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
- (日)与谢野晶子
- 11460字
- 2021-04-04 17:03:09
前言 乱发垂千年,情热恋短歌流香
“短歌”(tanka)是近一千两百年来日本最盛行的诗歌形式,由5-7-5-7-7,三十一音节构成,亦称和歌(waka)。传统上用以表达温柔、渴望、忧郁等题材,每每是男女恋爱传达情意之媒介。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选集《万叶集》(约759年)收录了四千五百首诗,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采用短歌的形式;第二古老的诗选《古今和歌集》里的一千一百首诗作中,只有九首不是短歌。自醍醐天皇下令编纂《古今和歌集》(完成于905年),至1439年后花园天皇下令编辑的《新续古今和歌集》,共编成二十一本敕撰短歌集,短歌因此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在王室的金援之下,代代都不乏短歌宫廷诗人。
对这些宫廷诗人而言,《古今和歌集》的诗作代表了精湛诗艺的巅峰,他们奉之为足堪永久仿效的圣典。然而渐渐地,多半读者已完全无法理解其中许多用字和用语。精通短歌诗艺的诗歌家族们运用高深莫测的词汇,垄断此一领域,他们的声望高涨,酬劳丰厚。数百年间,这些家族的子嗣承续此一封闭技艺,其诗风自然极为保守。
1871年成立了后来称为“御歌所”的机构,隶属于宫内省,主管官员为这些宫廷诗人及其弟子的后代,他们一心只求保存僵化的传统形式,毫无创新的活力可言。在明治时代(1868—1912年)开始的二十年,诗坛完全是“御歌所”诗派(后来称之为“旧派”)的天下。“旧派”诗人的诗作只着眼于自然之美,缺乏真正的情感,与当时处于西化冲击下的明治维新所展现的生命力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他们开始试图改变诗风,顺应时代。虽然他们在短歌中加入了电报和火车这类现代的生活素材,但是由于才情与敏感度不足,他们仍无法跟上时代,他们的创新仅止于题材方面。
诗人开始觅寻传统三十一音诗型之外的诗歌形式,于1882年建立“新体诗”,可惜艺术感不足,反而留给读者“短歌已死”的印象,引发不少抨击。有趣的是,这些抨击往往出自非诗人之手,激发了日本新一代诗人和研习日本文学的学子创新短歌、拯救短歌的企图心。
萩野由之(1860—1924年)于1887年发表《和歌改良论》,提倡短歌用语应现代化,应赋予诗歌形式更大的自由,而题材应更为阳刚。许多诗人试图实践此一建言,但鲜有让人眼睛一亮之佳作。
1893年,落合直文(1861—1903年)创立“浅香社”,和旧派诗人对立,高举革新短歌之旗,与谢野铁干(1873—1935年)即为其中一员猛将,在此一文学运动中表现最为杰出。他于1894年5月发表《亡国之诗:痛斥今日娘娘腔之短歌》,认为国家之兴盛与否和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狭隘、粗鄙、阴柔的短歌对日本有害无益;他抨击旧派诗人贫瘠的形式主义让诗歌为繁琐的技巧所束缚,极力倡导“雄风”之诗。当时适逢甲午战争前夕,他的呼吁引发了热烈的回响。他的雄性诗风让他在文学界赢得“铁干虎”和“虎剑调”之称号,与旧派诗人相较,他的短歌在思维和书写手法上或许有待精进,但是其展现的旺盛力道着实让人惊喜。