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治疗急危重症学术经验选
- 方邦江 方晓磊
- 5字
- 2020-08-28 09:54:13
第九章 昏迷
一、概述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临床常见危急症状之一,其共同病理特点是脑水肿,共同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脑缺氧。
昏迷的病因有:①颅内病变:如感染、颅脑损伤、脑占位病变及颅高压、癫痫等。②全身性疾病如急性重症感染如脓毒症、中毒性痢疾和大叶性肺炎等严重感染所致的中毒性脑病、恶性疟疾等。③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昏迷的处理要点:
1.对症治疗
①监测生命体征,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快获取能够即刻辅助病因诊断。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体位、清除分泌物和必要时气管插管。③维持有效呼吸,给氧,必要时人工呼吸。④保证有效循环:补液、维持心功能。⑤降温、止惊和降颅内压。⑥对于所伴随的危急状态,如休克、高血压、脑疝和心律失常等进行相应急救处理。
2.针对病因治疗
昏迷,中医又名“神昏”、“昏厥”、“昏蒙”等,是常见内科急症,中医历代所述之“昏迷”、“昏蒙”、“昏厥”、“谵昏”等,均属神昏范畴。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疾病皆可致清窍闭塞,神明失守,发为神昏。而外感热病神昏尤为常见。张仲景的《伤寒论》创立了神昏证治理论;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在继承《伤寒论》神昏证治理论基础上,又从温病学角度赋予新义,并使之更加完善。
《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及神昏,只言谵语。而谵语为神志不清状态下的胡言乱语,故也应理解此时已有神昏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神昏:①阳明腑实与阳明经证。如《伤寒论》217条云: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谵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谵语,大承气汤主之。”。《伤寒论》224条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虽云“三阳合病而以阳明热盛为主。阳明经热盛,上扰心神,故神昏,谵语遗尿。虽腹满身重,难于自转侧,但无疼痛拒按,亦非腑实。少阳谵语与热入血室谵语:如147条所云:“太阳与少阳并病……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妇人遥值经期,邪热乘虚入于血室,与血相结扰乱神明,故致谵语。误汗亡阳:仲景在216条中说:发汗后,若重发汗,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阐明了误汗亡阳谵语及预后的判断。吴瑭《温病条辨》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时期,其中神昏治法在继承《伤寒论》有关理论基础上,确立了适合温病病因性质与传变规律的一系列治疗方法。如阳明腑实之神昏,治疗虽用通腑泻热之承气汤,但由于热邪有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而减轻了枳、朴用量,充分体现了温病时时顾护阴液的指导思想。概括《温病条辨》所论神昏治法主要有;于温病邪伏心包之神昏。太阴温病本不可发汗,误以发汗,邪不外解,反逆传心包,故致神昏。如吴瑭在《上焦篇》16条中说:“太阴温病,不可发汗,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此神昏为“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所谓秽浊指痰浊之类;热陷心包,炼液为痰,痰热互搏,郁闭心窍,神明内乱。故立清心开窍之法。②清营透热用于温病气分证不解,内传入营之证。营气与心相通,热入心营,心神被扰,而致神昏。此时神昏、谵语与逆传心包有别,逆传心包为时时谵语,且与精神不了了、舌謇肢厥互见。而营分证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并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目常闭不开”(《上焦篇》30条)等证。方选清营汤,既可清营热养营阴,又可透热外出。③除湿通窍本法适用于湿浊蒙蔽清窍之神昏。吴瑭除强调热邪闭阻心窍或内传入营扰乱神明外,特别提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之一,就是“温多兼秽”。秽即痰湿之类。若温重于秽者可用清心开窍法,若以秽为主者宜用本法治之。从《温病条辨》有关条文中可以看出,据其湿浊轻重,停留部位,寒热性质之异,具体运用又可分为宣气化湿、淡渗利湿,宣清导浊等法。
昏迷是临床急危重症,由于导致昏迷的病因多端,近现代以来对其中医理论认识没有大的进展。对昏迷的中医治疗多遵从先贤的经验。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神昏治法,其实质在于泻热以醒神,其中清泻阳明法运用得最为出色,他如和解泻热法可据证而施。又因寒易伤阳,故在心肾阳衰之时,亦应考虑回阳固脱法之运用。吴瑭之《温病条辨》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神昏证治理论,如清心开窍、清营透热、除湿通窍、养阴复脉等法,皆依据温病之病因性质、传变途径而设。但在具体运用时又有清心开窍与辛凉解表配合使用,或先用清心开窍继用淡渗利湿,或清心开窍与通腑泻热并用等灵活运用之例,其用意在于因势利导,消除邪气之干扰,神明自清。
随着中医急诊的发展,对危重病尤其是中风急性期的昏迷病人可在西医脏器功能支持的基础上可以辨证用药,同时对中药复方进行了剂型改革,研制了生脉针,醒脑静,清开灵,参附注射液等药物大大提高了昏迷病人的救治成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起到保护脑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缩短昏迷时间,保护脏器功能的作用。有多位国医大师对中风导致的昏迷有精彩的论述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周仲瑛教授认为出血性中风昏迷的原因为瘀热为患。由于瘀热相搏,血气蒸腾;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冲荡激越,损伤脑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形成瘀血;清窍受阻,神机失用,神昏偏瘫,由是而成。另外,瘀热系由瘀血和火热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因此兼有瘀血和火热各自的特征。其得火热阳热动越之性,故而能流窜上炎,直冲犯脑,灼伤脑络;其得瘀血凝滞黏着之性,故而能阻滞脑络,郁闭神机,蒙蔽清窍。因此基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危势急,故当急挫病势,泻其实热,通其瘀滞。针对瘀热阻窍的基本病机,治予凉血化瘀治疗大法,以凉血清热,折其病势,通下瘀热,顺降气血,以“釜底抽薪”,达到上病下取,“以下为清”的目的,平抑肝风痰火上逆之势,清解血分瘀热。本法不仅适用于“中腑”之证,对于“中血脉”证亦有预防阻断作用;对于“中脏”之阳闭证也有泄热通闭醒神作用。
邓铁涛教授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一切生命活动。脑窍贵在清灵通利,一旦闭阻,则脑神失养,神机不运而变证丛生。如因痰火痹热闭阻清窍,火扰元神者,则可出现神识昏迷、烦躁、谵语、抽搐等症;因痰湿闭阻清窍,元神被困者,则可见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甚则昏不知人等症;或卒冒秽浊之气,浊邪害清,清窍闭塞,元神混乱,则可见卒然昏不知人,口噤或妄言,面青肢冷等症;对于昏迷患者急救由于患者意识丧失,邓老除了运用中药治疗外,尤精于用点舌法治疗昏迷病人。
石学敏教授首创的中风醒脑开窍针法在病机上强调“窍闭神匿、神不导气”,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的规范化,成为目前中风病外治法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督脉取穴法、头体针配合治疗、十三鬼穴、头针耳针结合法等多种针刺方法,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清心开窍法是中医温病治疗神志异常的常用开窍法之一,具有清泻心包邪热,醒神利窍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所引起的神志异常证候。张学文教授在诊治中风中观察到,大量中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虽非外感热邪,内陷心包,但在肝阳上亢,化风生热,痰热内陷心包这一病机作用下,出现身热躁扰,神昏不语等症状,与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病机和临床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故治疗时可以互参,常用中药安宫牛黄丸等“三宝”口服,或以其静脉剂型醒脑静、清开灵针静滴,中药汤剂中酌加黄连、冰片、郁金、丹参等清热开窍之品,临床证明该疗法对于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具有促醒,脑保护,加快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现已成为救治中风昏迷的常用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