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中西医康复
- 陈红霞
- 15字
- 2020-08-28 08:21:15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概述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它是人类发育中最高级和功能最复杂的器官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
一、主要构成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颅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它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例如,外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把感觉信息传入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发出的指令信息传给效应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送的,而神经冲动就是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生物电变化,是神经兴奋的标志。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这些骨头质地很硬,在人年龄小时还富有弹性,因此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脑分为端脑(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大脑又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别管理人体不同的部位。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颅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颅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包括嗅、听、视、味觉)、运动及反射等。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自主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或植物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脑是按对侧支配的原则来发挥功能的,此外,左、右侧脑还有各自侧重的分工,如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负责艺术思维,等等。
二、系统区分
如上所述,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中枢部分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外周部分主管传递各种神经冲动,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另外,又可把神经系统按功能不同分为主要负责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躯体神经系统和主要与保持体内外环境稳定有关的自主神经系统。
再者,下丘脑对控制垂体激素释放密切相关,因此人体的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骨骼-肌肉、感官及内分泌等各个系统,营养、代谢等各种功能以及生长、发育、睡眠-觉醒、思维、情感、记忆、学习、老化等各种生理现象,无不受神经系统的影响与支配,所以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系统。神经系统病变时可出现意识、认知、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功能异常。
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方便,可从不同角度将其区分。
(一)按分布对象区分
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somatic nervous system)和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它们的中枢部都在脑和脊髓,周围部分分别称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躯体神经
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2.内脏神经
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两种神经都含有感觉(传入)神经和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按位置功能区分
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三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它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说,它能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1)脑: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头端膨大部分,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为端脑(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脑的内腔称为脑室,内含脑脊液。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两个半球由胼胝体相连,每个半球表层为灰质所覆叫大脑皮质,皮质下有基底核(又称基底节)、内囊、间脑及脑干(图1-1)。
图1-1 脑
1)端脑:
又称大脑、前脑。是脑的最复杂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大脑主要包括五部分(图1-2)。
图1-2 端脑
A.大脑皮质:
人类的大脑皮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高度发展,它不仅是人类各种功能活动的高级中枢,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皮质是大脑两个半球的灰质层,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上最新、最高级和最完善的部分。其表面满布许多脑回与脑沟,2/3面积折叠进脑沟内,使皮质的面积得以增加到约40 000cm2。
每个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分为额、顶、颞、岛、枕五个叶。中央沟之前为额叶,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外侧裂上方为顶叶,外侧裂下方为颞叶,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覆盖。顶枕裂后方为枕叶,分隔左右两个半球的深沟称为纵裂,纵裂底部由胼胝体相连。胼胝体周围为边缘叶。每叶都包含很多回,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中央前回,后方有中央后回。根据病损时临床表现推断的功能定位(图1-3)。有管理躯体运动的区域,如中央前回的运动区、颞叶的听区、枕叶的视区等。大脑皮质通过两条下行路径管理躯体运动,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前者发动运动,后者协调运动。
