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
- 何庆勇
- 2627字
- 2020-08-29 01:40:46
栀子甘草豉汤治愈心悸伴胸中窒、气短2个月案
栀子豉汤方证;栀子甘草豉汤方证;“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千金》三物黄芩汤方证;真武汤方证
王某,女,31岁。初诊日期:2014年6月13日。
主诉:反复心悸伴胸中窒、气短2个月。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流产后并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后出现心悸,每日发作3~4次,每次持续4~5分钟,伴胸闷、气短。多处求诊而罔效,并出现情志抑郁,遂前往我处寻求诊治。
刻下症:心悸,每日发作3~4次,每次持续4~5分钟,胸中窒闷如心困笼中,气短,颈项部汗多,双手心热,时有前胸、后背烦热;情志抑郁,自述全身皆有不适,发作欲死,甚至有想自杀的想法,容易紧张、害怕,不欲与人交谈,纳可,眠差,夜眠5~6小时,容易醒,晨起大便2~3次,质稀,小便可。
查体:体形偏胖,舌淡黯,苔黄腻,舌两侧有液线,脉弦细。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笔者认为栀子甘草豉汤方证可以总结为:胸中痞塞不通(胸中窒闷)、气短、头汗多、烦躁不眠。本案患者自觉胸中窒闷如心困笼中、气短且颈项部汗多,符合栀子甘草豉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栀子甘草豉汤证。
《金匮要略》载《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千金》三物黄芩汤的方证为:四肢烦热。本案患者恰有手心发热之症,故用之清热除烦。
本案患者症见情志抑郁,自述全身皆有不适,发作欲死,甚至有时有想自杀的想法,容易紧张、害怕,不欲与人交谈。符合甘麦大枣汤的方证,故用之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诊断:胸痹,太阳病,栀子甘草豉汤证,《千金》三物黄芩汤证,甘麦大枣汤证,酸枣仁汤证,枳实薤白桂枝汤证。
治疗:方用栀子甘草豉汤合《千金》三物黄芩汤合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
水煎服,日1剂,分3次早、中、晚服用。
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诉心悸较前好转约50%,现心悸每日发作1~2次,气短亦减轻,夜眠较前改善,并增加约1小时的睡眠时间,口干,前胸,后背烦热减轻,全身仍怕冷,口腔有小溃疡,局部肿痛,仍大便次数多,日3~4行,不成形,小便黄数。舌淡黯苔腻略黄,脉弦细。
治疗:继以栀子甘草豉汤合百合地黄汤合潜阳丹合酸枣仁汤。
水煎服,日1剂,分3次早、中、晚服用。
三诊:服药7剂后患者自述心悸好转70%,胸中窒闷感明显减轻,颈部出汗明显减轻,晨起动则头晕,全身仍怕冷,眠可,但梦多,大便日1~2次,小便可,舌淡黯,苔黄腻,舌左侧有液线,脉细弦。
治疗:仍以栀子甘草豉汤合真武汤合半夏秫米汤。
水煎服,日1剂,分3次早、中、晚服用。
7剂后复诊,患者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就说:“我的病完全好了!”患者及其丈夫的喜悦满意溢于言表。患者精神好,情志佳,自述三诊服药2日后已无心悸,胸中窒闷感完全消失,颈项部出汗已愈,全身无不适症状,曾不欲言语,现与人交谈愉快。睡眠较好,大便日1~2次,成形。
按 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说:“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清代伤寒名家柯琴认为栀子剂诸症主要是热伤心气,心火使然。其《伤寒来苏集》论曰:“反复颠倒四字,切肖不得眠之状,为虚烦二字传神。此火性摇动,心无依着故也……烦必伤气,加甘草以益气。”又曰:“窒者,痞塞之谓……此热伤君主,心气不足而然。”“心中懊,是上焦之热不除……但头汗出而不发黄者,心火上炎,而皮肤无水气也”。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认为“虚烦不得眠者……余热闷乱胃中干而不和也。反复颠倒心中懊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也……少气者,气伤也,故加甘草以益之”。金·刘完素《伤寒直格》则说:“懊者,烦心热燥,闷乱不宁也,甚者,似中巴豆乌头之类毒药之状也。”又曰:“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也。”
太阳病表邪未解而邪热内陷,郁于胸膈,壅阻气机则胸中窒闷;郁热不除,动扰心神则心中懊不安;烦热伤气,则少气不足以息;热气上蒸头面,则头汗出。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心下,即胃脘。《神农本草经》载栀子“主胃中热气”,宋代医家许叔微亦云:“伤寒懊意忡忡,或实或虚病胃中。”可知虚烦者乃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眠。
综合上述观点,对于“心中懊”“虚烦不得眠”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有认为“懊”是胃中嘈杂,“虚烦”也是胃中不和,因《伤寒论》说“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宋代许叔微偏向于此观点。另一种观点则不提胃脘,单从热郁胸中,燥扰心神而言,清·柯琴即偏向于此观点。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即栀子剂当从热郁胸膈论。笔者认为栀子甘草豉汤方证可以总结为:胸中痞塞不通(胸中窒闷)、气短、头汗多、烦躁不眠。
辨此患者,自觉胸中窒闷如心困笼中、气短且颈项部汗多,正合栀子甘草豉汤方证,故用之以清热除烦益气。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僻)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的方证是:面色白,精神萎靡,目眩(动则头晕),心悸,身动,振振欲擗地,舌淡或舌淡胖,苔白。本案患者三诊时正有心悸,动则头晕,全身怕冷之症,故用之以温阳利水。
初诊时本案患者症见胸中窒闷,情志抑郁,舌两侧有液线,脉弦细。故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通阳理气散结。潜阳丹、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皆系治疗失眠之效方,合用以安神入睡。
栀子甘草豉汤方证可以总结为:胸中痞塞不通(胸中窒闷)、气短、头汗多、烦躁不眠。
笔者临床体会到《千金》三物黄芩汤的方证为:四肢烦热。
真武汤的方证是:面色白,精神萎靡,目眩(动则头晕),心悸,身动,振振欲擗地,舌淡或舌淡胖,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