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诊所概述
一、什么是诊所
诊所是一种规模较小,只为患者提供较简单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将诊所、卫生所、医务室、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卫生站作为同一类医疗机构进行规定,其中还将诊所分为一般的诊所以及中医诊所、中西医结合诊所、民族医诊所、口腔诊所、美容整形外科诊所、医疗美容诊所、精神卫生诊所等几种。从该《标准》对此类医疗机构的具体规定以及同其他类型医疗机构比较来看,诊所的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小,一般只要建筑面积达到40平米,至少有1名医生,具备一些简单的设施条件就可以开办。
从机构的经济性质上看,诊所既可以是营利性组织,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组织。本书所说的诊所主要指营利性组织。
二、诊所的特点
除规模小这个最主要的特点外,诊所通常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服务内容简单
诊所一般不设急诊、病房、手术室,也即是说不开展相应的医疗服务。诊所仅提供常见病的门诊诊断和治疗,有的甚至仅仅提供某一类疾病(如妇科病、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或者仅仅提供某一种手段的治疗(如中医诊所、针灸推拿诊所)。
(二)数量众多
从全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般情况来看,各种医疗机构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诊所。诊所遍布大街小巷和各个社区、农村。当然,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医疗卫生体制等原因,目前诊所的数量还比较少,但可以预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未来我国的诊所也必将蓬勃发展、遍地开花。
(三)开办门槛低
因为诊所规模小、服务内容简单,有关机构对开办诊所的场地、人员、设备、技术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开办成本较低。在很多发达国家,医学生在完成学业获得资格后,或者综合医院里的医生因为各种原因有独立职业愿望时,开办一间属于自己的诊所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
三、诊所的作用和优势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医疗服务最主要的机构是医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诊所则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是对诊所的误解和偏见。其实,诊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诊所的作用是医院无法替代的,而且,诊所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是医院无法相比的。
(一)接近群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快捷的医疗服务
诊所开设一般都采取就近原则,即开设在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如城市的住宅小区里)。因为近,老百姓就能很方便、及时地去看病。不像去大医院,住得远的患者还得走很远的路,搭几趟车才能到达。而且由于诊所业务简单,没有大医院那样繁杂的程序,就诊过程也就非常简单。很多诊所还提供上门服务,患者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医生就来了,而这种服务是大医院没法提供的(120急诊除外)。
(二)医患关系亲密,可以极大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诊所的医疗人员少,容易被患者认识。诊所的服务对象又大多是在附近居住或工作的患者,比较固定,也就容易被诊所医生熟悉。一来二去,医患之间很容易熟识,建立起比较持久的亲密关系,人文关怀容易到位,甚至结下了比较深厚的情义。这一点,也是患者像走马灯一样流动的大医院所没法比的。
(三)收费较低,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诊所地方小、人员少,运营成本较低。而大医院地方大、人员多、设备多,运营成本很高。因此,同等情况下,诊所向患者收取的服务费用一般都比医院低。另外,即使患者病情复杂需要去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由于诊所的转介功能,会为患者寻找合适的医院提供很专业的建议,也会使患者减少“病急乱求医”的盲目就医行为,省去很多冤枉钱。在当前我国“看病贵”的大背景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当然,也有少部分诊所走高端路线,收费可能并不低,则另当别论。
(四)合理分流,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和解决“就医难”问题
当前,我国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普遍存在就诊人数太多的情况,有的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医院里的医生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诊所数量少,而且没有建立起转诊制,使得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而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效实施了转诊制。医院不设门诊,患者的初次就诊一般都必须在社区诊所进行。大部分的常见病、小病也都在诊所进行治疗,大病、疑难病才转介到医院进行诊治。这样,就使得医疗机构合理分工,患者合理分流。可以想见,如果我国实施医疗服务机构转诊制度(这是大势所趋),诊所必定会为缓解大医院工作压力和解决老百姓“就医难”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四、部分国家和地区诊所情况
(一)美国的诊所
在美国,私人诊所是社区医疗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大部分医疗活动发生的地方。美国约60%的医疗服务可以通过私人诊所完成。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是,美国的医疗服务多数是商业保险付费(穷人和老年人等除外)。民众也养成了看家庭医生和随诊的习惯,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需要病假条等,都会去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也对一些患者(如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肥胖、戒烟等)进行常规随访。
