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诊断(第2版)
- 王霄霞 俞康
- 8268字
- 2020-08-28 14:19:39
第五节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各种化学成分(酶类、脂类、糖类及铁等)进行定性、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胞化学染色是血液病检验诊断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一般与骨髓检查同时做。主要用于:①明确或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因为不同细胞系列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分布及含量各有不同,据此可推断所属的细胞系列,细胞化学染色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白血病类型及亚型的诊断准确率,从50%~70%提高到90%以上;②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因为血细胞在病理情况下化学物质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如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铁染色等。
不同细胞化学染色,染色步骤不同,但基本步骤相似。①固定:为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变;②显示:使被测定的化学物质形成有色沉淀;③复染:显示各种细胞而便于观察。复染后,首先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判断染色是否成功,然后观察结果并报告,结果报告一般包括阳性率、积分或阳性的性状及分布情况。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有很多,常用的包括铁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髓过氧化物酶染色、酯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等,下面逐项进行介绍。
一、铁染色
机体的储存铁以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的形式存在于骨髓、肝脏及脾脏等组织中。骨髓中的储存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细胞外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中,细胞内铁是指中、晚幼红细胞胞质内铁的情况。通过观察细胞内铁和外铁,可以了解体内铁储存及利用情况。
【测定原理】
骨髓中的铁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铁染色(iron stain,Prussian blue staining,Perls' reaction)反应过程如下:
【标本要求】
含有骨髓小粒且新鲜的骨髓涂片一张。陈旧的骨髓涂片通常铁污染明显而容易造成假阳性;如果骨髓涂片中无骨髓小粒,细胞外铁就无法观察;如果片中有核红细胞很少或无,细胞内铁就无法观察。
【染色结果及报告】
阳性结果为蓝色沉淀。
1.细胞外铁
观察骨髓小粒中是否有蓝色。如无说明(-),如有说明阳性。根据蓝色沉淀的多少又将阳性分为四级: (+ )、(+ + )、(+ + + )、(+ + + + )。
2.细胞内铁
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含有铁颗粒的中、晚幼红细胞(即铁粒幼细胞,sideroblast)的百分比。根据铁颗粒多少、粗细、分布情况将铁粒幼细胞分为五型(为临床常用的分型) :Ⅰ型(1~2颗)、Ⅱ型(3~5 颗)、Ⅲ型(6~10颗)、Ⅳ型(≥10颗)及环形铁粒幼细胞(ring sideroblast,指铁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1/2以上)。近年来WHO将铁粒幼细胞分为三型:①Ⅰ型:铁颗粒<5个;②Ⅱ型:铁颗粒≥5个,但不呈核周分布;③Ⅲ型(即环形铁粒幼细胞) :铁颗粒≥5个,围绕核周1/3以上,见图2-21。
图2-21 环形铁粒幼细胞(2个)
铁染色的结果报告内容包括: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后者包括阳性率及各型比例。例如“铁染色:细胞外铁(+ ) ;细胞内铁阳性率为28%,其中Ⅰ型占16%,Ⅱ型占12%”。
【参考范围】
1.细胞外铁
(+ )~(+ + )。
2.细胞内铁
阳性率在14%~44%。以Ⅰ型为主,少数为Ⅱ型。不同实验室的细胞内铁参考值相差较大,故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铁缺乏症
临床上铁缺乏症分为三期:储存铁缺乏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其细胞外铁均阴性,内铁阳性率减低或为零。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治疗后,细胞内铁首先恢复,细胞外铁恢复相对缓慢,补铁治疗需要达到储存铁(血清铁蛋白或骨髓细胞外铁)恢复正常。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一种简单而重要的方法。
2.铁粒幼细胞贫血
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其铁粒幼细胞均增多,其中环形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常明显增多。
3.非缺铁性贫血
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次输血后、白血病等,细胞外铁和内铁正常或增加;慢性感染、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细胞外铁明显增加而内铁明显减少,呈铁隔离现象(即外铁正常或增加,细胞内铁减少,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应用评价】
铁染色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细胞化学染色。缺铁性贫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因此对于初诊时不明原因贫血的患者,应将铁染色作为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项目。铁染色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是可信的(尤其是细胞外铁),虽然该指标不如血浆铁蛋白敏感,但不受多种病理因素影响,故铁染色是反映机体储存铁的金标准。虽然有时也存在假阳性、假阴性,但只要仔细并及时观察、同时做阳性对照可排除这两种情况。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中,在不同疾病情况下其酶活性会出现变化。
【测定原理】
一般采用偶氮偶联法。其原理如下: NAP 在pH 9. 6左右的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基质液中的磷酸萘酚钠底物,释放出萘酚,后者与重氮盐偶联,生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沉淀物的颜色与重氮盐种类有关,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故为红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酶活性所在之处。
