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心理学实用教程
- 谷振伟 肖占君 回欣露
- 3980字
- 2020-11-18 16:48:39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及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行动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为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 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如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感情的元素。这样就能把经验分解为一些基本要素,这像建筑结构中的一块块砖瓦那样。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内省法是个体对自己体验的内省或反思,例如,你在阅读中稍停片刻,探察一下自己现在的思想、感觉、情感等,这就是内省。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学派之争的开始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任何一门独立科学的形成,都要经过一段不同的思想认识之间的争论才能逐步达到统一。心理学界的学派之争尤为突出,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h psychology)之间。
机能主义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维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是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先驱,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为适应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需要,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理为基础,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认为人是在适应社会生活中成长。詹姆士于1890年发表《心理学原理》这一部名著,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机能主义概念。他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也不能划分为各个阶段,而意识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思想流”或“意识流”,他强调心理的效用方面,认为心理活动有助于人们的生存需要,因而心理学应研究有效用价值的心理活动的动态方面。
詹姆士的后继者,在20世纪初,由芝加哥大学的杜威、安吉尔等人建立起机能主义心理学,即芝加哥学派。杜威的研究为这一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以婴儿抓烛火而缩手为例,说明作为反射活动时行为动作应以其适应意义来解释,而不能把它还原为感觉运动元素;安吉尔强调了心理学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有所为”的科学,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活动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保持、组织和评价人的经验,以指导行动。这一学派主张应对注意、学习、智能等对人的适应行为有用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范围上,机能主义比构造主义心理学广阔得多。在研究方法上,这一学派认为研究意识有必要运用内省法,但要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实验,从而认为,一切有益于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包括日常观察和历史文化档案的分析,都可采用。
机能主义心理学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已不复存在,但它的观点已融合在后来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之中。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期在美国,正当构造主义学派与机能主义学派争论不休之时,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成为行为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总之,华生否认心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从而他否认遗传。他夸口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行为主义》,1924年)华生在心理学领域破旧立新,在当时独树一帜,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由于他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这对于后来心理学以行为测量为手段,在医疗、教育、人事管理等广泛领域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应用。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Skinner, 1904~1990)。由于斯金纳的理论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所发展,通常把他的理论称为新行为主义,而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采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件来解释行为是不必要的,为人认识人类的行为,应该注意环境在有机休做出反应之前和之后的作用。他指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决定的。
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二是认为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为此可以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的目标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
行为主义从20世纪20年代兴起,一直流行到50年代才逐渐衰落。但行为主义以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其意义影响深远,尤其在学习的规律、条件反射、奖励和惩罚的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等方面极具价值。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191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创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五、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六、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在1896首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方法,它用潜意识来解决个体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并在临床中寻找异常行为产生的根源。从此,心理学不仅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且也开始了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样,精神分析从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便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表1-1 心理学派的基本情况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