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存在时间穿越的话,我最想要去的时间点就是公元976年农历十月十九日。
我想知道,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一个王朝在一夜之间风云变幻。
公元976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正式投降大宋,这标志着,赵匡胤距离自己统一天下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而此时,他正驾驶着大宋这辆散发着朝气的战车继续往前冲。
这年,他已经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
南唐投降半年后,也就是公元976年的阴历八月。赵匡胤驾驶着战车,再次调转了车头,将自己的兵锋再次指向大宋北方的北汉。
而北汉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很快联手了北方的契丹,准备迎击大宋军队的锋芒。
所有的信号表明,一场大战已然不可避免。处于巅峰时刻的大宋军队将和北汉契丹联军直接对垒。那些常年在沙场上厮杀的将士也感受到自己身上膨胀的血脉,那是大战前的兴奋和激动,那是对胜利的渴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被激化的状态。
如果正常进行下去,这场战争的结局很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就在所有人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血战时,一个犹如晴天霹雳的消息传到了大宋军营中。
大宋王朝的建立者,那位英明神武、雄才伟略的帝王,不可一世的皇帝,那位在出征前还为他们送行,本该还在开封城迎接他们凯旋的皇帝赵匡胤,竟然驾崩了。
这个消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出征的将士返回了驻地,遗憾的是,赵匡胤的统一梦,就这样戛然而止。
赵匡胤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管现代人再怎么扼腕叹息,不管历史上那么多的帝王都想获得长生的秘诀,但还是挡不住大自然生老病死的规律。
但是由他开创的大宋王朝正以一个生机勃勃的姿态成长着,它将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经济高度发达的封建王朝。
而同时,他也给世人留下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那就是:赵匡胤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这样,一个斧声烛影的故事逐渐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而故事最初的起源,则是出自于宋朝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
赵匡胤独自一人坐在皇宫文德殿的龙椅上。一群宫女和和太监在殿外恭候着,一旦那位九五之尊的帝王有任何需求,她们都会倾尽全力去完成。
桌子上摆满了与北汉前线的部署战报,虽然大战还未开始,但是战前的部署安排,身为皇帝的他每天都要一一过目。
他已经五十岁了,岁月已经磨干了他年轻时的激情和热血。他更需要的,是一身治国的能力,和身处权谋中心斡旋的狡诈。
赵匡胤有些疲惫的扔下了手中的战报,视线转移到大殿里计算时间的圭表。
现在卯时刚过,赵匡胤突然不知为何的紧张起来,他起身走出文德殿,门口的宫女太监毕恭毕敬的更在他的身后。
赵匡胤走到栏杆前,紧锁的眉头没有一刻舒展开来,他将手伸到半空中,试图着想要抓住什么。
可他什么也没有抓住,只感到了冰凉。
一种彻骨的冰凉。
这位皇帝瞬间脸色大变,脸庞上写满了惊恐,就像一只失足跌入陷阱的困兽。
下雪了,一片接着一片的雪花飘落下来,零散还有几片飘到皇帝的脸上,一股寒意从他心头升起。
赵匡胤的思绪立马回到了几年前。
那年,他英明神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发动了陈桥兵变,进而夺去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而等他身处于皇帝这个位置几年之后,更加的想知道自己未来的时间还有多久。
他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这时出现了一个仙风道骨的道人,那位道人对当时的赵匡胤说道:“如果在今年癸丑夜,天气晴朗,你就能再活二十年,如若不然,你就必死。”
而今,赵匡胤的脸色就如同这天气一般阴沉。
赵匡胤一言不发的回到自己的寝殿,突然下了到口谕:传晋王入宫。
在这个看起来与往日无异的深夜,时任京兆尹的晋王赵光义接到入宫的诏令后,确实有些不解与惶惑。
赵光义整理好入宫的朝服,冒着大雪即刻进宫。在传召宦官的带领下,径直的走进了皇帝的寝殿。
而自己的皇帝哥哥早已准备好一桌酒菜,在行过君臣之礼后,兄弟二人便落座。
皇帝一挥手,所有的宫女太监弯腰退出了寝殿,只留下他们兄弟二人。
寝殿外的宫女搓搓手,如今已经入冬,外面大雪纷飞,寒风犹如风刀割向众人的脸庞,不由得跺起了小脚。
其中一个宫女还扭头隔着窗户看向寝殿内的皇帝和晋王。
寝殿内的烛光摇摆不定,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仿佛使劲一吹就会熄灭。
宫女还看到,晋王的身影在烛光里来回晃动了几次,最后又坐回座位。
真是奇怪的兄弟俩,这么冷的大半夜还在一起喝酒…..宫女心想道,接着继续搓着手。
时间滴答滴答的在这深夜中游走,等到众人心生倦意的时候,皇帝和晋王却走出了殿外,来到了大雪纷飞的空地上。
殿外的大雪已经有数寸,众人却看见皇帝拿着一把斧头不断的砍着地面,一声声沉重的斧击声在这雪夜中格外的清晰。
皇帝一边挥动着斧头,一边对着身边的晋王说道:“好做!好做!”