【标本要求】
采集末梢血制备外周血涂片2~3张(不宜用血常规抗凝血涂片)。为了避免酶活性的下降,一般在一周内完成染色。
【染色结果及报告】
中性成熟粒细胞中有红色沉淀即为阳性。用油镜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根据有无阳性及多少,分为(-)、(+ )、(+ + )、(+ + + )、(+ + + + ),其积分分别为0~4分。100个中性成熟粒细胞的阳性细胞个数即为阳性率,100个中性成熟粒细胞的阳性细胞积分相加即为NAP积分(或称为阳性指数)。
NAP染色结果报告包括:阳性率及积分。例如“NAP染色:阳性率为89%;积分或阳性指数为246”。
【参考范围】
不同方法及试剂盒,再加上观察者的主观判断误差等均影响结果,不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相差很大,故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临床上NAP染色应用较为广泛,NAP在不同的疾病中活性可增加或下降,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同时也可用于对病情的观察。
1. NAP积分增加
以细菌性感染最常见,常较明显增加。其次见于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激素治疗后等。
2. NAP积分下降
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最常见,明显下降或为零分。其次可为病毒性感染(积分也可正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NAP染色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类白血病反应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后者积分常无明显变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者积分常无明显变化)等的鉴别。
生理情况下,NAP活性也会发生变化。如新生儿增加、老年人下降;月经周期前增加、行经期下降、经后期正常;妊娠期增加、分娩时达高峰、产后恢复正常;激烈运动、紧张、恐惧增加等。
【应用评价】
由于本试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使结果相差较大,如试剂、生理性波动及实验人员判断标准等。试剂失效可导致积分明显下降,故每次需做正常对照;另外,为减少误差,最好由专人观察结果。临床上如NAP积分明显增加或明显下降,临床意义较大;否则临床意义不大。
三、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在粒系和部分单系细胞中所含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为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此酶是髓系细胞的标记物,近年来多采用MPO这一名词。1985年血液学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三种方法:二氨基联苯胺法(DAB)、氨基-甲基卡巴唑染色法及二盐酸联苯胺法。以前常用复方联苯胺法(Washburn法),其操作简单、结果稳定,但由于其试剂具有致癌性,临床应用逐渐减少。下面以二氨基联苯胺法为例。
【测定原理】
血细胞内的MPO,能催化二氨基联苯胺脱氢,形成金黄色不溶性沉淀,定位于MPO酶所在的活性部位。而二氨基联苯胺所脱的氢,使H2O2还原成H2O。
【标本要求】
新鲜的骨髓涂片1张。为了避免酶活性的下降,一般应在一周内完成染色。如果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也可用新鲜的血涂片替代。
【染色结果及报告】
细胞中如有金黄色沉淀即为阳性细胞。根据有无阳性及多少,将结果分为(-)、(±)、(+ )、(+ + )、(+ + + )、(+ + + +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幼稚粒细胞及中性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部分单系细胞均阳性,而原始粒细胞以(+ )~(+ + )为多见,单系细胞以(±)为多见,嗜碱性粒细胞及淋系、浆系、巨系、红系细胞均阴性。
MPO染色是观察白血病细胞的染色结果,不同亚型白血病所观察的细胞对象也不同,如ALL是观察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M5是观察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M1是观察原始粒细胞、M3是观察异常早幼粒细胞等。
MPO染色结果报告包括: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观察100个白血病细胞得出结果,计算方法同NAP染色),或阳性率及阳性强度。例如“MPO染色:阳性率为11%,其中(+ ) 10%、(+ + ) 1%”或“MPO染色:阳性率为11%;阳性指数为12”。
【临床意义】
在区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及AML亚型的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详见表2-30。结果阳性可以确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见图7-3) ;结果阴性见于多种急性白血病(因为有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原始粒细胞或(和)原始单核细胞也呈阴性,但以ALL可能性最大)。另外,观察中性成熟粒细胞的MPO活性有助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放射病等,其MPO活性常下降。
表2-30 MPO染色结果对急性白血病分型的临床意义
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详见第七章第二节,**这里ALL<3%的阳性细胞是指骨髓中还残留少许原始粒细胞,并非淋系细胞呈阳性
【应用评价】
MPO染色是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中最重要、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由于有些涂片中的白血病细胞较难辨认、阳性沉淀物也可出现在背景中,故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所以观察结果时可通过相应的方法排除这些因素影响,使得MPO染色结果确信可靠。MPO染色阴性并不等于白血病细胞中不存在着此酶,需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确认。临床上苏丹黑(SB)染色的临床意义基本同MPO染色,但两者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有所不同。SB染色的敏感性高于MPO染色,而SB染色的特异性低于MPO染色(SB阳性见于髓系细胞也见于淋系细胞),故临床上通常选择MPO染色。
四、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血细胞内包含有多种酯酶,根据pH不同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酯酶;根据酯酶特异性高、低分为非特异性酯酶和特异性酯酶,前者包括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等,后者指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NAS-DCE,CE)。NAS-DCE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其特异性高,因此又称“粒细胞酯酶”。各种酯酶一般采用染色的偶氮偶联法,下面介绍NAS-DCE染色。