1899年,他成立“东京新诗社”,创办《明星》杂志,意图为黯淡的短歌诗坛带来晨星般的光辉。其中两位女性成员与谢野晶子(当时名叫凤晶子,后来成为铁干之妻)和山川登美子,两人在诗艺和爱情上皆为竞争对手。与谢野晶子当时的诗歌虽然少有铁干短歌式的新鲜感,但是她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和风格都颇为大胆、前卫,完全跳脱旧派诗人的陈窠,为短歌树立了另一种新貌。
与谢野晶子,本名凤晶,1878年12月7日出生于大阪府堺区(今大阪府堺市)甲斐町,父亲为皇室御用的糕点商人,经营以“夜之梅”羊羹知名的和果子老铺骏河屋。晶子为家中三女,在她出生前两个月,一名兄长死于意外。遭到丧子之痛、一心期盼再添丁的父亲对她的性别由生气、失望,转为憎恶,为了安抚她父亲和祖母的情绪,她母亲将她送往姑姑家,只能在夜晚偷偷前往探视,直到三年后再生下一子,才将她接回。后来,晶子的聪慧和文学天分为她赢得父亲的喜爱和肯定,以及受到当地女子所能接受的最高教育。
晶子的父亲对艺文的喜爱远胜于做生意,母亲身体虚弱,因此在兄长离家往东京求学后,晶子成为家中的支柱。父亲重男轻女,思想封闭,为了守护她的贞操,白天不许她单独出门,入夜则将她困锁于卧房。如此的压抑氛围让晶子感到窒息、愤怒,创作成了她抒发内心情绪的出口,逃离现实的秘密管道。《乱发》一书里大胆、打破传统的短歌可说是她女性自觉的展现。
晶子于十三四岁开始阅读父亲的文学藏书,从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宫廷文学,江户时代(1600—1868年)的通俗小说,到明治时代的当代文学,逐渐开启了她对创作的兴趣。她最早的诗歌出现于1896年当地的文学刊物,当时晶子十八岁,文字和情感表现手法都相当传统:“可别落下啊/秋天夕暮的阵雨;/在山上与母鹿会面/的公鹿/会被淋湿呀”;“但愿城里的人/在秋雨阵阵的黄昏/能够听见/这山村回荡/的晚钟声”。雄鹿、母鹿、晚钟、山村、秋雨,是传统短歌里常见的意象。
1897年,晶子在《读卖新闻》初次读到新派诗人铁干的作品,颇感震撼,但一直要到1899年,她才开始在诗作中显露诗的新风向。该年当地刊物登出她下列这首诗:“耳边传来/青涩的诵经声:/月下庙旁/一棵孤独的樱树/花落寂寂”。
晶子于1899年加入河井醉茗(1874—1965年)为首的关西年轻诗人所组成的诗社。同年11月,铁干成立“东京新诗社”,1900年第一期《明星》杂志出刊,这些关西诗人很自然地与“东京新诗社”结盟(因为铁干在刊物里选录了许多他们的诗作),不久之后,铁干和晶子的生活开始有了交集。
在与晶子结婚之前,铁干有过两次婚姻;在与晶子结婚后,他有着理不清的情感纠葛和多段风流情史。
出身清寒的铁干第一任妻子浅田信子是富家千金。铁干颇有神童之姿,十六岁(1889年)即在山口县徳山女学校任日文与汉文代用教员,与长他三岁的学生信子恋爱,1892年离职。信子是第一届毕业生,两人直至1896年方于东京共同生活,信子为他产下一女,不幸四个月即夭折,两年后二人离异。据说铁干的岳父曾命她与之离婚,因为他担心铁干酗酒、放纵的生活无法给她幸福。
其实,当时铁干真正心仪的女子是林滝野,一名富家独生女,也是他德山女学校的学生。1899年,她父亲答应了铁干的求婚,给了她一大笔钱,这笔嫁妆让铁干得以在东京租屋,办杂志。不久之后,铁干的岳父对两人的婚事甚为懊悔,因为他从友人口中得知铁干行为不检点,结过婚,而且在1895年旅居韩国期间和一名韩国歌手过从甚密。次年,滝野产下一子。铁干于10月去见岳父,请他答应让儿子从父姓(铁干当初曾答应入赘林家),不但遭到断然拒绝,还叫他与滝野离婚。