美国专科诊所具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以心内科诊所为例,他们通常有运动平板仪、心脏彩超等。每个心内科医生都可以做彩超,大部分心内科医生都经过介入专科训练,如果需要做导管造影,和挂钩医院的导管室预约时间即可。
美国的社区医疗网络非常发达。社区里有独立于医院的检验公司和影像中心,这样诊所的大部分检查就都不需要到医院进行;有的社区还有专门的手术中心,配备麻醉师和护士。很多手术,如腹腔镜胆囊切除、乳腺癌保乳手术等,都是门诊手术,病人当天就回家了,然后到外科诊所门诊随诊即可。
就大部分常见疾病而言,由私人诊所主导的社区医疗就可以提供有效服务。一般来讲,只有病情严重或者紧急时,病人才需到医院治疗。当然,大医院的各专科一般来讲技术更全面,是疑难杂症的转诊中心。但这些大医院主要进行科研、教学、疑难病例的解决,不接受普通的病人。病人进这些医院就诊,一定要有社区医生推荐,而且是只有社区医生认为在自己的诊所不能医治的病人,才能推荐。即使是推荐来的病人,大医院的医生也仍有权力决定自己接不接受。
(二)英国的诊所
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制度(NationalHealthService,简称NHS)为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医制度,自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实施,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该制度包括两个层级的医疗体系:第一个层级是以社区为主的第一线医疗网(community-basedprimaryhealthcare),通常为在社区诊所驻诊的一般家庭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GP)及护士;第二个层级则为医院服务(hospital-basedspecialistservices),由各科的专科医师负责并接手由GP所转介的病人,或处理一些重大的意外事故及急诊者。
在NHS体系内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均由NHS负担。由于英国的看病方式通常以预约为主(急诊除外),很多患者可能被排在NHS医院的冗长的等待就诊名单内,有的甚至要等待超过一年。因此,为获得较快、较佳的医疗服务,有人会考虑自费接受私人提供的医疗,有些民众也以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来负担此部分的开支。
目前(2015年),英国的国民保健系统内共有2700所公立医院,雇佣了约42000名住院专科医生,但其中60%的医生还另外开设有私人诊所。全科医疗的门诊服务则全部由医生自主开业的独立GP诊所提供,目前有近29000名医生从业。他们与政府卫生管理当局订有合同,定期按照合同考核,由国民保健系统买单。
(三)加拿大的诊所
加拿大是世界上健康保险制度最好的国家之一。大多数社区都有医院、诊所或者医生办公室。加拿大的居民在注册了加拿大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后,都可以得到基本免费的医疗服务。
加拿大的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公立、非营利性的。目前加拿大共有1227所医院,其中1121所是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只能接收加入私立保险的病人和自费病人。
加拿大医生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两种。全科医生负责初级医疗服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目前,平均每个全科医生要为500~600个居民服务。全科医生对自己服务的居民个人和家庭都比较熟悉,了解他们的病史,这样使得病人和医生都很方便。全科医生可以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转给专科医生。专科医生不能直接接收普通病人。
无论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除了公立医院,基本是以医生办公室或诊所的形式开展诊疗活动。只是加拿大的大部分医生都是政府医疗保险资金支付报酬。这也许是加拿大医生的积极性不高,医疗服务排期很长的原因吧。
加拿大所有的省都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要开展卫生和社会方面的综合服务,重点是预防工作。对于许多简单的健康问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通常可以代替急诊服务,而且比较及时,费用也比较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生的收入形式也是国家支付的工资。
(四)德国的诊所
私立医院在德国占到所有医院的七成。无论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所有医院的经济来源,并非来自患者,而主要是州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资金投入。与公立医院相比,德国私立医院每年获政府资金很少,但私立医院不需要缴税,而公立医院必须依法纳税。另外,私立医院盈利用途不受限制,而公立医院盈利的用途被严格限制。
德国的社区医院基本上是私人诊所,每个城市,每个社区,每个地方按区域面积大小、人口密度等来计算,应该有几家医院,应该有什么样的诊所,都是经过非常科学的规划和严格审批的,绝对不会多批。而且开私人诊所的医生,都可以说是名医,要在大医院里有一定的资历,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级别和年限,在大医院工作多年,或有了口碑才可以出来自己开诊所。德国的医学生实行6年教育,通过4次重要考试合格后授予硕士学位证书。但毕业后要想当上全科医生,还必须经历5年的学习过程,以保证全科医生的质量。在掌握包括基本疾病诊疗、社区定向服务、能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等多种技能,获得资格认证后,才可以在社区开业。
(五)澳大利亚的诊所
澳大利亚的医疗体制呈现出混合、多元化的特点。在提供者方面,既有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也有营利的和非营利的私人诊所、医院、老年/伤残照顾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
