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地铁思维:如何避免成为爱因斯坦的司机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场课,觉得学到了很多道理,很多事情豁然开朗,甚至可以写下漂亮的心得。但过了一阵,你似乎把你学到的内容全忘了。

高手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怎样的?来,先听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去美国的很多地方做关于相对论的演讲,他乘车旅行,于是很快和司机成为朋友。爱因斯坦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演讲,每次司机就坐在大厅的前排,仔细聆听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讲演。一天,他们到了一个小镇,司机告诉爱因斯坦,他已经对于演讲内容了如指掌,并且他自己也可独立演讲了。于是爱因斯坦就笑着说:“今晚你来吧。”司机说:“好的。”

那天晚上,这两个人去了大厅。那里的人都没见过爱因斯坦,司机有点紧张。爱因斯坦笑着说:“继续你的演讲,别紧张。”他的话让司机感觉好多了,也没那么紧张了。

当司机站在台上,观众掌声雷动。司机开始了他的讲演,他专心致志,完成得非常好。当演讲结束,人们又一次热烈鼓掌。司机转过头看着爱因斯坦,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而这位科学家也非常高兴。

演讲结束,司机离开大厅,爱因斯坦也安静地跟在他后面。当他们到了门口时,一个人拦住了他们,并向司机问了一个对他来说很难的问题。司机很认真地听,但他完全不明白这个人问的是什么,然后他笑着说:“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简单,让我的司机来回答你这个简单的问题吧。”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笑话,但这个笑话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尽管爱因斯坦的司机可以完整地复制他演讲的内容,但他依然没有理解相对论。不客气地说这位司机不过是爱因斯坦演讲内容的活人复读机,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

说起来我们这辈子大部分的学习似乎也很像爱因斯坦的司机学习相对论,我们学过小学的古文、初中的三角函数、高中的数列、大学的英文,很多人尽管当时也考了很高的分数,现在似乎都忘得差不多了,似乎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这种“学习-遗忘”的死循环。

特别是进入职场后,很多人的时间开始变得支零破碎,很难挤出大块时间去看书,于是便偏好通过碎片时间去学习;而且在听别人讲书,看别人提炼过的精读文章之后,也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记住很多别人的观点、看法、案例,甚至能复述得头头是道。

但是,如果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去解决任何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他们就变成了“爱因斯坦的司机”。

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在重复小学时代记忆式学习模式,陷入“背诵-遗忘”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面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而是一直习惯于采用面向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系统化学习不是说什么细节都要关注,关键是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脉络。

我们不妨用地图打个比方,假如你在上海遇到一位游客向你咨询:“请问到中山公园怎么走?”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地图,要指出一条路,是不是感觉非常困难?

不少人一看到地图就发蒙。地图就像一些人的大脑,里面存储了庞杂的信息,看起来非常全面、非常完整,但它缺乏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结构,内容丰富但是松散,所以我们无法很快找到一条路,告诉人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我们很多人的学习过程,就像为大脑这个地图不断增加各种地标信息的过程,结果信息越多,大脑读取地图信息的负担越重,最终放弃治疗。

让我们看下面这张地图。

这张是上海地铁线路图,普通人只要有乘坐地铁的经历,哪怕从来没去过上海,都可以知道从自己现在位置到中山公园可以怎么走。而且他们甚至还知道可以有哪几种选择,哪一条路线更快。

如果一个城市的地铁线非常多的话,基本上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我们都可以通过地铁线到达。如果我们把一门知识或一种技能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路径,建立这门知识或技能的知识树框架就等于在自己的大脑里面修了一条地铁线,熟悉了这个地铁线上某一站,你可以轻易到这条线上的指定位置,就好比你能拥有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数学,不是要单纯记住公式定理,也不是单纯掌握求解某一具体问题的工具,而是要掌握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推理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能忘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数学这门学科教给我们的归纳、演绎和反证等思维能力,并能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就相当于在大脑里不断构建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就好像在城市里不断修建新的地铁线,慢慢就构成了一个地铁网,有了地铁网我们就可以去城市的绝大部分地方。如果我们把知识都变成这样的“技能地图”,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具备了在一定领域内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司机之所以没有办法回答别人的问题,是因为他只牢牢记住了一场演讲里面的信息量,而缺乏串联整体信息的能力,这样他顶多只能成为一个信息的活人复读机,却无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