1900年8月,铁干至山口县父亲坟前祭拜后,走访大阪,对喜爱日本文学的文艺青年发表演说,顺便为自己的杂志宣传;在那里,他遇见了山川登美子和与谢野晶子(分别是二十一和二十二岁)。两女十分仰慕铁干,多次参与有他与会的文学聚会,她们追随他写诗,很快成为密友。她们同时爱上铁干,关系变得微妙又诡异:两个手帕交、灵魂同志想要共同拥有一个爱人。后来登美子因父亲干预不得不放弃这份感情,两人友谊也因此得以延续。
1901年1月底,铁干与晶子在京都共度了两个晚上。铁干必定曾向晶子述说他与滝野的关系。晶子对他的感情原本是基于对其才气和盛名的仰慕,后来又加上了对他不幸福婚姻的同情。铁干必定也曾向她暗示他即将离婚,并且答应离婚之后尽快与她结婚,因为晶子接下来的举动让人不得不有这样的推断:她一再写信给铁干,表达想与他同居的渴望;据说还在信中以死相逼,最后竟然是滝野出面写信劝阻她。
1901年6月,滝野终于离开铁干,回到山口县娘家,与父亲同住。滝野离去之后不久,晶子便前来东京与铁干同居。8月,短歌集《乱发》出版,两个月后,晶子与铁干结婚。这本诗集出版后引发诗坛和社会极大回响,毁誉褒贬兼而有之,因为内容实在大胆,直率,充满感官色彩和情欲暗示。
铁干早年的诗作诗风大胆,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他有相当大的差异。他对第二段婚姻的态度令人不解,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在与滝野分开后,铁干曾请求她不要再婚。与晶子结婚后,他三番两次向滝野要求金援,还不断写信给她,宣称自己对她的爱未曾改变。有人说,铁干为了钱写那些充满爱意的信给滝野,此说不太可信,因为铁干并非性格卑鄙之人,何况一个正常女子怎可能不断资助她所厌恶(据其再婚夫婿所言)的前夫呢?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滝野不合常理的行径别有用意,她心存妒意,故意想惹恼晶子,即便对前夫已无爱意。
铁干无法(甚或拒绝)与过往的婚姻划清界线,无法彻底挥别与前妻的暧昧情愫,这让晶子十分痛苦。铁干习惯以花之名指称他所爱的女人:登美子是白百合,晶子是白萩,滝野是白芙蓉。有一天,晶子珍爱的花园里白芙蓉开了花,铁干将之摘下,夹入信里,寄给第二任妻子。这让晶子勃然大怒,与他激烈争吵,让两人紧张关系雪上加霜。滝野后来和儿子搬回东京,铁干常前往探视,向她抱怨自己与晶子的婚姻生活。
滝野让晶子陷入苦境,而晶子对登美子的嫉妒更是让她饱受折磨,剧烈且持久。登美子在十八岁时开始投稿,发表诗作;1899年,加入铁干的“新诗社”,成为其狂热的追随者。1900年8月,她在大阪为铁干而举办的文学聚会上初识晶子,两人志趣相投,铁干走到哪里,她们就跟到哪里。登美子在大阪的行径令家人颇感不安,她父亲决定将她嫁给一位原本在国外当外交官、因健康原因回东京任贸易商经理的远房亲戚。
1900年11月5日,登美子和晶子去大阪拜访铁干,随后三人一起到京都赏枫。他们在旅店过夜,登美子告知即将出嫁之事,铁干和晶子极表同情。当天晚上,登美子和晶子共睡一床,登美子写下一首短歌——“把所有的红花/留给我的朋友:/不让她知道,/我哭着采撷/忘忧之花。”——祝福铁干和晶子。晶子后来回以此诗:
请到你家溪边,
找一朵
能忍受
若狭之雪的
红花!
