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精神康复的内容

精神疾病的核心是社会功能的缺陷,精神康复的目标就是提高或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地完成社会角色。因此,社会功能的训练、再训练或重建成为精神康复的主要内容。常用的精神康复治疗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始动性功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住院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临床阳性症状已基本消失,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可出现行为退缩、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生活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等一系列始动性功能缺乏的表现。始动性缺乏是指患者缺乏始动性,表现为患者缺乏主动性,对周围不关心,失去兴趣,如少动、退缩、逃避,生活中能够完成的行为却从不主动去做,要经护理人反复督促、命令才去做出行为。有组织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始动性功能训练,以住院患者的最大愿望为刺激手段,通过强化方法,能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恢复和重建正确的反应程度,进行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克服患者的惰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始动性功能训练是以讲解典型、观摩、督促、培养和强化手段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并采取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给予鼓励,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训练。始动性包括①自我服务性行为的始动性:即个人生活行为方面的始动性,包括起床、洗漱、穿衣、整理床铺、进餐的行为、外出购物、与他人接触时的技巧;②社会活动的始动性:即求职活动、书信往来、运用社会各种设施等。开展始动性功能训练,是希望患者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患关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始动性功能训练,使患者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自理能力明显改善,提升自身存在价值,使患者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始动性功能训练的内容及干预措施包括:
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每日进行日常生活功能的自理训练,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起床、洗漱、穿衣、整理床铺、进餐、购物、服药、睡眠、管理个人物品等)。
2.社会功能的训练 组织患者定时看报、读书、唱歌、朗诵、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种花、种菜等,增进患者之间的交谈,带领患者外出买东西,领取物品,进行社会角色的适应。
3.社会技能和角色的模拟训练 根据患者的能力进行社会技能和角色的模拟实习(能否遵守纪律、工休时间利用、对批评或表扬的态度、能否听从指挥、忠于职守、帮助他人、与别人交谈、主动提出要求)。
4.安排娱乐和体育活动 包括体操、太极拳、散步、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外游、打扑克、舞蹈等,目的是帮助患者激发体力活动,锻炼体育能力,活泼情绪,适应外界环境,改善或防止退缩、孤独和衰退。
5.健康教育、求职技巧、理财技巧等的训练。
6.其他相关强化措施,如:训练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动积极性,交流训练体会,解决问题;对于不良行为及时矫正,强化指导,改善患者的懒散行为;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其正性的情绪反应,形成条件反射,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习惯等。
二、日常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方法:对慢性衰退患者,着重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行为,必须要坚持督促教育;对于社会功能损害不严重的患者,由于急性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表现为被动、对事物不关注等,对日常生活技能要全面训练,多加督促与引导,可采取奖惩等强化手段,增强和巩固疗效。总而言之,日常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就是训练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生活能力。
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包括个人卫生(例如刷牙、洗脸、洗澡、理发、洗衣服、刮胡子及更换衣服等)、住处卫生情况、进餐及二便的日常料理情况以及梳妆打扮、衣着整洁及作息是否有规律等一系列情况。
2.家庭生活能力
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技能和对家人的关爱与责任心两个方面。
(1)家庭生活技能:
指患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做到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分担部分家务劳动,参与家庭卫生打扫,与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等,参与家务事情的讨论,给家庭必要的经济支持等。
(2)对家人的关爱与责任心:
指患者对自己的子女、配偶、父母有无亲密的情感活动,对他们的健康、生活、事业和工作是否关心,是否能与他们相互交往、交流意见等给予情感上或生活的关心与支持。如患者为父母者,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学习或工作、前途等是否关心,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否尽职尽责,能否关心家庭成员的进步与前途,是否关心家庭生活今后的发展与安排等。未婚病人还应了解他们对择偶的态度和具体打算,恋爱中的病人还应了解与恋爱对象相处情况。
三、社会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别是有大量阴性症状的患者,还常常存在社会功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障碍,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慢性患者可严重削弱甚至丧失。社会交往技能缺乏是妨碍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障碍,也是实施康复计划的障碍之一。因此,在住院期间,应用行为矫正治疗或艺术治疗对社会交往技能缺损进行治疗。
