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学敏治疗昏迷的学术经验

1.学术思想
基于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石学敏院士确立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为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配穴为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下垂、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间、八邪;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肩周炎加肩周刺络拔罐;癃闭加上星透百会、中极、曲骨;视力障碍加睛明;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高血压加人迎、合谷、太冲;中枢性呼衰加气舍;颅压高、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加至阴刺络放血。观察13 262例中风病住院患者,治愈率达49.37%,总有效率96.95%;其中1239例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风病患者的假性球麻痹治愈率达51.65%,总有效率96.69%。
2.验案举隅
刘某,女,54岁,入院日期1987年11月6日住院号:6893
主诉:(代诉)左半身不遂伴头痛、头晕7天。
病史:患者原无高血压病史,1978年10月31日晨在家中干家务,突然感觉右面部麻木,随之左半身无力,跌倒在地,遂送至医院救治。测血压160/90mmHg,自服安宫牛黄丸一付,服用即吐,头痛剧烈,头晕不愿睁目,时恶心呕吐。11时许送某医院脑系科就诊,此时患者嗜睡,途中呕吐2次,做腰穿为血性脑脊液,诊断脑出血,遂留急诊观察。予甘露醇、细胞色素丙、三磷酸腺苷等药物治疗。观察7天患者仍然处于嗜睡状态,呼之能应,左半身呈迟缓性瘫痪,右手不时抚摸头部,时烦躁,喂水无呛咳,1周内大便一次,后由该院转我科治疗。查体:血压180/90mmHg,脉率90次/分,昏睡,压眶反应迟钝,呼之能应,口中有声,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眼球左右转动。视野检查不合作,右侧中枢性面瘫,咽反射迟钝,舌体可伸出唇外,舌体向右偏移。颈软,颈内动脉搏动对称。两肺呼吸清晰,心音有力整齐,心界不大,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左侧肢体完全瘫痪,深浅感觉检查不满意,右侧肌腱反射存在,左侧肌腱反射均低下,左巴氏征阳性。舌红,苔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脑出血。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
病机辨证:患者七七已过,肾气已衰,兼操劳务,精血暗耗,阴亏于下,肝阳偏亢,劳累所伤,肝风四起,气血逆乱,并走于上,神匿窍闭,发为中风。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选穴:内关 人中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合谷 委中 水沟
操作:石学敏院士基于中风病“神窍匿闭”之病机学说和“启闭开窍”针刺法的确立,提出行针施术以“泻”法为主,并对每一俞穴的操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3分钟。继刺水沟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成45°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至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直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同极泉穴,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经过:入院后患者病情不稳定,予支持疗法。3天后病势转危,神昏不语,烦躁不安。右手不时抚摸额头,面色无华,四肢厥冷,呼吸浅表,喉中无痰,二便失控。予降颅压,支持疗法等,配合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刺内关,人中以醒神。经一周抢救,患者转危为安,神清能语,自诉头痛,偶有眩晕,左颜面麻木。左侧肢体沉重酸痛,无自主运动,检查左侧视野缺省,左侧痛温触觉障碍,遂定位内囊出血。后用醒脑开窍针法继续治疗,3天后左下肢能屈伸,左上肢可见内收动作,入院两周后手指略见屈伸,左下肢屈伸自如,视野无缺省,左侧浅感觉有所恢复。三周后经人搀扶可行走,左上肢抬举至胸,共住院两月,下肢行路留有跛行步态,左上肢抬举过头,手指精细动作差,患者无不适感,出院回家休养,继续门诊治疗。
【原按】
传统观念认为脑出血早期不宜接受针灸治疗,根据石学敏院士团队的统计,不仅可以,而且必需,病程越短,疗效越高。203例发病在10天内的脑出血患者,临床治愈111例,治愈率达54.68%。“醒脑开窍”针刺法大胆的改变了多年的常规选择,取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的阴经腧穴,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醒脑”、“醒神”。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养心宁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会,有益肾生髓之效。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三穴相配可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复,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收到“醒神开窍”之功,其余肢体穴为疏通经络之用。
【编者按】
《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其核心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强调“神”的作用,在《灵枢经》中早有“粗守形,上守神”的学术思想。“神”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核,强调人体内在积极因素的调遣,激发生命潜能,协调脏腑功能,维持机体相对平衡,和调形体和精神健康。石学敏院士多年来对“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进行研究,得出四点认识:神之所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屡起沉疴。
在中风昏迷的治疗中,除了上述几位国医大师的宝贵经验,王永炎教授首倡中风急性期的痰热腑实病机。他认为中风发病,内风旋动,夹痰瘀阻滞脑窍。病人或素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或体弱久病,脾胃虚弱,痰浊渐生,阻于中焦,郁而化热。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脑窍失养;胃气不降,传化失常,浊邪不降,痰热不去,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脉脑络,神机失用,发为中风。盖本病有本气之虚,再发中风,邪盛正虚,虚实夹杂。痰热腑实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且该证多出现在中风病急性期,多见于中经络阶段,病情多变若痰热壅盛,风动不止,救治不及时,痰热化风,风痰上扰,有中经之证可向中腑证转化;或中腑证风动不止,痰热化风,风火相煽,风火扰窍,证类由中腑进一步向中脏转化,病势凶险,病情危重。故在中风病急性期,只要出现痰热腑实,神志昏蒙,治疗要点即应重在通腑化痰,开窍醒神。痰热渐化,腑气得通,浊邪下行,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中焦转输顺畅,气机运化有度,有助于中风病人脏腑功能、经脉气血运行的恢复,使神志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