1900年12月,登美子结婚,婚后与丈夫山川驻七郎定居东京。一年后,驻七郎发现自己罹患肺结核,于1902年底过世。登美子在二十三岁时成为寡妇。丈夫死后,登美子对铁干的爱意复燃,让晶子痛苦万分。1904年,登美子进入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科就读,有人说她上大学是为了想当英文老师,有人说是想逃离家人的监控,有人说是铁干出的主意,这样两人才能经常见面。
铁干希望他生命中的女人都能像姊妹一般和平共处,表面上看来,这些女人彼此友好,但登美子的经常到访让晶子感到不安。1905年10月,登美子因病住院,铁干表现出超乎友谊的焦虑,晶子心生怀疑。登美子出院后,晶子邀其到家中作客,盘问她与铁干。登美子承认她与铁干关系亲密。晶子心情矛盾:她嫉妒登美子,却无法恨她(事实上,她颇同情登美子);她想憎恨自己的丈夫,却又做不到。
此一感情纠葛随登美子的过世而部分化解。1906年,登美子被诊断出罹患肺结核,为了在京都医院接受治疗,她搬去与姊姊同住,安静等待病体康复。1908年底,她获知父亲病重,想立刻回家探望,却因大雪封了路,最后由仆人背着她回家。不堪长途劳累,她抵家后随即卧病在床。不久,深爱她的父亲过世,登美子健康状况持续恶化。1909年4月,忧伤且孤寂的登美子病逝,享年二十九。
铁干写了十二首诗悼登美子,奇怪的是,晶子未针对此事写过任何一首诗。后来,她写了一首谜样的短歌:
我们将那秘密
封存于瓶中,
我们三人,
我丈夫,我自己,
和已故者。
登美子在世时,晶子为嫉妒所噬。她的嫉妒并未随登美子的死亡消逝,反而化明为暗,持续啃啮她的生活。在铁干的记忆中,死去的登美子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毕竟在爱晶子之前,他曾爱过她。
铁干并非被晶子的女性魅力所吸引,而是臣服于她的热情和大胆。登美子内敛,温驯;晶子刚强,有主见。晶子的名气让铁干感到自卑,和才能少些的登美子在一起时,他感到自在。铁干对已逝登美子的态度很轻易地就被善感又敏锐的晶子看穿,却也因为这样,晶子难逃内心煎熬的痛苦。
1905年1月,山川登美子、增田雅子、与谢野晶子三位女诗人合出了一本诗歌集《恋衣》。增田雅子和登美子同年入日本女子大学,经常出入铁干的诗社,嫁给了诗社同仁、后为庆应大学德国文学教授的茅野萧萧(1888—1946年)。在给茅野萧萧的信里,晶子曾写道:“男性在心智上没有束缚,在情感上也该享有自由,自婚姻生活解脱。我不得不理性地做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我天生感情丰富,爱憎分明,在实践我的理论之前,我还得吃尽苦头。”晶子这段话或多或少反映出铁干的观点,以及她自己的婚姻生活。铁干在有生之年爱过许多女人,1912年他在巴黎,曾给一个当时跟雷诺阿(Renoir)学画的日本年轻人这样的忠告:“结婚是不错的,但不要只跟定一个女人。老婆要一个接一个地换,这样生活才不会被局限。”1905年8月,铁干曾在《明星》杂志发表一首名为《双面爱情》的诗作。此诗共五节,每节八行,传达出铁干对爱情的态度(晶子未将之收录于铁干死后出版的选集中)。说话者在一开始就对自己灵敏的内心感到惶惑:他竟然可以同时爱两个女人。他一面与来自浪速(大阪旧称)的女人(影射晶子)谈恋爱,一面爱着来自吉备(冈山县和广岛部分地区旧称)的女人(暗指登美子)。前者是有着傲人才气的诗人,与男作家为伍;后者含蓄,沉静,抑郁寡欢。当后者告诉他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说他会随她而去;当前者告诉他说他是她生命的全部,他承诺会永远爱她。他对两人的爱同样忠诚,他再也分不清自己比较爱谁,一如他无法分辨抽烟与焚香所散发的烟雾有何差别。在诗末,说话者乞求智者宣告这两者都是真爱,也请求诗人歌赞这两份美丽的爱情。