【测定原理】
血细胞内的NAS-DCE水解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故形成红色沉淀。
【标本要求】
同MPO染色。
【染色结果及报告】
细胞中有红色沉淀即为阳性细胞。根据有无阳性及多少,将结果分为(-)、(+ )、(+ + )、(+ + + )、(+ + + + )。阳性主要见于粒细胞系统,如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幼稚粒细胞、中性成熟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阴性或个别弱阳性,淋系、浆系、巨系、红系细胞均呈阴性。
NAS-DCE染色结果报告包括: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观察100个白血病细胞得出结果,计算方法同NAP染色),或阳性率及阳性强度。例如“NAS-DCE染色:阳性率为45%,其中(+ ) 35%、(+ + ) 10%”或“NAS-DCE染色:阳性率为45%;阳性指数为55”。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M1中的原始粒细胞部分呈阳性或均阴性,M2a中的原始粒细胞部分呈阳性,M2b中的异常中幼粒细胞呈强阳性。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异常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见图7-6。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仅个别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呈阳性,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呈阴性。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均呈阴性。
【应用评价】
它是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如有一定比例白血病细胞的NAS-DCE染色呈阳性,可以肯定白血病细胞中有粒系;如果均阴性则不能排除有粒系的可能性。与MPO染色一样,该染色需注意辨认哪些是白血病细胞,也存在着假阳性、假阴性,故观察结果应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醋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yol AS-D acetate esterase,NAS-DAE)是一种中性非特异性的酯酶,它主要存在于单系,而粒系和淋系中也有但酶活性较低,单系的阳性可被氟化钠(NaF)抑制,而其他系不能。
α-醋酸萘酚酯酶(α-naphythyol acetate esterase,α-NAE)是另一个非特异性酯酶,它的作用与NAS-DAE相似,临床上可选其中一两种作为急性白血病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项目,下面以NAS-DAE染色为例。
【测定原理】
血细胞内的醋酸AS-D萘酚酯酶在pH中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AS-D醋酸萘酚,释放出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蓝BB,所以形成蓝色沉淀。主要步骤如下:将上述基质液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入NaF,然后分别将已固定的片子放入其中作用一定时间,最后复染、镜检,比较两张染色结果,判断NaF抑制情况。
【标本要求】
新鲜的骨髓涂片2张(由于做NAS-DAE染色时,通常需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为了避免酶活性的下降,一般应在一周内完成染色。如果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也可用新鲜的血涂片替代。
【染色结果及报告】
细胞中有蓝色沉淀即为阳性细胞。根据有无阳性及多少,将结果分为(-)、(+ )、(+ + )、(+ + + )、(+ + + + )。并应计算氟化钠抑制率,所谓完全抑制是指氟化钠抑制率≥50%,计算公式如下:
阳性主要见于单核细胞系统,常较强阳性(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且能被氟化钠抑制。而粒系、淋系、红系及巨系等细胞呈阴性或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NAS-DAE染色结果报告包括: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观察100个白血病细胞得出结果,计算方法同NAP染色)。例如“NAS-DAE染色:阳性率为100%;阳性指数为213,氟化钠抑制率为85%”。
【临床评价】
NAS-DAE染色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多数阳性且较强,且能被NaF抑制,见图7-8、7-9。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呈强阳性,不能被NaF抑制(有时会抑制)。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异常中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均不能被NaF抑制。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至阳性,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所以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NaF抑制试验呈部分抑制。
【应用评价】
NAS-DAE染色是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一般来说NAS-DAE在M5阳性较强,但M3或M2b也呈强阳性,如阳性被NaF明显抑制,M5可能性很大。本试验的关键是如何辨哪些是白血病细胞、是否被氟化钠抑制、如何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现象。抑制率的计算应以阳性指数来计算比较合理,而对于完全抑制的患者可用阳性率来计算。由于该染色受多种因素影响,故应区别对待NAS-DAE染色。一般来说如果阳性较强且被氟化钠明显抑制,其结果较准确,对判断单核细胞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抑制不明显,其结果易受背景阳性、主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只能作为参考指标。
六、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α-丁酸萘酚酯酶 (α-naphythyol butyrate esterase,α-NBE)主要存在于单系细胞中,粒系、淋系、红系及巨系等此酶很少或缺乏。单系的阳性能被NaF抑制,而其他细胞即使有阳性产物也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测定原理】
血细胞内的α-丁酸萘酚酯酶,在pH碱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α-丁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红色沉淀。做α-NBE染色时,通常需同时做NaF抑制试验(详见NAS-DAE染色原理)。