社会技能一般指称社交能力,可最基本地分为各种语言性、非语言性及社交性感受等方面的能力。社交技能主要表现为与人们交往及社会活动的情况,包括对同事、亲友、同学、邻居以及与生活工作需要接触但不一定熟悉的人们的接触交往情况等,走访亲友的情况,是否主动逛商店、购物及主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其他集体活动情况等。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应用社会学习的理论,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娱乐、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或重获他们的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训练是为了帮助患者明确与其他人接触的目的,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式及评估其后果,学会解决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不同问题并增强患者的各种技能水平,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参加工作、全面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接受技能:在人际交流过程中要接受信息,并在众多的信息中决定取舍,决定与谁接触、决定达到目的的技能;②处理技能:指将上述信息加以分析,决定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技能;③交际技巧:指在社交场合中如何选择词句、仪表及表情等,并根据他人的反应来确定自己的社交技巧。社会技能训练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1.建立良好的治疗和训练关系,在充分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由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讨论,根据患者的技能水平,评估患者目前某些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项目。
2.由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讨论,探讨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由患者和家庭成员共同讨论,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回顾患者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书面列出。
4.选定训练内容,制定训练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家庭成员合作,制定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程序等。
5.家庭成员示范。每次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程序先由家庭成员进行讲解和示范。
6.患者根据家庭成员的讲解和示范实施。
7.每次实施后,家庭成员对患者的表现进行指导和点评,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反复训练,反复强化。点评时强调正面鼓励,反对批评和训斥。
在社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方法有行为矫正治疗和角色扮演技术。
(1)行为矫正治疗:
对于孤独、冷漠、寡言、生活懒散、甚至异常行为、冲动等意志行为,可进行行为治疗。慢性精神病的康复医疗中也适用。行为治疗是采取各种条件化的方法,使患者学习或者适应新的反应方式以消除或克服病态的反应方式,也就是纠正、消除病态的症状如刻板动作、重复动作、异常行为、退缩等,作为训练和矫正患者自己的行为。例如,组织并指导病人在住院时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如与其他病人进行交往,利用医院设施进行活动,如到小卖部购物、到图书馆借还书籍、去医院理发室理发并可指定发型等,并根据病人完成情况予以奖惩,完成好者可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或用代币法)或准许病人出游等。
(2)角色扮演技术:
每个人在社会上均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精神残疾者从某种角度看,就是由于存在社会功能缺陷,而难以充当其原来的社会角色,因此对他们应进行角色技能训练。此训练时阐明一个情景、设置一些在社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接受训练的病人安排一个角色,由治疗师来指导病人进行角色表演。这些场景的设计要尽可能与现实生活接近,而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施。这种训练应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而且要经过较长的系列的训练方可收效。
四、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
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需要在始动性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和心理康复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在恢复患者病前的工作和能力。它是检验康复效果最重要的指标,同样也是职业康复的重要环节。
从康复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工作”视为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的活动,其活动具有社会含义。有时“工作”并不一定按市场价值规律予以回报,也可以无酬金,甚至在某种环境下还得自己付费给“工作治疗”的服务,这些活动的确对患者某些社会功能的恢复有益。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可以在住院期间展开,研究显示可以取得一定疗效。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要求康复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行为训练内容,如简单的作业训练、工艺制作活动及职业性劳动训练。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可分为基本就业行为技能和专业就业行为技能两类。
(1)基本就业行为技能的训练是指所有工作岗位都需具有的技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按时上下班;②个人的仪表及卫生状况整洁,并与身份、环境相协调;③能正确利用工作休息时间;④能够接受与工作有关的表扬或批评;⑤能听从具体的指令;⑥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感;⑦具有帮助同事及求助于同事的能力;⑧能遵守工作中的规则、纪律;⑨对交谈有正常的反应,并有主动与同事交谈的能力。这些技能可以在基本就业行为技能训练中由康复医师或作业康复师进行指导、帮助、训练及逐项评定,评定的方法可采用优、良、中、差等级评分。
