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诊疗精粹(第2版)
- 毛定安 易著文
- 1091字
- 2020-08-28 15:01:14
第十节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毒素而引起主要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一般在出生后4~7天发病,故俗称“七天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当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为该菌所污染,经脐部侵入,而且包扎所引起的缺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繁殖。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节苷脂结合,使之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持续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1. 接生时处理脐带不当,特别是断脐所用剪刀未正确消毒。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潜伏期越短,死亡率越高。
2. 早期仅有哭闹和吃奶困难,此时用压舌板检查口腔时,越用力张口越困难,称为“锁口”,逐渐出现张口困难,奶头无法放入口中,进一步发展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阵发性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和角弓反张,呼吸肌及咽肌痉挛可引起呼吸停止。痉挛发作时意识清楚,刺激可诱发痉挛发作。经治疗后,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完全恢复需2~3个月。
3. 需要与其他可导致新生儿惊厥的疾病,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钙血症等。
控制痉挛、预防感染和保证营养是治疗中的三大要点。
有效地控制痉挛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
首选药,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止痉后插胃管,鼻饲维持,口服地西泮吸收稳定,剂量每天2.5~8mg/kg,分4~6次使患儿处于深睡状态,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呼吸、肌张力,有条件时监测血药浓度。
在地西泮使用过程中仍有痉挛者加用,首次负荷量为15~20mg/kg,静脉注射,维持量为每天5mg/kg,分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一般作为痉挛发作时的临时用药。剂量0.5ml/kg,灌肠或者胃管内注入。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和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游离破伤风毒素,越早越好。因TIG无过敏反应,半衰期长,可作为首选,剂量为TIG 500U肌内注射;如无TIG,可选择TAT 1万~2万U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另取3000U作脐周注射,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阳性者需用脱敏疗法注射。
选择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甲硝唑,静脉滴注,7~10天,可杀灭破伤风杆菌。
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痉挛期应暂禁食,予以肠道外营养,待痉挛减轻后试用胃管喂养,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抹碘酒、酒精。
(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