名医大家,形成擅治外感热病,诊断重目诊、脉诊、腹诊,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诊断治疗及组方用药体系。绍派伤寒自成一体,以其独特的学术体系传承、发展至今。

为传承研究绍派伤寒,力求反映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提升中医学术流派的内涵,我们特编写了《绍派伤寒名家学术集萃》丛书,共三册,分别是《绍派伤寒名家学术精要》《绍派伤寒名家医话精编》《绍派伤寒名家验案精选》。绍派伤寒名家与吴门之温病学派虽同治热病,但其辨证纲领和论治内容却迥然有别,而又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可于《绍派伤寒名家学术精要》中觅得。绍派伤寒名家的医话宗《内》《难》,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可于《绍派伤寒名家医话精编》中窥见。绍派伤寒名家的医案翔实,实用性强,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使流派特点风现粲然,可于《绍派伤寒名家验案精选》中品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部分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在此谨向文献资料的作者致谢!书中按语除署名者及原著编按外,余为编者所加。为尊重先贤古韵,书中仍保留原来的计量单位两、钱、分。读者在阅读时,当按目前生药计量釆用的公制予以换算(即1两=31.25克,1钱=3.125克,1分=0.3125克,1厘=0.03125克)。原方剂中有用犀牛角之类,有违目前政府关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有关法令,建议医者予以更换,改用其他替代品。有些药品因特定的历史原因,现已不适应了,医者应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一鳞一爪,未必完整。”由于资料收集和编者水平的局限,书中不妥之处难免,祈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重印、再版时改正。

沈元良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