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实践
- 张文学
- 10388字
- 2021-04-04 09:12:38
3 管理信息系统
3.1 相关概念及关系
3.1.1 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指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具体理解如下。
管理主体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一个国家,可能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管理主体包含:人(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设备及工具、物料等)、信息(管理机制、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用的各种信息等)、时空(时点和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范围)五个方面的要素。管理的手段包括:强制(战争、政权、暴力、抢夺等)、交换(双方意愿交换)、惩罚(包括强制、法律、行政、经济等方式)、激励、沟通与说服五个方面。管理的过程包括:管理规则的确定(组织运行规则,如章程及制度等)、管理资源的配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与确定、设备及工具、空间等资源的配置与分配)、目标的设立与分解(如计划)、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与协调)、效果评价、总结与处理(奖惩)几个环节。
3.1.2 管理的任务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管理的任务细分为四种情况:①产出不变,支出减少;②支出不变,产出增多;③支出减少,产出增多;④支出增多,产出增加更多。这里的支出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物料、能源等的消耗。总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最大的功业、效果。
管理的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改善工作,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
3.1.3 管理与信息
管理与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是管理的纽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是管理活动的基础,信息活跃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就是通过信息进行管理,管理过程就是信息沟通的过程。科学的管理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信息管理基础之上,而信息技术为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3.1.4 管理与系统
现代管理者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是系统观念,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导思维方法,管理科学经过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的不同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管理的最新阶段。
从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来看,管理是建立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之上的,系统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一样,是管理学的基础。系统科学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充实和发展了当代哲学,而且对管理学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
系统科学对管理学的发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推动了管理观念的更新:系统科学提出的系统、层次、反馈和控制等概念,为人们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工具: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和模糊数学等已经成为现代管理方法的主体内容。
促成了管理新模式的出现:管理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管理中广为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新模式的出现,与系统论的应用有直接关系。
3.2 信息系统与管理
管理需要信息,同时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有效的管理要求对与组织活动及其环境状况有关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正确的处理和及时的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的信息量大,时间性强。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需要数学模型的支持,而这涉及大量的计算工作。很显然,传统的手工系统已无法应对现代管理对信息的需要,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处理速度快、存储量大等特点,其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能把来自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巨大信息流收集、组织和控制起来,经过处理、分析,提供各管理层所需的管理和决策信息。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人员与活动。不同的管理层为完成这些任务所担负的职责也不一样,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整个组织的目标群,中层管理者组织和控制企业的资源来达到这些目标,而低层管理者则监督管理日常的业务活动。三个层次上的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低层管理者需要日常业务的反馈信息——作业级信息,中层管理者需要能使他们有效地分配资源来达到组织目标的信息——战术级信息,高层管理者使用内部和外部(主要是外部)的信息——战略级信息来寻找新的商机并建立组织的目标。作业级、战术级、战略级的信息需要专门的信息系统支持。
3.2.1 作业级的信息系统
作业级的信息系统是供低层管理人员使用的系统,它支持日常的业务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输入原始数据信息,如采购单信息、客户订单信息、职工考勤信息等,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对数据以批处理或实时的方式进行累加和分析,提供反映组织业务现状的信息,如应收和应付款信息、库存信息、工资信息等。该层次的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处理的数据量大、精确度高,输入数据和输出信息均经过仔细校验;反映的是组织已发生的业务信息,即历史信息;系统的数据全部来自组织内部;输入数据和输出信息的形式及格式都是高度结构化的;信息非常详细,反映每笔(每日、每周或每月等)的业务信息;提供查询功能。
3.2.2 战术级的信息系统
战术级的信息系统是供中层管理人员使用的系统。本层系统主要是对业务信息进行概括、集中、比较和分析,为中层管理人员监督和控制业务活动、有效地分配资源提供所需的信息。作业系统的输入信息是战术系统的数据来源,因此,战术级的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在作业级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战术级的信息系统会产生预测类信息,通过预测未来事件防止问题的出现。如系统被用来预测收入和企业活动,确定资金的最佳来源和用途;系统支持计划的职能,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分析和研究变化的趋势和预测未来,选择合适的计划模型,进行反复试算,产生各种计划方案,供管理者决策;系统通过进行各种定额、计划指标信息与当前企业实际运营信息的比较,产生各种反馈信息和警示信息,帮助管理人员的管理控制和决策活动,帮助人们决定何时何地采取行动。如反馈信息表明某种存货的库存水平正在不断下降,那么,管理者就可以利用它来决定订购更多的该种存货。战术级的信息系统产生一系列报表报告,一般有定期报告、总结性报告、比较报告、例外报告等。定期报告是按照预先确定的时间间隔产生的报告,可以是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等;总结性报告是指那些以某种方法汇总信息的报告,如按销售人员汇总的销售情况,按产品种类汇总的次品返修情况等;比较报告显示两个或更多相似的信息集,以阐明它们彼此的关系,如产量与成本的关系;例外报告主要提供异常情况的信息,如导致应收账款迅速增加的欠款对象的评估信息等。