众人又开始疑惑了,这位五十岁的皇帝在今晚一系列奇怪的举动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他口中的“好做!”到底是指的什么?
片刻之后,皇帝的寝殿中传来阵阵的鼾声。众宫女太监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小憩片刻。
当晚,晋王留宿禁中。
直到深夜,五更梆声响起,一名宦官也被深夜的寒意冻醒,他下意识的竖起耳朵,想要寻找那熟悉的鼾声。
可除了自己呼吸和心跳,他并没有听到任何的动静。
一股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他立即叫醒了身边的同伴。
几名宦官轻轻推开门,慢慢的走进寝殿。
“皇上?”
“皇上!”
“皇上驾崩了!”
宦官们几声凄厉又惊恐的喊声很快传遍了整个皇宫,将皇宫内所有人都从睡梦中叫醒,来面对刚发生的巨变!
公元976年阴历10月19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
就在第二天一早,晋王赵光义在其皇兄的灵柩前宣布继位,是为宋太宗。
以上这扑朔迷离的一幕,就是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中所记载的“斧声烛影”的故事。
文莹,大约生活在北宋真宗和神宗时期,曾和欧阳修是好友。而这本著作,大约写于赵匡胤死后几十年的时间内。其书中记载,大多是宫闱秘史。文莹颇有史才,搜罗广泛。而现在,他所著的许多史料都是史学界珍宝。
相比于这本《续湘山野录》,官方所修的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对赵匡胤的死却只寥寥数笔: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这又是为什么?宋史是元朝末年的丞相脱脱负责编著,而他仿佛是对赵匡胤的死忌讳莫深,惜字如金。
如此欲盖弥彰,他是想要掩盖什么真相?
关于这桩千古悬案,古往今来一直有许多史学家在争论,而类似于僧人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还有另一个故事版本,那就是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
而《涑水记闻》中的记载,赵光义并未入宫,也没有那位道人预测赵匡胤死期的故事。
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仍然在自己的晋王府中。
现在,我们再把视线转移到十月十九日那天晚上。
半夜四更时分,一声凄厉的呼声响彻了整个皇宫。
皇上驾崩了!
一瞬间,所有人奔走相告,居住于后宫的孝章皇后得到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无力的跌坐在地上。
平日里并无任何异常疾病的皇帝,怎么能说驾崩就驾崩?
可她毕竟也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除了是一个刚刚丧夫的女人外,她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身份:她是这个国家的皇后。
孝章皇后很快的冷静了下来,她的脑子在高速的思考着,片刻之后,她下了一道命令:赶紧让四皇子赵德芳前来继位。
一个刚刚得到自己丧夫消息的女人,怎么第一反应会是让赵德芳前来继位?
这不有点太过着急了吗?
又或者说,她在防备着谁?
不言而喻。
赵匡胤共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赵德秀和皇三子赵德林早亡,而二皇子赵德昭并不在京师。此时在京师的皇子,只有四皇子赵德芳。
替孝章皇后执行这道命令的,是内侍都知王继恩,简单来说,就是太监总管。是离皇帝最近的人。
王继恩低头领旨,完毕后,毕恭毕敬的退出后宫,而孝章皇后没有发现的是,王继恩的眼神闪烁着激动地光芒。
那是策划一场巨大阴谋成功后的激动。
王继恩走出皇宫后,没有带随从,而是一个人走进这茫茫的雪夜中。
他熟悉的在开封城的街道中左拐右拐,仿佛对他要去的这个地方的路线早已了如指掌。
几刻钟后,他终于在一家府邸前停下了脚步,他抬起早已被大雪覆盖的头,望了一眼府邸门上的牌匾:晋王府!
他没有按照皇后的指示,去请四皇子赵德芳继位,而是到了晋王府。
忽然,他发现晋王府门前的台阶上还坐着一个人。
一个和他一样,浑身被白雪覆盖的人。
御医程德玄。
王继恩大为奇怪,急忙问他为何在此。
而程德玄则说:“半夜二更有人前来敲门,说晋王召见。我出门一看,却并未看到任何人。接连几次,我就觉得事情不对劲,便赶来看看。”
王继恩满腹狐疑,他不相信程德玄所说的话,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雪夜,一个御医坐在一个王爷王府前,太不正常了。
可他没有时间了。眼下他的任务只有一个:请晋王入宫继位!