(2)专业就业行为技能的训练是指为适应某一职业、工种所必须具备的特殊技能。在选择此项技能训练之前,要了解病人就业情况或过去工作的性质、工种及具体需要的技能是什么,应与家属、工作单位领导取得联系,在决定学习何种专业就业行为技能时,应与病人单位的领导及家属取得共识,并帮助康复者制定可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或学习计划。
部分病人病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工作能力,有的病人较之过去,只能进行简单的或机械的工作。如原来做技术性工作的,由于自身的原因对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在意同事的看法,单位可能对其工作的能力也持不放心态度,故只能从事如清洁、传达室等部门的简单劳动。这些情况只能标志着部分病人的职业能力有所下降,不可一概而论地认为病人劳动能力丧失或降低。还有的病人一直未从事工作,而只是从事家务劳动,或有工作的病后已退休,则要评估其家务劳动能力水平有无下降,这也应包括在职业技能的康复评定范围之内。训练中,医护人员及其他专职人员要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患者从中能体验到责任感及价值感。
(2)争取患者主动参与各种训练项目,尽量扩大和挖掘其潜在的功能。
(3)鼓励和帮助患者在训练活动中加强与他人的良好合作关系。
(4)技能训练的进度要根据患者的自控能力而定,不宜过快或过慢,切不可使患者过度紧张。
(5)根据训练活动的进展,努力促使向有益的角色转移,并尽早争取家属干预及社会力量的支持。
五、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目的是训练患者处理和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学习内容宜使用趣味性强、易于接受与应用性结合的题材,可采取类似于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可采用对话、宣传册或表演心理剧、情景剧等形式,主要包含3个方面。
1.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技能训练
使患者了解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恶化的重要性,自觉接受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的训练;学习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并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所了解;学习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方式,如通过安全用药的技巧,每次用药要查对标签,治疗中如发生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家人或医生,并服从医生的处理意见等。
2.症状自我监控程式化训练
旨在帮助慢性精神疾病康复者,比如促使精神分裂症康复者能更加独立地控制自己的精神症状。用这个程式可以监控曾患精神分裂症的康复者的症状;也可以对此程式进行修改,用来处理其他原因不明、易于复发的精神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和复发性抑郁障碍等。
表1-4 症状自我监控程式4个技能领域的目标
续表
如表1-4所示,参加症状监控技能训练者为症状基本缓解的出院患者,经过训练以后,患者能够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在需要时能及时寻求帮助,能有效地描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症状,及时向家庭成员、专业者和社会求助,争取扩大支持系统,及早采取措施,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促使问题能有效解决。
3.学习认识新事物
包括学习文化知识和一般技能,并改变对精神疾病的不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对患者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卫生常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等,是为了促进其脑力活动、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方法有听广播、看电视或电影、小说、读书报、下棋、画报和音乐欣赏等,也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时事形势、卫生常识和智力竞赛等形式施行教育和训练,注意按不同的文化对象进行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患者在回归社会之前,还可以学习与生活有关的一般技能,如清洗衣服、家庭布置、物品采购、烹饪技术、社会礼节、园艺操作及交通工具使用等,对改善其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起重要作用。对患者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帮助其认识疾病、重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积极改善人际关系;指导患者以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社会偏见、采取行动证明自己与常人无异(如讨论家常话题、热点话题、参加集体活动、参加劳动);带领患者参加团体支持小组、学习成功榜样个案;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歧视感和病耻感。
六、出院前训练
精神病患者在医院经过短期治疗或者长期住院准备出院时,康复人员需向患者提供疾病的知识,包括继续用药、预防复发的知识和出院后求医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做好出院前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准备,这对维持其日后的病情稳定,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给患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患者对精神疾病有一定的概念,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2.使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3.鼓励患者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4.指导患者打消对预后的顾虑心理,使患者对出院后可能遇到的一些有害心理有一定的预防,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5.做好服药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不脱离社会,要适当调节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注意休息,杜绝饮酒,控制吸烟,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平衡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