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莫须有

“莫须有”是常常被人误解的一句话。《宋史·岳飞传》云: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就是有名的“三字狱”。望文生训的人往往以为这句话等于说“不须有”,和“子虚”、“乌有”差不多,而且就照这个意思来应用,如4月24日(1944年)成都《新新新闻》云:“市面讹传二十元、五十元的关金券已开始流通了,其实仍然是莫须有的事情。”

但是这明明和《宋史》原文的语气不合,于是有别种解说。如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卷124考异即引《中兴纪事本末》作“必须有”,这是一说。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3“莫”字条又提出“莫”字断句说,略云:“其事体莫”为一句,“须有”为一句。盖桧骄蹇,反诘世忠,谓“其事体莫”,示若迟怀审度之,而复自决言“须有”。故世忠不服,横截其语,牵连为一句,言“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此记言之最工者也。并引《论语》“文莫,吾犹人也”,东坡与辨长老书“钟铭,子由莫,终当作,待更以书问之”,王巩《随手杂录》“既误莫,须放回”,范公偁《过庭录》“其人莫,未应至是否?”诸例为证。(以上皆依俞说断句)这又是一说。

俞理初解书,往往很精辟,能发前人所未发,惟独这个莫字断句说,和必须有说竟是半斤八两,同样的可笑,还要恭维韩世忠会做截搭题,真是冤哉枉也。推原其故,大概是把“莫”字当作和表语气停顿的“么”是一个字了。这实在是一种误会。“莫须”是宋人常语,如:

只朝廷推一宽大天地之量,许之自新,莫须相从?(《河南程氏遗书》52)

问:五峰所谓“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莫须这里要分别否?(《朱子语类》117)

韩魏公有文字到朝廷,裕陵意稍疑。介甫在告,曾鲁公以魏公文字问执政诸公曰:“此事如何?”清献赵公曰:“莫须待介甫参告否?”(《曲洧旧闻》8.9)

不知如今本朝所须底事莫须应副得么?(《绍兴甲寅通和录》,《三朝北盟会编》162.7)

“莫须”就是现在的“恐怕”或“别是”之意。

用“莫”字作测度疑问之词,从南北朝直到现代。最早只用一个“莫”字,如:

莫要太子生否?(《稗海》本《搜神记》,中华书局印《搜神后记》76)

莫是在政别有异能?(同上93)

此鸟莫是妖魅?(同上108)

唐人仍以单用为常,如:

莫惊圣人否?莫损圣人否?(《唐书》200《史思明传》)

有一“莫须”例:

上谓宰臣曰:“有谏官疏来年御含元殿事,如何?莫须罢否?”(《因话录》1.8)

但似应把“莫”和“须”分开来讲,尚未融为一体。宋人也还有单用“莫”字的:

后莫有难否?(《景德传灯录》5.4)

某尚未行,监司莫可先归?(丁传靖编《宋人轶事汇编》571引《随手杂录》)

莫定要剥了绿衫?(《宋人轶事汇编》引《孙公谈圃》)

在“莫”后加否定词,似乎始于唐代,如:

公曰:“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何?”绚曰:“莫不是取其才出田者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刘宾客嘉话录》8)

元、明以后就不单用“莫”,也不说“莫是”和“莫须”,只说“莫不是”和“莫非”,甚至“莫非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