3.2.3 战略级的信息系统
战略级的信息系统提供辅助高层管理人员制定企业长期策略的信息。战略系统与战术系统的区别通常并不明确,因为这两类系统可能使用某些相同的数据。例如,如果当中层管理者利用预测和计划信息来分配资源以达到最佳的组织目标时,该预测和计划类信息就是战术级的信息;而当该类信息被高层管理人员用来制订企业长期活动计划时,就是战略级的信息。战略级的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要有:①随机性:即战略级信息的产生在多数情况下具有时间不确定性,是随机产生的或者根据临时决策需要产生的。②预测性:由于企业长期计划决策通常会对未来一段时期(3~5年)产生影响,因此,战略级信息系统的信息不仅能描述过去的事件,更要能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件。例如,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产品市场状况的预测等。③概要性:战略级信息是关系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信息,而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因素较多,十分复杂,因此,该类信息并不要求十分精确,通常是概括性的。④数据来源外部性:大部分战略级信息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⑤非结构化:战略级信息系统的输入数据通常是非结构化的。例如,对未来市场销售趋势预测可能会用到从偶然谈话中得知的信息,如批发商、销售人员和市场分析员的观点。
从广义的角度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业务数据处理、管理和决策为一体的立足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它集作业级、战术级、战略级信息系统的功能于一体,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辅助企业的低、中、高层管理的作业级、战术级和战略级的活动。
3.3 管理信息系统
3.3.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被广泛应用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得以提高。比如,生活中常用的“银行个人账户管理系统”“超市POS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学生在校学习时用到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图书馆图书借阅系统”,工作中必然用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数不胜数。
不同时期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做了不同的定义,现将国内外提出的几种典型定义简要介绍如下。
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高登·戴维斯(Gordon B.Davis)提出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
美国著名学者劳顿夫妇(Kenneth C.Laudon,Jane P.Laudon)在2002年出版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书中给出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技术上可定义为互联部件的一个集合,它收集、处理、储存和分配信息以支持组织的决策和控制。由管理的观点,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针对环境给予的挑战的组织和管理的解答。”
在中国“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根据中国的情况,许多早期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学者给管理信息系统下了一个定义,登载于《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上,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由朱镕基主编的《管理现代化》一书中给出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械(计算机等)组成的系统,它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它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它实测企业的各种功能情况,它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以期达到企业的长远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这是复旦大学薛华成教授的总结。
第五个定义目前在国内高校使用较为普遍,故本书采用此定义。该定义清晰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信息的处理过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即为企业提供高(决策层)、中(管理层)、低(运行层)三个层次的管理活动支持;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应有可靠的硬件、实用的软件和强有力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3.2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而且具有其本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向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在管理领域应用发展起来的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其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
综合性: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人机系统:计算机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管理涉及的主要因素是人,人是决策的主体,而计算机是辅助决策的工具。因此,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正确界定人和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使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应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而非单纯地改进技术。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那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其真正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必须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这些学科思想、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应用。管理者或经营者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与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3.3.3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为了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从以下两方面对其加以分类。
按组织的职能划分:从组织的职能角度划分,一般企业或组织均有市场、生产或服务、财务、人力资源四大职能,不同的职能有不同的应用系统,组织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按职能划分为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生产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同的职能系统。