尽管晶子在上述信中提出她的“解放观”,她的婚姻观其实相当保守。她对铁干十分忠贞,虽然他多次背叛她。她为他怀孕多次,生下六男六女共十二子女(虽不幸有三女一男夭折),善尽养育之责,以文笔维持家计。在繁琐的家务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她的作品仍源源不绝,如此丰沛的生存和创作能量着实令人感佩。在他们结婚之初,铁干的财务状况极不稳定,《明星》杂志的销售量突然锐减,一则因为1900年11月号因刊登裸体插图以有害公共道德的罪名被查禁,二则因为1901年3月有人匿名出版《文坛照魔镜》一书,抹黑铁干强盗、诈欺、放火、淫行等十七大罪状,重创铁干名誉。此书似是敌对刊物为阻碍《明星》杂志热卖的一项阴谋,要安然度过此一难关,铁干需要有力的后盾,晶子的刚强性格适时发挥了作用。
与晶子结婚时,铁干的名气已过颠峰期。日俄战争期间(1904—1905年)浪漫主义式微,自然主义兴起,诗歌的优势地位被散文取代,铁干的声望逐渐走下坡。他不再使用笔名,改用本名与谢野宽发表作品。然而,晶子的名气却持续上扬,这对夫妻的地位形同逆转。原本是诗坛“明星”的丈夫几乎完全被文坛所遗忘,而晶子从原本默默无闻的诗人、铁干的忠实门徒,变成大师级的知名作家,多本诗集相继出版,沉重家计的担子也落到她的身上。外表看似强壮的铁干其实缺乏自信,焦躁不安,十分自卑。铁干在1905年8月号的《明星》杂志发表了一首名为《一无是处的人》的诗作,借一名醉汉之口,道出吃软饭男人的心境,颇有自我解嘲的意味。
1908年11月,《明星》杂志在发行一百期后停刊,鲜少有人造访铁干。有一天,晶子看见铁干在院子里踩压蚂蚁。她问铁干为何要弄死蚂蚁,铁干回答:“因为我恨它们!”此刻,晶子初次体察到丈夫的寂寞、挫折与凄凉感。为了回到美登子外遇事件之前的婚姻状态,为了帮助丈夫重建自信,他们搬进新家,共同开设一周两次的《源氏物语》文学讲座。
但后来因为对经典作品的诠释观点有所不同(铁干尊重前辈学者的看法,晶子则较多个人的创见),两人又开始争吵,谁也不肯让步。更糟的是,晶子因工作过劳,加上害喜,变得很神经质。昔日的憎恶感再次涌上心头,晶子很想离婚,但她知道离婚对铁干而言是死路一条,而自己对铁干的情感也尚待厘清,于是她想到分居,但又担心闲言闲语。后来她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筹钱让铁干出国,一来实践他多年的渴望,二来欧洲之行或许能帮助他重新参与文学活动,找回信心。铁干在学法文准备出国期间,曾对杰出的短歌改革者石川啄木(1886—1912年)说:“我即将因为懒散和任性遭到放逐,但我不知是何时,也不知为期多久。”1911年11月,铁干动身前往法国。丈夫即将远行,晶子写诗抒发心情:“在海的对岸/你将踏上/寂寞的旅程/仿佛流放/仿佛出走”。六个月后,难忍相思之苦,晶子只身往法国与丈夫会合。她知道自己还深爱着他。铁干返国之后,他们就再也没分开过。此趟法国之行拓宽了晶子的视野,她对欧洲妇女运动留下深刻的印象。1912到1926年间,晶子的创作力依然处于巅峰状态。
1901年8月15日出版于东京的《乱发》是与谢野晶子第一本诗集,全书共有三百九十九首短歌,其中二百八十四首曾在各刊物发表,一百一十五首为未发表之新作。书名源自铁干写给她的一首诗:“我将此与秋天/相称之名/献予你:/心思骚动之女,/乱发之女”。更早的源头则是平安时代女诗人和泉式部(约974—1034年)的一首短歌:“独卧,我的黑发/散乱,/我渴望那最初/梳理它/的人”。书分六辑——“胭脂紫”(九十八首)、“莲花船”(七十六首)、“白百合”(三十六首)、“二十岁妻”(八十七首)、“舞姬”(二十二首)、“春思”(八十首),每一辑都各有特色。在“胭脂紫”中,她书写情爱的诸般滋味;“莲花船”像水墨淡彩小品的风景明信片,流荡着明媚的春色,触及年轻僧人在尘俗诱惑与经文修行之间摆荡的心境,对人性的幽微面进行挑逗与探索;“二十岁妻”道出初为人妻的晶子对生命和爱情的体悟;“白百合”是类似日记体的生活札记,记录她和登美子亦敌亦友的情谊,一幕幕场景如简笔的连环画般展开;在“舞姬”一辑中,晶子进入舞姬的内心,写出这些年少时就卖身入行、身份卑微的女子的所思所感,尤其是对爱情的渴盼、幻灭和无奈;“春思”一辑则处处可见勇于追爱的大胆宣言。
在19世纪最后十年,日本有许多知名作家从浪漫主义路线转向自然主义,晶子《乱发》一书在文坛造成轰动,重新点燃了文坛奄奄一息的浪漫火苗,也带动一股读诗热潮。她描写甜美而忧伤的爱情,呈现内心骚动的女性情欲。恋爱中的人是不该受人轻视的“春”之旅者:
血液燃烧,
梦的旅店
激爱的一夜:
神不会贬抑
这样的春行者。