图1-3 大脑皮质功能区
B.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接近脑干和胼胝体的较古老大脑皮质以及杏仁核、丘脑前核、海马等一些皮质下结构,它是多种神经组织的复杂神经系统。它与嗅觉、内脏活动、进食活动、性行为、情绪、动机和记忆等有关系(图1-4)。
图1-4 大脑边缘系统
C.基底节:
又叫基底核,是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块,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豆状核被白质分为内外两侧,内侧部分色泽较浅部分称苍白球,外侧称壳核。因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连,故把两者合称纹状体。按种系发生的早晚分为新旧两部分:尾状核和壳核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通常也包括在内(图1-5)。
图1-5 基底节与内囊的组成
基底节的联系非常广泛,除了各核之间有神经纤维互相联系外,并接受大脑皮质、丘脑等处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经苍白球发出纤维至丘脑而与大脑皮质联系。苍白球的下行纤维,通过红核、黑质、延髓网状结构等影响脊髓下运动神经元。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运动复杂行为的调节。
基底节病变时可出现运动不能和正常姿势反射丧失等功能缺损症状,也可出现各种不自主运动和强直等因失去原来正常控制而发生的释放症状。
病变主要在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震颤麻痹,以运动不能和强直为突出表现。不自主运动可区分为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D.内囊:
内囊是极重要的结构,在这一小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内囊外侧为豆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所组成。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含额桥束和丘脑到额叶的纤维)、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联处,皮质脑干束在此通过)、后肢(位于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其前部有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的纤维靠前,支配下肢的纤维靠后;后部有丘脑至中央后回的丘脑皮质束;最后部是视辅射和听辅射(图1-5)。
内囊是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好发部位,当一侧内囊损害时,产生三偏综合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2)间脑:
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除其下部外,被两侧大脑半球所掩盖。它是大脑皮质与各低级部位连接的重要结构。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图1-6)。
图1-6 脑干正中矢状切面,示间脑
A.丘脑:
是间脑的最大灰质块,呈卵圆形,位于胼胝体的下方,具有转运站的功能。从脊髓传来的各种感觉冲动(嗅觉除外)在进入大脑皮质之前,都先中止于丘脑,然后再由丘脑分别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如丘脑受损,将使感觉减退或异常。同时,它对上行网状系统、边缘系统、运动系统以及大脑皮质的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B.下丘脑:
位于丘脑之下,其体积很小,但功能比丘脑复杂。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结构,与脑干、丘脑、边缘系统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联系,又通过神经纤维和垂体门脉系统控制垂体的功能,从而控制内分泌系统。其主要功能为调节体温、体重、代谢、内分泌、饮食、性、生殖、小便、睡眠-觉醒等重要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决定情绪、行为反应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间脑病变一般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症状和躯体方面的变化,如:血管舒缩、血压、心律的变化,呼吸、消化道、汗腺分泌、体温调节及瞳孔神经支配的变化,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内分泌障碍,性功能异常,代谢过程(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并出现尿崩症、肥胖症、病理性烦渴和善饥等。
3)脑干:
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中脑上连于间脑,延髓下端与脊髓相接(图1-6)。脑干内部主要结构是神经核(12对自主神经核、薄束核、楔束核及红核黑质)、传导束(感觉、运动、内侧纵束及前庭神经纤维)及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中存在许多反射中枢,延髓内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活动中枢,还有调节躯体运动反射的重要中枢。脑桥中存在角膜反射中枢。中脑上丘为视觉反射中枢,下丘为听觉反射中枢,红核是姿势反射的重要中枢。另外,脑干网状结构分布于脑干中轴,与大脑皮质、间脑、边缘系统、小脑、脑干神经核和脊髓等有密切的联系,几乎参与神经系统的所有重要功能,如:调节呼吸、循环、消化等内脏活动,控制运动和感觉功能以及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交替等。
4)小脑:
位于颅后窝内,在小脑幕之下,脑桥和延髓背侧。它由中间狭长的蚓部和两侧较大的小脑半球所构成。它通过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有双向纤维联系,从而与脊髓、前庭、大脑等有密切联系。小脑可以调节躯体运动,并与前庭核、红核等共同调节肌紧张,调节躯体反射活动。小脑与大脑皮质也有双向纤维联系,因而小脑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准的控制。
(2)脊髓:
呈前后扁的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脊髓前、后面的两侧发出许多条细的神经纤维束,叫作根丝。一定范围的根丝向外方集中成束,形成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形成脊神经。脊髓以每对脊神经根根丝的出入范围为准,划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8节(C1~8),胸髓12节(T1~12),腰髓5节(L1~5),骶髓(S1~5),尾髓1节(Co1)。其中,C5~T2组成颈膨大,L1-S2组成腰膨大。(图1-7、1-8)。
图1-7 脊髓与脊神经根
图1-8 脊髓与脊神经
2.周围神经系统
