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的智慧:浩云心语
- 王方华 周朝民
- 1143字
- 2023-06-16 17:50:08
三说管理之“道”: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它的历史根脉,即儒家所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它源于周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即周代重视人事、慎行人事,开始重视社会关系和道德力量的作用。周代还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重视治国的“民本”理念和道德意义。这为建立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儒,孔子之道也,孔子之儒,柔也。柔能安人,能服人。“儒,以道教民”,可以说儒家发扬光大了周礼思想。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进一步强调了礼制下的社会和谐,其核心是“仁政”和“德治”。
《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是说,孔子在得知马棚火灾时,首先关心的是管理马棚的人的伤亡,而非自己的坐骑。因此,《论语·泰伯》云:“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儒家进一步提倡“仁者爱人”,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仁”的准则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按此准则,应做到恭(庄矜)、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仁政”的具体表现和方法是“忠”“恕”。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社会伦理和组织伦理的角度看,“仁”含“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克己复礼”可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而言,仁学,既包含对人对己的态度,又包含对上对下的态度:对人要讲“忠恕之道”,对己要讲“克己”“内省”“自讼”;对上要讲“忠”“孝”“节”“义”,对下要施“惠民”“爱民”“养民”之策。这既调整了社会各阶层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又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以及和谐的各级社会组织,进而推进社会的进步。
孔子思想的继承光大者孟子又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的思想作为对“仁政”的概括。所谓“土地”,即“制民之产”,亦即分民以“恒产”;所谓“人民”,即关心人民的生老病死;所谓“政事”,即好的行政。对于“诸侯之宝三”再进行概括,就是“民心”。孟子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可见“以人为本”是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举措。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行政和管理的价值取向,对当今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而言尤具警世意义。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发达,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其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引领,必然要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