在晶子的诗里,“春”有多重意涵:是作为书写背景的时序上的春天,是散发自然之美的春光春色,更是象征“春心骚动”、“春思绵绵”、渴盼激爱的青春的生命。就此意义而言,《乱发》可说是一部礼赞“春”,礼赞“恋”,服膺各种官能美的“春歌”集:“春之国,/恋之国的/曙光”,是“湿润我头发的/梅花精油”——梅花精油在晨间发顶飘香发光,仿佛升起一面春之国、恋之国的旗帜,而紫色、桃色,紫藤、紫菫、紫罗兰、桃花、胭脂……是反复出现的春之国的国旗颜色。她捍卫爱情,一如她在现实生活中所身体力行的,认为肉体之欢愉是天赐的、自然的美好事物。她抨击僧侣以及见识浅薄的道德主义者(“你从不碰这/热血汹涌的/柔软肌肤。/你不觉闷吗,/讲道讲道?”),为拥抱情欲的女人辩护。即便遭到明治时代评论界的指摘,她依然主张情欲理当受到尊重,不该受到污蔑,因为那是恋人们的自然合体。在诗集《乱发》中,“罪”这个字几乎与恋爱同义。但相爱的两人何罪之有?在世俗眼中,大胆相爱的男女是不道德的“罪女”或“罪之子”,但无人有权定他们的罪:
以诗为证:
谁敢否决
野花之红,
否决春心骚动
的罪女?
*
我不要茶花,
不要梅花,
不要白色的花。
桃花的颜色
不会问我的罪。
*
谁会因我让他的头
以我的臂为枕
而定我罪?
我的手的白
不输给神!
《乱发》中出现的“神”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的神或天,一种是晶子眼中的恋人。如此“高调”的爱的宣言等于对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和传统礼教进行挑衅,抗议或批判。晶子还引领封闭保守的社会直视肉体之美,将乳房提升为女性美感或自觉的象征:
我捧着
乳房,
轻轻踢开
神秘之帐:
红花浓艳。
*
春天短暂,
生命里有什么
东西不朽?
我让他抚弄我
饱满的乳房。
在此之前,“乳房”一词不曾出现于短歌中。《乱发》一书中多次出现乳房、嘴唇、皮肤、肩、发这类象征女性特质和性征的字眼或意象,在晶子笔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与了女性自觉的含义。诗中的女子以手抚摸乳房,开启了感官世界之门,那是对情欲的好奇探索,爱之喜的自然流露。女子以手抚摸乳房,让人想起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5—1510年)的画作《维纳斯的诞生》,女性的身体仿如女神般被歌赞,被神话化了。明治时代之前,女性的画像多半是身穿华丽和服、梳着美艳发型的歌妓舞姬,它们的美多半世故且虚假。明治时代之后,西洋艺术引进日本,充满情欲色彩的裸体画带给日本艺术界极大的震撼,显然也对晶子的创作有所启发,《乱发》一书的封面——长发女子的头像圈于一心形框中,左上方一支箭穿发而入——让人联想起慕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年)的画作。裸体画改变了日本人对情欲与女性性征的看法。晶子在传统日本的情色之美中融入了西洋画里的肉体之美,她打破传统诗歌的禁忌,但并未摒弃传统诗歌的价值,她将传统与创新,将东方与西方结合,创造出新鲜而独特的浪漫诗作。在此之前,乳房在文学和艺术上都被视为母性的象征,晶子透过短歌,让日本女性重新审视自己身体的含义,它不该只是隶属于丈夫或家庭的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是自然美和性感的表征。晶子诗中的女子允许男子抚弄自己饱满的乳房,此一举动形同向封闭的社会宣示对身体的自主权:她的身体不属于任何人,她可以摆脱传统礼教,单纯地享受性爱,忠于自己的激情,因为那是足以与苦短人生抗衡的一个力量。
当然,深谙人性的晶子不会不知道男人是不可信赖的,女人在被爱过之后依然寂寞,诱惑者与受诱者内心皆难熬。她描写处于不同空间的女人——孤寂旅店中,野地上,寺庙,城里,家中……她住进僧侣、歌妓、舞姬、送葬者、情妇、旅人……的心里,写出命运弄人的悲凉与守候爱情的孤寂,试探内心底层被压抑的情欲渴望。她的短歌呈现给读者一幕幕创意丰富的场景,幽微的情绪不时在含蓄的文字背后骚动:
和他倚着
栏杆,看
大堰的水流——
舞姫衣袖下摆的长度
是忧郁的长度。
*
还能见到他吗?