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他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按其所支配的周围器官的性质可分为分布于体表和骨骼肌的躯体神经系和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内脏神经系。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一般来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处,将这些部位所感受的外部或内部刺激传入中枢的纤维称为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等处并将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至中枢的纤维称为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骨骼肌并支配其运动的纤维叫躯体运动纤维;而支配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调控腺体分泌的神经纤维叫作内脏运动纤维,由它所组成的神经叫自主神经。
(1)颅神经:
颅神经与脑相连,从脑内发出,左右成对,自颅腔穿过颅底的孔、裂、管出颅,共12对。其名称为: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及Ⅻ舌下神经。其中Ⅰ、Ⅱ、Ⅷ为感觉性神经,Ⅲ、Ⅳ、Ⅵ、Ⅺ、Ⅻ主要为运动性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性神经(图1-9)。
图1-9 脑神经概况
颅神经的分布限于头部和颈部,但迷走神经例外,其分布扩展至胸腔和腹腔的内脏器官,其主要功能简述如下:
1)第Ⅰ对嗅神经,主要负责鼻子的嗅觉。
2)第Ⅱ对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3)第Ⅲ对动眼神经,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的运动和上睑上提及瞳孔的缩小。
4)第Ⅳ对滑车神经,主管眼球向外下方的运动。
5)第Ⅵ对展神经,主管眼球向外方向的运动。
6)第Ⅴ对三叉神经,此神经分为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咀嚼动作。
大的感觉神经又分为三支:①第一支叫作眼支,主要负责眼裂以上之皮肤、黏膜的感觉,如额部皮肤、睑结膜、角膜等处的感觉;②第二支叫作上颌支、主管眼、口之间的皮肤、黏膜之感觉,如颊部、上颌部皮肤、鼻腔黏膜、口腔黏膜上部及上牙的感觉;③第三支叫作下颌支,主管口以下的皮肤、黏膜之感觉,如下颌部皮肤、口腔黏膜下部及下牙的感觉。
7)第Ⅶ对面神经,主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此外还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2/3的味觉。
8)第Ⅷ对前庭蜗神经,由两部分组成:①听神经,主管耳对声音的感受;②前庭神经,其主要作用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9)第Ⅸ对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黏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又与第Ⅹ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
10)第Ⅹ对迷走神经,除与第Ⅸ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
11)第Ⅺ对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12)第Ⅻ对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
当任何一个颅神经受到损伤时,就会表现出该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此外,还应强调一点,即12对颅神经都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的,从而保证了它们的工作能各尽其能而又有条不紊。
(2)脊神经: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1)脊神经组成:
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合并而成。前根属运动性,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和侧角(侧角位于C8~L3节段)及骶髓副交感核(S2~4)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后根属感觉性,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在近椎间孔处有一纺锤形膨大,称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干,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此外,脊神经还分出一支很细小的脊膜返支,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髓膜。还有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交通支”。脊神经后支一般都较细小,按节段地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肉及皮肤。脊神经前支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皮肤及肌肉。在人类除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则交织成丛,然后再分支分布(图1-10)。
图1-10 脊神经组成和分支、分布示意图
2)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内脏神经纤维也走行在脊神经内,包括4种纤维成分:①躯体感觉(传入)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痛、温、触、压觉)和肌腱、关节的深部(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②内脏感觉(传入)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将内环境变化的各种感觉信息传入中枢;③躯体运动(传出)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④内脏运动(传出)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3)脊神经的典型分支: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即分为4支:粗大的前支和细小的后支以及脊膜支、交通支。①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被膜和脊柱韧带;②交通支有灰、白之分,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③后支向后行走,呈节段性分布于枕、项、背、腰和骶部的肌肉与皮肤及其上的汗腺、竖毛肌和血管平滑肌;④前支除12对胸神经前支保持明显节段性直接分布于躯干外,其余脊神经前支都先彼此交织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相应的区域。第1~11对胸神经前支位于各自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12对称肋下神经。