按服务的组织对象划分:从服务的组织对象上,不同的系统服务于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等。
3.3.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其次是一个为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能提供支持的系统。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因此,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
信息处理:信息处理即对内源和外源数据进行收集、输入、传输、存储、加工处理、输出、管理和维护的系统。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和最基本功能。
预测功能:预测是管理计划和管理决策的前提。所谓预测功能,是指它能根据历史数据,运用数学方法、管理方法和统计预测模型等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的工作。
计划功能:计划功能是指对各种具体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以文字和指标等形式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计划报告,如物资供应计划、生产计划、产品销售计划、利润计划等。通过制订计划,监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控制功能:控制功能是指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监测、检查和分析,并将实际情况与有关标准进行比较,衡量差异和分析差异,辅助管理者及时采取各种方法施加控制。根据时机、目的的不同,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辅助决策功能: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决策功能是指管理信息系统能根据有关决策问题,运用数学模型,推导出问题的最优解,从而辅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
3.4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必然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是指各部件的组成框架,对部件的不同理解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MIS的结构形式。
3.4.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从概念上看,MIS由四大部件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信息源是MIS的数据来源,它是信息的产生地;信息处理器则负责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为各类管理人员即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信息用户是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利用MIS提供的各种信息辅助决策;信息管理者负责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及管理。
3.4.2 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组织的信息系统按服务的管理层次划分为作业级、战术级和战略级。而一般管理按职能划分为市场、生产或服务、财务、人力资源等,处于作业级的信息处理量最大,战略级的较小,横向划分和纵向划分的结合组成了MIS纵横交织的金字塔层次结构(图1-2)。
图1-2 MIS金字塔层次结构示意图
3.4.3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支持整个组织在不同层次的各种功能,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子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图1-3)。
图1-3 MIS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市场销售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包含销售和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的全部活动,事务处理主要是销售订单、广告推销等的处理。在运行控制方面,销售子系统包括雇用和培训销售人员,销售或推销的日常调度,以及按区域、产品、顾客的销售量定期分析等。销售子系统在管理控制方面,涉及总成果与市场计划的比较,它涉及的信息有顾客、竞争者、竞争产品和销售力量要求等。在战略计划方面销售子系统包含新市场的开拓及战略,要用到客户分析、竞争者分析、客户调查等信息,以及收入预测、产品预测、技术预测等信息。
生产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设备计划、生产设备的调度和运行、生产人员的雇用与训练、质量控制和检查等。在生产管理子系统中,典型的事务处理是生产指令、装配单、成品单、废品单和工时单等的处理。作业控制要求将实际进度和计划相比较,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管理控制方面包括进行总调度,单位成本和单位工时消耗的计划比较。战略计划则要考虑加工方法和自动化的方法。
物资供应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包括采购、收货、库存管理和发放等管理活动。事务处理主要包括库存水平报告、库存缺货报告、库存积压报告等。管理控制包括计划库存与实际库存水平的比较、采购成本、库存缺货分析、库存周转率分析等。战略计划包括新的物资供应战略,对供应商的新政策以及“自制与外购”的比较分析,新技术信息、分配方案等。
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包括人员的雇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解聘等。事务处理主要产生有关雇用需求、工作岗位责任、培训计划、职员基本情况、工资变化、工作小时和终止聘用的文件及说明。作业控制要完成聘用、培训、终止聘用、工资调整和发放津贴等。管理控制主要包括进行实际情况与计划比较,产生各种报告和分析结果,说明雇工职员数量、招聘费用、技术构成、培训费用、支付工资和工资率的分配和计划要求符合的情况。战略计划包括雇用战略和方案评价,职工培训方式、就业制度、地区工资率的变化及聘用留用人员的分析等。
财务会计子系统:财务和会计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财务的职责是在尽可能低的成本下,保证企业的资金运转。会计的主要工作则是进行财务数据分类、汇总,编制财务报表,制定预算和成本数据的分类和分析。与财务会计有关的事务处理包括处理赊账申请、销售单据、支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日记账、分类账等。财会的作业控制需要每日差错报告和例外报告,处理延迟记录及未处理的业务报告等。财会的管理控制包括预算和成本数据的比较分析。财会的战略计划关心的是财务的长远计划,减少税收影响的长期税务会计政策以及成本会计和预算系统的计划等。
信息管理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的作用是保证其他功能有必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事务处理有工作请求,收集数据、校正或变更数据和程序的请求,软硬件情况的报告以及规划和设计建议等。作业控制包括日常任务调度、统计差错率和设备故障信息等。管理控制包括计划和实际的比较,如设备费用、程序员情况、项目的进度和计划的比较等。战略计划包括整个信息系统计划、硬件和软件的总体结构、功能组织分散还是集中等。
高层管理子系统:高层管理子系统为组织高层领导服务。该系统的事务处理活动主要是信息查询、决策咨询、处理文件、向组织其他部门发送指令等。作业控制内容包括会议安排计划、控制文件、联系记录等。管理控制要求各功能子系统执行计划的当前综合报告情况。战略计划要求广泛的、综合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这里可能包括特别数据检索和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它所需要的外部信息可能包括竞争者信息、区域经济指数、顾客喜好、提供的服务水平等。
3.4.4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手段、利用网络设施和软件协同作用完成一定目标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其中,应用软件从结构和功能来看,与企业的各种管理职能相互对应。软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组织或联系,我们称之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中用到的软件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网络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其他工具软件等。工具软件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或加速开发、正常或加强维护的手段,如杀毒软件、压缩工具软件、辅助开发工具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等(图1-4)。