四年前他
泪滴于如今
击打着舞姬之鼓的
我的手上。
*
额白俊美的
僧人啊,你没
看到黄昏海棠
树旁,做春梦的
少女的身姿?
短歌和俳句虽有历史关联,某些技巧也有共通之处,但两者的差异难以归纳。传统日本俳句往往将世界统合成一客观实体,将动与静、年老与青春、自然与人性、声音与寂静并置,交融出引发顿悟的和谐境界,晶子的短歌也企图建构这种异中求同的和谐,但是她更着重于个人的内在情绪以及场景的戏剧性。她为短歌添加入现代的元素,开创出新局,将短歌塑造成带有强烈个人风格和充满戏剧性的书写媒介,开创出各类触及复杂心理层面(怜悯、仇恨、磨难、情欲、渴望、死亡、挫折、抗议、癫狂、懊恼、无奈……)的书写题材。她擅长运用巧妙的意象,以外在景物勾勒出暗示含义丰富的内心世界:
浴后
从温泉出来,
包裹我柔嫩肌肤
的是名为
人世艰辛的衣裳。
*
这些废纸上
写着我愤世怒骂的
诗篇,
我用它们压死
一只黑蝴蝶!
*
年轻时,我纯然被
雕刻者的声名
所吸引,但现在——
看,多美妙的
菩萨的面容!
石川啄木曾写道:“我不再幼稚地迷恋像‘诗人’这样的强烈字眼……我不认为诗人具备任何与众不同的特质。若他人要称呼写诗的人为诗人,这无所谓,但写诗的人不能真的以为自己就是诗人,我这样说或许并不得体,但那样的想法会腐化他的诗作——没有必要如此。诗人的条件有三:第一、第二和最后的条件都是他必须是一个人。他必须具备的条件不多于也不少于一个平凡人……”晶子短歌之所以动人,即是因为用精炼的文字,从“凡人”的角度和情绪,切入世俗的题材。譬如“白百合”一辑写晶子、登美子、铁干三人间微妙的关系,诗人却以流水账似的平凡语言,将心比心地攫住人间共通的悲愁、无奈,寡言、极简地让若无其事的文字演出哑剧式的内心戏:
不言,
不听,
点头告别,
两个人和一个人,
六日当天。
*
“从笔迹了解
我的山居
样貌。”
她写给他一封
若无其事的信。
*
写下
“京都,伤心地”后,
他起身,
俯看
白色的加茂河。
日本古代宫廷诗歌常用头发来暗喻女性爱恋时内心纠结的情思(譬如愤怒、挫折、困惑、嫉妒)。前述平安时代女诗人和泉式部在11世纪前后即以乱发为意象,写出对恋人之思念,或已逝恋情之追忆:乱发暗喻因爱而生的内心情绪,也暗示男欢女爱的肌肤之亲。晶子也有多首诗以发之意象写女人的感情:
千丝万缕的
黑发,乱发,
覆以混乱的
思绪,混乱的
思绪。
在这首短歌,晶子透过乱发的意象,堆叠的语法,寥寥数语传递出难以理清的情爱关系,激荡于内心难以言表的强烈情绪。晶子以传统的意象,巧喻女人的真实心境,她什么也没说,却让我们觉得她说了很多。这种点描式的叙述手法和暗示性的技巧其实是相当现代主义的,晶子的创意在当时可说是革命性的创举。
晶子擅长透过意象暗喻内在情感,除了头发,琴的意象也常出现于她的诗里。她以小琴比喻少女的胸部,以渴望被抚触的琴弦暗喻骚动的情欲(“小琴啊,拉我的袖子/让我成为你的情人”),以“无琴柱的细弦”比喻情感干涸的心灵与肉身(“不要问现在的我/是否有诗,/这二十五弦的古琴/空有细弦/却无琴柱”),更将琴音与发丝结合,营造出听觉、视觉与触觉交融的内在风情:
那人未归,
渐暗的春夜里——
我的心
以及小琴上
乱之又乱的发。
《乱发》隐含有多重含义。“乱发”字面上的意思是散乱、不整齐、缺乏美感的头发,在晶子那个年代,又黑又长又直的头发是人人称羡的,乱发可能是丑或懒散或行为不检点的代名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若有几绺细发不经意垂落,也不失为一种“凌乱自得”的美感和性感。晶子以此为书名,或许暗示她想借由她的短歌传达出另一种符合人性的美学价值。就晶子的生平故事和情感经验而言,我们可将之视为躁动不安、情感纠葛的内在写照,或勇于冲破道德枷锁追求爱情的叛逆隐喻。再换个角度思考,凌乱是整齐的反义词,晶子或许有意以此书名向世人宣告她想逾越或超越文学传统的企图心。