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等。脊神经前、后支均含有4种纤维成分,因此,脊神经前、后根的损伤和前、后支损伤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4)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的节段性分布,称为皮节。躯干的皮节分布区比四肢的典型,如脊神经的T2相当胸骨角平面,T4相当于乳头平面,T6相当剑突平面,T8相当肋弓平面,T10相当于脐平面,T12相当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L1分布于下腹部近腹股沟处。临床上常以上述胸骨角、乳头、剑突和脐等为标志检查感觉障碍的节段,有助于对脊神经或脊髓损伤作定位诊断和腰椎麻醉时判断麻醉的平面。
脊神经在皮肤上的分布是呈羽状重叠的。即每个皮肤节段的神经分布,与它相邻上、下皮肤节段的神经分布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故当一条脊神经受损时,皮肤上的感觉丧失不明显,一般要相邻两条以上脊神经受损,才出现分布区感觉丧失。
图1-11 脊神经体表分布示意图
脊神经 在体表皮肤上的分布区域
C2 枕部、甲状软骨以上的皮肤
C3 颈部皮肤
C4 肩部皮肤
C5 三角肌区及上臂中下1/3桡侧的皮肤
C6 前臂外侧区和拇指的皮肤
C7 手及中间三指的皮肤
C8~T1 前臂、手和第5指的尺侧皮肤
T1 上臂上1/3尺侧及腋窝区皮肤
T2 胸骨柄水平的皮肤
T4 乳头水平的皮肤
T6 剑突水平的皮肤
T8 季肋水平的皮肤
T10 脐水平的皮肤
T12 耻骨联合水平的皮肤
L1 股上1/3(前面)的皮肤
L2 股中1/3(前面)的皮肤
L3 股下1/3(前面)及膝部的皮肤
L4 小腿内侧的皮肤
L5 小腿外侧的皮肤
S1 足跟的皮肤
S2 股后面及腘窝的皮肤
S3 臀部的皮肤
S4~5 肛门、会阴、外生殖器的皮肤
5)脊神经丛(图1-12)
图1-12 脊神经丛分布
A.颈丛: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和第5颈神经前支一部分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前方,其分支主要分布于颈部的肌肉和皮肤。其分出的皮支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周、枕、颈、胸壁上和肩部的皮肤;肌支支配颈深肌群、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膈神经管理膈肌运动、胸膜、心包和膈下腹膜的感觉,右膈神经还分布于肝和肝外胆道等(图1-13)。
图1-13 颈丛
B.臂丛: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锁骨后方,在腋腔内围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分支到上肢的肌肉和皮肤。如支配上肢的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等。
腋神经由后束发出,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及三角肌区和臂外侧面的皮肤。
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和前臂外侧的皮肤。
桡神经发自后束,支配肱三头肌、肘肌、桡侧伸腕肌、尺侧伸腕肌、伸指总肌、前臂旋后肌、展拇长肌、肱桡肌及前臂背侧面皮肤和手背面桡侧两个半指的皮肤。
尺神经由内侧束发出、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小鱼际肌、骨间肌及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
正中神经由内侧束和外侧束各发出一根合成,支配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各指深浅屈肌、掌长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短展肌,手鱼际肌及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图1-14)。
图1-14 臂丛
C.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共12对,其中第1~11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缘,叫肋下神经。下6对胸神经前支除支配相应的肋间肌及皮肤外,还支配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和皮肤(图1-15)。
图1-15 胸神经前支
D.腰丛: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主要有分布于股内侧区的闭孔神经、股前区的股神经,以及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图1-16)。
图1-16 腰丛
股神经:经腹股沟韧带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部分耻骨肌及大腿前内面、小腿内侧部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闭孔神经:经小骨盆穿闭膜管至股内侧部,支配大腿的全部内收肌及股内侧面的皮肤。
E.骶丛:
骶丛由第4腰神经部分前支与第5腰神经前支、第1~5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盆腔后壁、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其分支有分布于臀部的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分布于会阴、肛门和外生殖器的阴部神经及全身最长的坐骨神经等(图1-17)。
图1-17 骶丛
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腔后,经臀大肌深面至股后部,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股后群肌。胫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延续,在腘窝下行至小腿后部,分支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肌以及小腿后面、足底和足背外侧的皮肤。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壁绕过腓骨颈下行至小腿前区,支配小腿前群肌、外侧群肌以及小腿外侧面、足背和趾背的皮肤。
3.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也称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心血管、呼吸道、膀胱等)和内分泌腺、汗腺,调节内脏功能和腺体分泌,所有的调节活动均在无意识控制下进行。自主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觉神经两大系统,两者在大脑皮质和下丘脑的支配和控制下,协调内环境的稳定(图1-18)。
图1-18 内脏运动神经概况
自主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
(1)中枢部分:
大脑皮质各个区均有自主神经的代表区,具体位置与相应的躯体功能区重叠或在其附近,如旁中央小叶与膀胱括约肌及肛门括约肌、枕叶与瞳孔缩小、岛叶与边缘叶和内脏活动等有关。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位于第三脑室底部,前起视交叉,后止于后穿质及中脑脚底,旁有视束为限,包括乳头体、灰结节和漏斗。下丘脑可分为前区(副交感神经代表区)和后区(交感神经代表区)两部分。前后区内包括30多个司不同神经功能的细胞核群及大量联系纤维,调节机体的糖、水、盐、脂肪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呼吸、血压和内分泌的功能。
(2)周围部分
