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训练

项目一 大脑半球功能单侧化优势调查

背景知识

1861年,法国神经病学家P.布罗卡观察到一例能听懂他人说话,口咽肌肉不瘫痪,而自己不能讲话的病人。病人死亡后进行尸检发现,病理损害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这个部位恰在控制口咽肌运动的皮层代表区之前,后被命名为布罗卡区。1874年德国学者C.韦尼克又发现一例没有丧失主动说话能力,听觉正常,但听不懂他人和自己说的话的病人,其皮层损害部位在左半球的颞上回后部,这个区后来被命名为韦尼克区。随后,由于不断有研究支持布罗卡和韦尼克的发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控制右利手者的右手的大脑左半球是占支配地位的优势半球,它不仅支配言语功能,并且主宰其他认识功能,而右半球则完全从属于左半球,是“哑”的半球。随着临床观察的深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发现右侧半球与各种非言语形式的心理活动,如形象的感知和记忆、时间空间的知觉和定位、音乐旋律和曲调的加工、颜色的分辨等有密切联系,并且对语言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神经生物学家R.W.斯佩里等对割裂脑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和右半球的许多特殊功能。

人类大脑两半球的相应区功能不尽相同的现象在婴儿期开始出现,随着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语言的学习而日益发展和稳定。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两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可塑性,当一侧半球受损害时,其功能可为另一侧所代偿,但在大脑半球功能单侧化定型之后,这种代偿便不可能产生。

从19世纪中叶以后,不断有临床和实验报告,证明右利手者的大脑左半球不仅支配言语功能,并且主宰其他认识功能,而右半球则与各种非言语形式的心理活动,如形象的感知和记忆、时间空间的知觉和定位、音乐旋律和曲调的加工、颜色的分辨等有密切联系,并且对语言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力。

一、调查目的

培养学生进行心理项目调查的能力,调查统计大脑半球功能单侧化优势在群体中的表现和用手习惯之间的关系,______。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的用手习惯。

2.调查对象的语言、计算、非语言知觉、思维等能力的表现情况。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调查过程

1.设计调查方案

根据自己的调查任务,对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地点、调查内容和调查进度等进行安排,按照实践训练的要求拟订书面的实施方案。

2.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自己的调查任务,按照规定的调查内容,设计能够收集到所需的信息的问卷。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和信息处理的方便。

3.选择调查对象

遵守心理学的伦理要求,根据调查内容的需要,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定自己的调查对象,数量不少于30人。选择调查对象时要考虑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因素。

4.实施调查

按照调查方案的进度和事项安排,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信息。

5.调查资料分析

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6,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根据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大脑半球功能优势化理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调查报告

根据自己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附:调查统计表(仅供参考)

项目二 条件反射实验

背景知识

条件反射是学习的最基本的生理机制,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1860年创立了条件反射的实验方法。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几乎任何不能产生特定反应的刺激,只要与能产生特定反应的刺激配对出现,就能够控制该反应。巴甫洛夫的实验还揭示了诸如条件反射的形成、泛化和分化、消退和恢复等基本规律,并为探索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找到了一条路径。他所揭示的这些规律首先在动物身上被证实,而且在人身上也得到了检验和运用。在人身上除了用具体事物(如铃声、灯光等)以外,还可以用词作为条件反射,与唾液分泌、眨眼、瞳孔变化、心率加速、皮肤电反应和血管容积的变化等不随意反应形成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最基本的实验程序是:

1.起初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必须是无关的(如声音或绿光与缩手动作无关联),但强度要做感觉阈限以上。

2.无条件刺激必须能引起明显的、可测量的、稳定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是不学就会的。

3.条件刺激(如声音或绿光)在时间上必须与无条件反射结合,即配对呈现,且要比无条件刺激(如电刺激)早些呈现。

4.条件反射形成的标志是:在无条件刺激尚未呈现之前,条件刺激呈现以后产生了无条件反应(如缩手)。

条件反射过程很重要,但一些心理学家却认为,条件反射不是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即通常称为工具性或操作性条件反射才是许多学习的原型。

本实验是用声音或灯光与被试的缩手动作形成条件反射,同时配以皮肤电测试仪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心理活动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提高对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EP603条件反射器。

EP602皮肤电测试仪。

三、试验方法

1.打开条件反射器电源开关,夹住被试右手的食指(注意金属面不要贴指甲),告诉被试坐好不要紧张,实验过程不会有危险。

2.实验一,建立声音与缩手的条件反射。

方法:按红灯键,两秒后按声音键,再按启动键,延迟后会有微小电流刺激被试,被试会有不随意的反应——缩手动作。如此重复多遍,其中三遍过后在按声音键后要稍等片刻再按启动键,一旦出现声音响后主试未按启动键被试就有缩手动作,则说明声音——缩手的条件反射已经形成。

主试记下形成该条件反射所需的次数。

3.实验二,建立绿光与缩手的条件反射,并用皮肤电测试仪验证被试的情绪变化。

方法:(1)实验前除连接好条件反射器,被试右手一个手指还要与皮肤电仪相连。皮肤电仪操作方法是:打开电源,开关拨至AC(直流为DC),先将灵敏度开关旋到较小位置,减小指针摆动。再调节零位旋钮,使指针对应零位。之后再适度调大灵敏度。

(2)正式实验开始,按红灯键两秒后按绿灯键,再按启动键(产生微小电流刺激)。被试会有缩手动作。此时皮肤电仪指针亦会有较大摆动,如摆动不够可加大灵敏度,摆动过大则减小灵敏度。也是重复多遍,直到出现绿灯后主试未按启动键被试就有缩手动作,则说明绿光——缩手的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同时可以看到尽管没有微小电流刺激由于被试紧张而使皮肤电阻产生较大变化(指针大幅摆动)。主试记下形成该条件反射所需要的次数。观察被试的皮肤电反应情况。

四、实验结果

1.统计每位被试条件反射形成所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结合的次数。

2.比较被试的个体差异。

五、讨论

1.为什么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是条件刺激先呈现,然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是否可以反过来?

2.声音的高低或灯光的强弱对形成条件反射是否有影响?

3.如何消退已形成的声音——缩手条件反射?

4.试就产生的皮肤电变化从生理和情绪角度作分析。

5.用本实验结果来解释形成条件反射时的个体差异。

6.本实验结果能否说明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有其生理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