“秋天脆弱,/春天短暂,/如果有人/如此明确说——/我要追随他的道!”《乱发》里昭示的“恋之国”的王道大概就是跨越教条,把握当下!诗人深知情虽热、诸色虽美,但春光、此生、众恋皆短。及时行乐之外,随乱发垂千年,流万世者,其唯回忆与诗之芬芳乎。
1935年,与谢野铁干病逝,享年六十二。七年后(1942年),与谢野晶子以六十四岁之龄辞世。她一生创作了《乱发》《小扇》《舞姬》《梦之华》《常夏》《佐保姬》《春泥集》《青海波》《从夏到秋》《朱叶集》《太阳与蔷薇》《草之梦》《流星之道》《琉璃光》《心之远景》《白樱集》等近二十册诗集,又专注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评注,有《新译源氏物语》《新译荣华物语》《新译紫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新译徒然草》《新新译源氏物语》,和与谢野铁干合著的《和泉式部歌集》等问世。
1988年,日本导演深作欣二拍成以与谢野晶子为中心的电影《华之乱》。饰演与谢野晶子一角的吉永小百合,因此片二度得到“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她迄今四次获颁此奖)。网络上可以在线观看到附中文字幕的这部电影。本篇前言里提到的诸多人物一一跃然银幕上——与谢野铁干、山川登美子、林滝野、增田雅子、石川啄木……
一方面法古,一方面创新,这正是古今四方诗人们的共相。发黑、发乱固非从诗集《乱发》始,在日本一千多年的和歌史上,不时可见像与谢野晶子一样的女诗人,以大胆、精妙的语言,呈现女性对爱的执着,以及因情欲迸生的诸多幽微面向。在选译出二百三十首《乱发》里的名作后,我们因此安排了一辑“延长音:古典女性短歌选”于后,译录了七十首从8世纪《万叶集》首席女诗人大伴坂上郎女以降,五位经典女诗人动人的短歌作品,包括:《古今和歌集》中“六歌仙”之一的9世纪美女歌人小野小町;10世纪的才女斋宫女御;11世纪平安朝中期诗文双姝紫式部、和泉式部。反向引领读者溯千古长夜,上探萤火般闪烁摇曳的诗的永恒绿光——算是延长我们彻夜不眠,欲罢不能的露天短歌音乐会,在天阶夜色如水的宇宙圆形剧场。安可,安可不秉烛读诗,秉烛焚诗,秉烛行乐乎?如果刚好一滴珠玑般美与哀愁的露水或泪水滴在你的脸上、耳际(啊,来世今生的我们是上古时代、中古时代的延长音吗?);如果刚好你散发,三千烦恼丝攀爬、依附于各安其位的各色短歌三十一音节的洗发精里——然后你知道:乱发垂千年。情热,恋短,歌流香。
要感谢十余年前在花莲慈济大学东方语文系修习陈黎“现代诗”课的杨惟智。对诗怀抱极大热情的他,大学后游学日本,回到台湾后发愤持续从事日本近、现代诗的研究与翻译。我们中译此书,前后大概十年。惟智见我们乐在其中(或“苦”在其中?),无私地给我们资料上、见解上、实务上的奥援,是此书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推手。也要感谢在早稻田大学教授文学,多次受邀至花莲参加诗歌节的日本女诗人蜂饲耳,这几年寄送给我们的相关材料和宝贵意见,以及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硕士,年轻、学富、专研日本文学的小友黄真,细读拙稿后对全书提出的慷慨修订意见。
2016年6月·台湾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