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微生物组”最近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热词,这不但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微生物组研究可以在很多领域,如大气、土壤、水体以及生命世界等自然领域和工业、农业、畜牧水产的社会领域,推进人类进步,更重要的体现在“这是继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次颠覆性的重大进展”,特别是体现在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上,以前我们将微生物作为体外有机体看待,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微生物组是我们机体的一部分;以前我们只知道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损害我们的机体,现在我们还认识到微生物群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以前大家认为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现在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微生物是原住民,而人是外来“移民”。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与国际同步开始微生物组相关研究,主要以人体微生态学为学科支撑,代表学者主要有魏曦、余㵑、谢少文等,他们于60年代呼吁开展相关研究。但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主要领军人物有康白、李兰娟、熊德鑫、杨景云等,他们以及他们领导的微生态学团队经过几十年努力,已研发了22种微生态制剂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近10年来,一大批青年学者加盟这个领域,使得我国在国际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微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微生物组技术是目前研究微生物群的主要手段,而我国微生态学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医学领域,这些因素构成了书名确定为《人体微生物组》的主要原因。本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微生物群或微生物组与人体的关系、微生物群与人体健康及疾病,以及对微生物群干预促进人体健康。

近两年,我国围绕这一主题先后召开了“双清论坛(2015)”“香山会议(2016)”和“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2017)”。我国科技部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基础前沿研究根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发展重大颠覆性技术,在微生物组、人工智能、深地等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部署若干重大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刚刚成立的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此书,希望对该领域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郭晓奎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