于是他将皇帝驾崩的消息告诉了程德玄,然后二人一起进入晋王府,告知了晋王这个消息。
得到消息后的赵光义,则是一脸的惊愕,似乎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兄长会这样突然的驾崩。
赵光义不安的在府中踱步,而一边的王继恩和程德玄则不停的催促。
“请让我和家人商议一下!”赵光义说完,便进了内堂。
而王继恩和程德玄在堂外等待了许久,赵光义还没出来,二人越发的着急。王继恩索性直接闯入了内堂,对着赵光义大声说道:“此时刻不容缓!再晚半步!天下就归别人所有!”
听到这里,赵光义才下定了决心,和王继恩、程德玄二人起身前往皇宫。
入宫之后,王继恩却让赵光义现在直庐(大臣的值班室)等候,自己先去向皇后禀报。可程德玄却说:“直接进就行了!还等什么!”
于是三人径直的来到太祖的寝殿。寝殿内的孝章皇后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欣喜的她以为是四皇子赵德芳到了,便起身出门相迎。
可她等来的却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
她呼喊道:“是德芳到了吗?”
可门外的王继恩却率先进了屋子,冷漠的看着皇后说道:“是晋王到了。”紧接着,赵光义的身躯也逐渐映入了孝章皇后的眼中。
完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良久,孝章皇后似乎是做了某种妥协,无奈的对着赵光义说道:“官家(宋代宗室对皇帝的昵称),以后我们母子的身家性命,就全拜托你了!”
听到了这句话,赵光义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嫂嫂的妥协,哽咽的说道:“共保富贵!不必担心!”
当天,赵光义在自己兄长的灵柩前宣布继位。
这就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所记载的故事。
不管怎么看,如果赵匡胤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一场关于夺位的阴谋,那么最大的犯罪嫌疑人自然就是赵光义。据宋史记载,案发前的几个月赵匡胤并没有什么身体不适的情况,而是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根据编撰史书的习惯,史官们大多都会将皇帝所患的病给记录下来,其中最明显的的就是新旧唐书,唐朝有多位皇帝都有风疾的症状。
而宋史中,当时的赵匡胤确实是没有任何预兆,突然离世。
那有没有可能是当晚饮酒过度而猝死?
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如果赵匡胤是死于这种突发性疾病,那也是属于正常死亡,既然是正常死亡,官方文献为什么只字不提他的死因?
历史上有不少的皇帝是死于突发的,但官方文献大多都会记载着死因。
那么,如果不是正常死亡,而是一场阴谋,那谁就有作案动机和条件呢?
按照第一个故事来说,赵光义成了首席犯罪嫌疑人,他的动机和条件都非常充足,可疑点就在于雪夜中赵匡胤一边挥动着斧头,一边说着“好做!好做!”是什么意思?
一种说法是,赵匡胤和自己的弟弟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之后,确实有了让位的意愿,而这四个字的意思便是:好好做!好好做!你哥哥我支持你!
可是如果赵匡胤真的有了这个意愿,并且和赵光义挑明了,那赵光义为什么还要在当天晚上就杀掉自己的哥哥?
他难道不应该再等等,等到赵匡胤正式颁布了他皇储的身份,或者直接让位给他,再将赵匡胤杀掉岂不是更合适?
还有一种说法,研究宋史的学者们发现,这四个字在宋代还有一种含义,那就是:看看你做的好事!
这一层含义,再联系上赵匡胤当时的动作,不断的挥动斧头,似乎在对着弟弟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看你做的好事!赵光义做了什么“好事”,才让赵匡胤这么生气?
谋反?不太可能,当时赵光义身在京师,就在皇帝的旁边,并且在太祖赵匡胤年间,皇帝的禁军还是挺强大的。如果赵光义在京师谋反,成功率并不大。
再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似乎只有一种可能:结党。
赵匡胤突然离世前,只剩下了两个儿子,那就是二皇子赵德昭和四皇子赵德芳。可他并没有立任何一个为太子。按照五代的惯例,身为晋王身兼京兆尹的赵光义才是默认的继位者,比如后周世宗。
而大宋的政权就是从后周那里夺过来的,很有可能也会按照这个惯例去选择继位者。
可问题是,赵匡胤从未正式的将赵光义选为继位者,也就是说,赵匡胤在玩政治手段,名面上,赵光义确实是隐然的继位者。但他随时都可以立两个皇子中的一个去当太子。
最终解释权始终在赵匡胤自己手里。这不是糊涂,这是精明,他要牢牢的把握着立储的主动权。
在这种环境下,赵光义必然会有猜忌和恐慌的心理,更会刺激他的野心,会迫使他在这件事上铤而走险,最终下定了夺位的决心。
也很有可能,赵光义在朝堂上那些手段,被赵匡胤所得知。同时,赵光义也决定了放手一搏!