1)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起始于脊髓颈8~腰2脊髓侧角神经细胞,由此发出细小髓鞘纤维经前根和白交通支进入脊椎两旁的交感干的椎旁神经节,共22~24对。这些椎旁神经节由上行或下行的纤维互相连结形成交感神经干,白交通支纤维中有一部分只经过椎旁神经节,不换神经元而进入脊椎前神经节(如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白交通支纤维进入椎旁神经节以后,有下列三种情况:①部分纤维于椎旁节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无髓鞘纤维构成灰交通支再回至脊神经支配相应节段的皮肤、汗腺、肌肉内血管及竖毛肌。②部分纤维沿交感干上行或下降,上行至颈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经颈动脉丛到达头颅部支配瞳孔、头面部皮肤汗腺和脑内血管;或下行至腹腔或肠系膜上、下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肝、胰、肾上腺、肾、大肠和小肠等。③少数节前纤维直达支配脏器旁的神经节或丛(如骶前神经丛),或脏器壁内(如膀胱壁和肠壁内)神经节才换神经元。
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脑干和骶髓,脑干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源于中脑上丘的Edinger-Westphal核,终止于睫状神经节,由该节发出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面神经中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源于上涎核,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颌下腺和泪腺。舌咽神经中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始于下涎核,节后纤维支配腮腺。从延髓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发出的纤维经迷走神经支配心、肺、肝、胰、脾、肾和横结肠以上消化道等。盆腔内副交感神经起始于骶2~4脊髓侧角,节前纤维构成骨盆神经丛,节后纤维支配膀胱、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和生殖器等。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均在所支配的脏器旁或脏器内换神经元,因此节前纤维特别长。
自主神经除有运动和分泌功能外,亦含有传导血管及内脏感觉的传入纤维,感觉冲动亦由不同水平的后根传入丘脑,后达中央后回,其传导径路除周围部分外均与躯体感觉神经的传导通路相同。副交感神经最主要的传入途径是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其神经节细胞位于该神经的结状神经节内。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是通过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来完成的,根据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可区分为胆碱能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包括:①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③支配血管扩张、汗腺和子宫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胆碱能神经兴奋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通过兴奋相应的胆碱能受体而出现心跳减慢、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增加,肝糖原贮存增加等。肾上腺素能神经系支配心脏、血管、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神经末梢释放肾上腺素,引起心跳加快、小动脉收缩、血压上升、冠状动脉血管扩张、支气管扩张、瞳孔扩大、眼球突出,消化道功能抑制和肝糖原释放、血糖升高。然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支配一器官,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制约,任何一方的亢进和不足均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自主神经与全身各器官、血管、腺体功能密切相关,与糖、水、盐、脂肪代谢及体温、睡眠、血压、呼吸调节等也密切相关。因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为独立的疾病,也可为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间脑病变、红斑性肢痛、雷诺病、体位性低血压等均是独立疾病;而脊髓损伤后的出汗、排尿、性功能异常、Horner征等均为伴发自主神经症状。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十分复杂,但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将减弱或消失。反射弧必须完整,缺一不可。脊髓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四、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因聚集部位和排列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术语:
(一)灰质(gray matter)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分别称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灰质是神经中枢,起支配作用。
(二)白质(white matter)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部位,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白质,又称髓质。大脑及小脑灰质在外、白质在深部,而脊髓正好相反。白质主要起传导作用。
(三)神经核(nucleus)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包埋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称神经核。
(四)神经节(ganglion)
是神经元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中而成,外面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并与一定的神经相联系。根据节内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为感觉性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为感觉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地,例如脊神经后根节、三叉神经半月节等。自主神经节由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胞体集中所形成。
(五)神经(nerve)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条神经。在每条纤维,每个集束及整条神经的周围,都包有结缔组织被膜,分别称神经内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
(六)纤维束(fiber tract)
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