图1-4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一般构成方式,图中的横向某一行表示管理的某一个层次;纵向某一列表示系统的某一个功能,每一个方块表示一段程序或文件。随着用户需求变化的不同,可以在此软件结构中增加、减少或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开发与应用。为了实现信息共享,整个系统应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建立公共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能支持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的信息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调用一些公用的应用子程序、决策模型库、方法库等。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软件结构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有管理知识。
图1-4 MIS的软件结构示意图
3.4.5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是指硬件组成及其连接方式。硬件结构所要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用微型计算机网还是用小型机及终端结构。终端结构是由一台主机通过通信控制器和许多终端及各种外部设备相连的一种结构。网络结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和外设相连,又分一般分布式和客户—服务器模式。管理者还应关心硬件结构中硬件的能力,例如有无实时、分时或批处理的能力等。
3.4.6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总体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总体结构是我国的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专家王众托教授在1994年出版的《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新系统构成》一书中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nterpris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EIIS),下面是一个三维系统模型结构(图1-5)。
图1-5 MIS三维系统模型结构示意图
第一维是管理与运行层次,包括战略管理层、战术管理层、运行管理层和业务运行层,自上而下共分四个层次。
第二维是职能部门的划分,例如生产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技术部门等,这些部门的最上层领导是统一的。
第三维是信息的处理功能,有四个层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采集、整理、处理和存储,是最接近生产现场、业务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信息形成,利用数据处理结果,经过汇总、分析,形成有价值的信息;问题分析,对比原定目标、计划与任务,对生产、销售业务活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方案,进行评价选择;统筹规划,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宏观和长远计划。
三维模型各块之间的信息流很复杂,运行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到战略管理层,自下而上的信息流较多,自上而下的控制指挥信息流较少;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如生产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技术部门)较多;此外,各层、各部门都有来自外界或与外界交换的信息。
3.5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自下而上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和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环境的时候就要被淘汰,新的系统则取代旧系统投入运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其中的每个循环周期称为MIS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从开始规划,到开发、使用和维护,再到最后退休的全过程(图1-6)。
图1-6 MIS生命周期示意图
由图1-6可知,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几个阶段。
3.5.1 系统规划
简单地说,系统规划是决策者、管理者和开发者共同制定并共同遵守的MIS建设纲领,一个优秀的总体规划有助于促进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本阶段的任务首先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状况、管理业务现状与资源条件进行初步调查,然后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新的系统战略目标,再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最后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并安排项目开发计划与进度。本阶段的目的就是不断明确系统“做不做”的问题。
3.5.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是整个MIS建设的关键阶段,是一个反复调查、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本阶段的任务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指出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确定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编制系统说明书。本阶段的目的是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3.5.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它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模块功能设计等;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编码方案的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本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本阶段的目的是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
3.5.4 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系统设计阶段所提出的系统的物理方案付诸实施。该阶段的内容包括设备的购买、安装与调试,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系统测试与转换等。实施阶段的任务多且复杂,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要制订周密的计划,确定系统实施各阶段的进度和费用,以保证系统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简单地说,系统实施就是要“具体做”。
3.5.5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系统投入正常运行后的管理、维护和评价工作。系统投入运行后,为了保证系统正常发挥作用,需要加强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定相关制度,评价系统的运行情况。简单地说,系统评价就是要问“做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