【标本要求】
同NAS-DAE染色。
【染色结果及报告】
细胞中有红色沉淀即为阳性细胞。根据有无阳性及多少,将结果分为(-)、(+ )、(+ + )、(+ + + )、(+ + + + )。阳性见于各期单核细胞且能被NaF抑制;而粒系、淋系、红系、巨系及浆系呈阴性或弱阳性,不能被NaF抑制。其结果计算及报告同NAS-DAE染色。
【临床意义】
α-丁酸萘酚酯酶是碱性非特异性酯酶,与NAS-DAE染色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主要也是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尤其在判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意义最大。
【应用评价】
α-NBE染色的临床意义与NAS-DAE染色基本相同,但敏感性不如NAS-DAE,而特异性较NAS-DAE高,所以α-NBE染色也是急性白血病较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α-NBE染色同NAS-DAE染色一样,也存在着假阴性和假阳性,详见NAS-DAE染色的应用评价。
七、过碘酸-雪夫反应
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是测定细胞内糖原等多糖类物质,以前又称糖原染色。
【测定原理】
过碘酸是强氧化剂,它作用于细胞内含乙二醇基(—CHOH—CHOH)的多糖类物质(如糖原、黏多糖、糖蛋白及糖脂等),使之氧化,形成双醛基(—CHO—CHO)。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使无色的品红变成红色或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有多糖类的细胞中。
【标本要求】
骨髓涂片1张;如果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加,有的也可用血涂片替代。由于该染色是检测细胞内多糖类物质,所以也可用陈旧的未染色涂片。
【染色结果及报告】
细胞中有红色即为阳性细胞。根据有无阳性及多少,将结果分为(-)、(+ )、(+ + )、(+ + + )、(+ + + + )。虽然大多数正常血细胞呈阳性,但根据阳性强度及性状不同,可辅助细胞系列的判断。各系特征如下:①粒系: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多呈弥散阳性),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本身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而颗粒之间的胞质不着色;②单系:可阳性,呈细颗粒状,多位于胞质边缘;③淋系:可阳性,呈颗粒状(典型者颗粒较粗,甚至呈块状) ;④红系:阴性,病理情况下可阳性(以弥散阳性为主) ;⑤巨系:阳性,呈颗粒状或块状。
PAS染色结果报告包括:阳性率和阳性指数,或阳性率及阳性性状。例如“PAS染色:阳性率52%,呈细颗粒状阳性”或“PAS染色:阳性率为52% ;阳性指数63”。
【临床意义】
PAS染色在鉴别恶性和良性红系疾病的诊断中应用价值较大(尤其是红系呈强阳性),其次是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
1.鉴别恶性和良性红系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血病、红白血病、全髓白血病中有核红细胞可阳性(以弥散阳性为多见),甚至红细胞也呈阳性,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恶性红系疾病的可能性。此外,在某些红系良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有时可有少许阳性;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呈阴性,个别细胞呈弱阳性。
2.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
虽然各种白血病细胞均可阳性,但不同细胞系列的急性白血病其阳性反应的特点可不同。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增加,典型者呈粗颗粒状、块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典型者呈弥散或细颗粒状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典型者呈细颗粒状,常位于细胞边缘;淋巴瘤白血病时阳性率高且阳性强,典型者呈块状或粗颗粒状。
3.其他细胞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尼曼-皮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巨核细胞强阳性,Reed-Sternberg细胞阴性或弱阳性;骨髓转移性腺癌呈强阳性等。
【应用评价】
PAS染色在辅助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判断时,主要是观察阳性性状而不是阳性率或阳性指数,因为不同细胞系列呈不同的阳性性状。如结果典型者可辅助细胞系列判断,但实际上PAS染色结果常不典型而只供参考。
从上述细胞化学染色中可以看出,不同系列的细胞其结果各不相同。急性白血病应至少做:髓过氧化物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及NaF抑制试验、过碘酸-雪夫反应。几种常见类型急性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详见表2-31,急性白血病亚型的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诊断思路详见图2-22。虽然有的白血病不做细胞化学染色也能确诊(如M3),但是为了规范细胞化学染色在临床上的应用、减少亚型误诊的发生,也应做一系列细胞化学染色,重在排除特殊性和例外性。由于白血病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同一亚型其细胞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经常会出现一些与形态结果不相符的现象,所以根据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并不能对所有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系列做出正确的判断,需结合染色体、细胞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尤其对形态不典型的白血病,更应慎重!
表2-31 几种常见类型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图2-22 急性白血病亚型的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诊断思路
对于不明原因贫血的初诊患者,应当将铁染色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因为缺铁是导致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同时还可了解是否有铁代谢的异常。必要时还应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过碘酸-雪夫反应,用于贫血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杨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