在斧声烛影的故事中,案发现场只有赵光义和赵匡胤两个人,所以,赵光义具有充分的作案时间和动机,他可以在酒中下毒,也可在趁自己的哥哥入睡后,用枕头被子什么的将赵匡胤闷死。
如果顺利的话,哥哥死了之后他就是皇帝,所以他无须担心验尸会发现破绽。
那如果按照第二个故事,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来说,赵光义在皇帝驾崩前并未前往皇宫,那他就没有作案时间了吗?
也不是,清人所著的《续资治通鉴》中还有一条记载:是夕(当天傍晚),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
也就是说,当天晚上,赵光义还是去了皇宫,并和自己的哥哥待到了半夜才离开。
他完全可以在点心茶水中下毒,并且能确保自己到晋王府之后,皇帝才会毒发身亡的毒药。
然后,再有了王继恩和程德玄上门请他入宫继位这一出好戏。
而还有一个最可疑的人也在这个故事版本中出现了。
那就是大半夜傻坐在晋王府门口的御医程德玄。
一个御医,大半夜坐在晋王府门口,而不敲门进入,他在干什么?
很有可能是等人。
等谁?
王继恩。
如果这个是一个极度缜密的夺位计划的话,王继恩才是那个关键人物。
赵光义必须要确保自己能很快的收到皇帝驾崩的消息,才能入宫继位。而传递消息的这个人,就是王继恩。
再来说程德玄,如果他对王继恩所说的话是真的呢?
有可能吗?
他的描述是,半夜有人敲他家的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可他出去一看却并没有看到任何人。连续几次后才起身来到晋王府。
他把自己描述成了一个事外之人。仿佛这场阴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可再来看看入宫之后他的表现。
王继恩表示先让赵光义在直庐等候,自己先去禀报孝章皇后。
可他程德玄是怎么说的?
他说:“直接进就行了!还等什么!”
这是一个小小的医官该说的话吗?他身边一个权倾朝野的晋王,一个在宫内高高在上的太监总管,他怎么敢的呢?
所以,程德玄很有可能也是这个阴谋中的一份子。
再想想他医官的身份,如果毒药是他制造出来给赵光义的也并无可能。所以他当天晚上也要在晋王府门口彻夜长坐,等待王继恩的消息。
再来看看若干年后,赵光义年间,“程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续资治通鉴》。
还有《涑水纪闻》也有记载:“德玄后为班行,性贪,故官不甚达,然太宗亦优容之。”
这样的一个位卑言轻的医官,在太宗赵光义年间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功臣呢?更何况赵光义还那么的容忍他。这显然不合常理。
还有一点,就第二个故事中,孝章皇后对赵光义的态度来看的话,是抱着怀疑和戒备的。所以她很有可能对赵匡胤的死也持有怀疑,虽然不能断定主谋就是赵光义,但最大的怀疑对象只能是他。
赵光义继位后,将自己的嫂嫂关在西宫中,最后孤独的死去。
十月二十日赵光义正式即位,当时国家的年号还是太祖赵匡胤的开宝九年。可到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时候,赵光义便迫不及待地将年号改成了太平兴国元年。
年号是从汉朝开始的,第一个拥有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年号为“建元”。从此以后每个皇帝都会有一个甚至十数个的年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只有一个贞观。而他儿子李治的年号就多了去了,永徽、显庆、麟德、龙朔等等等等。
但是有一点,通常情况下,继位的皇帝出于对先帝的承认和尊重,在先帝驾崩当年是不会改元的,必须要等到继位第二年才正式改元。
可赵光义却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元“太平兴国”。
他为什么要做这种荒唐而猴急的举动?
很有可能,他并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继位的,而是采取了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才坐上这个位置,如果是他杀了自己的哥哥,强烈的心虚会不会导致他不敢面对哥哥的年号?甚至连七八天都等不了。
所以他才迫不及待的去改元。
综上所述,赵匡胤的死很可能并不是突然暴毙,而是死于一场政治谋杀。而这场血腥的谋杀案凶手,最有可能的便是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太宗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