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实践
- 张文学
- 3633字
- 2021-04-04 09:12:43
9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论证是任何大型工程正式投入人财物与时间之间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这对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按期完工、获得预期收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项目一旦启动后能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在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后期,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即在当前情况下开发该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研究在当前的具体条件下,开发新系统是否具备必要的资源和其他条件。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过程如下图(图2-8)。
图2-8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过程示意图
9.1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能否得到。特别要注意,这里的技术条件是指已经普遍采用、确实可行的技术手段,而不是正在研究中还没投入使用的新技术。
9.1.1 技术条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包括计算机的存储量、运算速度,外部设备的功能、效率、可靠性,通信设备的能力、质量。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能力是否符合需要,是否具备实时处理能力或批处理能力,分时处理的响应时间是否可接受,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否足够,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和表达能力以及网络软件的性能是否满足需要等。
应用软件:有无专用的应用软件。
技术人员: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来源等。
9.1.2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分析在特定条件下,技术资源的可用性和这些技术资源用于解决信息系统问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时,一定要注意下述几方面问题。
应该全面考虑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所涉及的所有技术问题: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开发方法、软硬件平台、网络结构、系统布局和结构、输入输出技术、系统相关技术等。应该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信息系统开发所涉及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成熟度和现实性。
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被多人采用并被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技术,因此采用成熟技术一般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另外,成熟技术经过长时间、大范围使用、补充和优化,其精细程度、优化程度、可操作性、经济性要比新技术好。鉴于以上原因,在开发信息系统过程中,在可以满足系统开发需要、能够适应系统发展、保证开发成本的条件下,应该尽量采用成熟技术。
慎重引入先进技术: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有时为了解决系统的一些特定问题,为了使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也需要采用某些先进或前沿技术。在选用先进技术时,需要全面分析所选技术的成熟程度。有许多报道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实际上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其实用性和适应性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也没有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在选择这种技术时必须慎重。
着眼于具体的开发环境和开发人员:许多技术总的来看可能是成熟和可行的,但是在你的开发队伍中如果没有人掌握这种技术,而且在项目组中又没有引进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员,那么这种技术对本系统的开发仍然是不可行的。例如,分布对象技术是分布式系统的一种通用技术,但是如果在你的开发队伍中没有人掌握这种技术,那么从技术可行性上看就是不可行的。
9.2 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就是要估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项目从经济上讲是否合理。如果不能提供研制系统所需的经费,或者不能提高企业的利润,或者一定时期内不能回收投资,就不应该开发该项目。也就是说,经济可行性要解决两个问题:资金可得性和经济合理性。
9.2.1 资金可得性
先要估计成本,做出项目投资总额。成本包括初始成本与日常维护费用。
系统的初始成本包括:① 设备费用,包括各种硬/软件及辅助设备的购置、运输、安装、调试费用;② 机房及附属设施(电源、通讯、地板等)费用;③ 其他(差旅、办公、不可预见费用)费用。
日常维护费用包括:① 系统维护(软件、硬件、通讯)费用;② 人员费用;③ 易耗品(表格、磁带、磁盘)费用;④ 内务开销(公用设施、建筑物、远程通讯、动力);⑤ 其他费用。
注意防止成本估计过低的倾向,如只算开发费、不算维护费,只算硬件忽视软件(经验表明,该费用往往低估2~4倍),只算主机、不算外设(现在的趋势是外设比重越来越大)。
9.2.2 经济合理性
考虑资金可得性,要计算系统的开支;要说明经济合理性,还需计算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益。
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系统投入运行后,对利润的直接影响,如节省多少人员,压缩多少库存,合理的调度使产量增加、废品减少等等。这些效益可直接折合成货币形式。把这种效益与系统投资、运行费用相比,可以估算出投资回收期。设V0是投资总额,B是系统运行后的年效益,t是资金的时间价值率,则回收期为:T=V0 (1+t)T/B,t根据企业情况而定,不低于银行利率。
但信息系统的效益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效益,如系统运行后,可以更及时地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对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改善了企业形象,增加了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是间接效益。
根据国外的统计,信息系统的效益,按其重要性排列如下:① 提供了以前提供不了的统计报表与分析报告;② 提供了比以前准确、及时、适用、易理解的信息;③ 对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④ 促进了体制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减少了人员费用;⑥ 改进了服务,增强了顾客信任,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⑦ 改善了工作条件;⑧ 增强了潜力。
由此可见,信息系统的效益主要是难以用货币表现的间接效益。
9.3 社会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是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地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从组织内部来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能导致某些制度,甚至管理体制的变动,对于这些变动,组织的承受能力如何,尤其是从手工系统过渡到人机系统,这个因素的影响更大。领导者不积极参与、旁观怀疑,中下层怕改变工作性质,由于惰性或惧怕心理而反对采用新技术,都是系统失败的关键因素。从组织外部来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后,报表、票证格式的改变,是否为有关部门认可和接受,这将直接影响营业额。对于涉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还应考虑原始数据的来源有无保证。
社会可行性 (society feasibility)具有比较广泛的内容,它需要从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管理、人员等社会因素论证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例如,对信息系统所服务的行业以及应用领域,国家和地方已经颁布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否与所开发的系统相抵触?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信息系统开发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人员的素质和人员的心理是否为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提供了准备?诸如此类问题都属于社会可行性需要研究的问题。
9.4 操作可行性
操作可行性(operational feasibility)是指分析和测定给定信息系统在确定环境中能够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被用户方便使用的程度和能力。操作可行性需要考虑以下方面:① 问题域的手工业务流程,新系统的流程,两种流程的相近程度和差距;② 系统业务的专业化程度;③ 系统对用户的使用要求;④ 系统界面的友好程度以及操作的方便程度;⑤ 用户的实际能力。
9.5 可行性分析报告
在可行性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将分析结果用可行性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形成正式的工作文件。这个报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把项目的目标用专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按照我们的理解把它明确化、定量化,列出优选顺序并进行权衡考虑,这些是否符合使用者的原意,有没有偏离使用者的目标,都还没有得到验证。虽然我们是尽力去体会使用者的意图,但是,由于工作背景和职业的差别,仍然难免发生一些误解与疏漏。因此,同使用者进行交流,请他们审核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十分必要的。
可行性报告的结果并不一定可行,也可能是得出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行的结论。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限定必须证明可行,那么可行性分析就没有意义了。甚至可以说,判断不可行性比判断可行性的收获还大,因为这就避免了巨大的浪费。如果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个不具备客观条件、事先就认定是劳而无功的项目,其损失是难以预计的。另外,可行性分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要求做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例如修改某些目标、追加某些资源、等待某些条件的成熟再实施项目等。
对可行性报告的讨论是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必须在项目的目标和可行性问题上和领导及管理人员取得一致的认识,才能正式开始项目的详细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次讨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外单位参加过类似系统研制的专家来讨论。他们的经验以及他们局外人的立场都有利于对于项目目标和可行性做出更准确的表达、判断与论证。可行性报告通过之后,项目就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可行性报告包括总体方案和可行性论证两个方面,一般包括有以下内容:
引言:说明系统名称、系统目标、系统功能和项目的由来。
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报告要用较大的篇幅说明总体规划调查、汇总的全过程,要使人们信服调查是真实的,汇总是有根据的,规划是可信的。
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这部分要提出计算机的逻辑配置方案,可以提出一个主要方案及几个辅助方案。
可行性论证:要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
几个方案的比较:若结论认为是可行的,则给出系统开发的计划,包括各阶段人力、资金、设备的需求,用甘特图表示开发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