全科诊所和社区卫生机构起到“守门人”的作用。全科医生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要包括普通疾病的问诊、体检、咨询、处方、治疗、小手术、避孕、转诊、计划免疫等。全科医生如按照Medicare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则患者无须自付费用,高出Medicare规定标准的费用由患者自付。全科医生基本上都以个体方式执业,并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与牙科医生、药师等一起建立服务联盟。根据澳大利亚改进卫生服务评估组随机调查结果,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全科医生中,由2~4名全科医生建立服务联盟的占43%,5~9名的占29%。
澳大利亚建立了分工明确的转诊体系。一般情况下,居民要到专科医生或者综合医院看病,必须经全科医生转诊,否则将无法享受Medicare的补贴,仅有11.5%的患者会被转诊。澳大利亚有各类社区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机构大多数由政府主办,此外,政府也会购买私人部门的社区卫生服务。
专科医疗服务是指由私人专科医生或者医院提供的专科服务。高年资的专科医生通常开设私人诊所,同时又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工作,有些还担任医学院校的教学职位。看专科医生通常需要预约,患者有时需要等候很长时间。私人专科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也由Medicare支付,但仅支付规定费用的75%~85%(诊所为85%,私立医院为75%),差额部分由个人自付。
联邦政府在1997年开始实施“商业医疗保险激励计划”:政府通过减税(个人所得税)的方式,对所有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个人或家庭给予所交保费30%的补贴。1999年,联邦政府推出了“终身医疗保险计划”,旨在寻求公、私立卫生系统的协调发展,让人们拥有选择特需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机会。“商业医疗保险激励计划”和“终身医疗保险计划”推动了商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机构包括诊所的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参保者可选择医生、优先住院和Medicare服务范围外的服务,主要用于私立医院、牙科服务等支出。
(六)日本的诊所
日本大多数医院是私立医院,一共有9000多家,公立医院只有1800多家。而诊所更多,一般诊所超过9.8万家,牙科诊所近6.8万家,几乎都是私人开办。在日本住宅区的街道,开有各种专科的私人诊所,如眼科、骨科、皮肤科、肠胃科,它们通常规模很小,有的小到只由三人组成,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医生负责看病,护士负责挂号、发药、打针、打扫卫生。能够自己开诊所的医生起码要拥有医学博士的学位,所以那些医生除了在诊所看病外,一周还会有1到2天去大医院上班,或去医学院上课,而这时诊所就关门休息。小诊所一般工作日为一周4到5天。在日本大的公、私立医院是没有药房的,所以病人只能拿着医生的方子去医院旁边的药房买。但小诊所,因为是专科,反倒配有小药房,当然那都是专科的一些日常用药。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日本也曾出现过患者全部集中到大型公立医院的“看病难”现象。1994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医疗法》,推出一项旨在将患者从大型医院向小型诊所分流的制度,规定原则上如果患者没有诊所医生出具的介绍信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甚至被院方拒绝。这项制度推出后,彻底改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到现在,“有病先去诊所”已经成了大多数日本人的常识。
(七)香港和澳门的诊所
香港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由公立和私立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公立医疗机构方面,目前医院管理局辖下有41间公立医院/医疗机构、47间专科门诊诊疗所及74间普通科门诊诊疗所,他们负责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私立医疗机构包括私人诊所和医院,采取市场化运作,依据医疗服务成本自主确定价格。香港的普通科门诊主要由私人诊所和医院提供。主要原因,一是病人向私营的诊所看病,可以自主选择医生,诊疗时间也更有弹性(公立诊所等待期长);二是私营的普通科医生收费并不特别贵,大部分市民都能负担得起。
由于香港公立医院提供的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质量高、收费低,目前,全港94%的医院服务是由公立医院提供的,另外6%由私人医院提供。
澳门的医疗体系也由公营及私营两部分组成,双方均承担相当重要的角色。公营方面,建立了仁伯爵医院为中心,配合各区的卫生中心的医疗网络。私营方面,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包括:①镜湖医院;②同善堂、工人医疗所等医疗中心;③私家诊所。在2002年,私营的医院、医疗中心及中西医私家诊所共551间。
(八)台湾省的诊所
台湾的最高级医院为教学医院,相当于大陆各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同时接诊各种重症患者和疑难疾病。其次是市、区级医院。到教学医院和市、区级医院看病,必须要有下级医院的转诊单。台湾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医院、行政卫生署和私人诊所。
台湾没有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的责任由市、区级医院承担,而这些医院大多数由私人财团兴建。社区医院设在社区,但不是由社区医生在那里坐诊,而是由区、市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社区诊治。他们会开着车带着便携式诊断仪到社区免费为社区居民检查、治疗。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与大陆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公立医疗机构占了80%以上。后来,随着全民健保等医改措施的推出,私立医疗机构从数量到服务量都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基层医疗更是以私人诊所为主。而且,在大多数诊所看病都可以由健保支付(自费项目除外)。所以,现在台湾的私人诊所非常多。台湾的老百姓看病,首先会到离家最近的卫生署或私人诊所。一般的疾病就在这里解决,当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而卫生署和私人诊所的条件又有限时,他们会得到一张转诊单,到上级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