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少奇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
- 1928字
- 2020-06-24 14:30:03
留学苏俄东方大学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期间,刘少奇等待着去莫斯科的消息。当时组织中国青年赴俄学习是很费周折的一件事。俄国革命胜利的时间不久,这个新生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且与中国之间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够通畅,因而处理各方面事宜就比较麻烦。1921年4月,赴俄留学的事有了消息。刘少奇赶紧报名,与其他同学一起办理好相关手续,带上杨明斋写的介绍信,准备出发。刘少奇担任这批学员的负责人。
1921年5月,刘少奇和任弼时、萧劲光等踏上开往海参崴的邮轮,驶离上海港,向着他们期待已久的莫斯科行进。然而这段路程却苦难重重,除了路途遥远、气候差异大以外,还有被逮捕和扣留的风险。那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并未控制俄罗斯的全部地区,在远东的管辖区只到达伯力。在伯力与海参崴之间是日军的势力范围。刘少奇等出发后途中又经过日本长崎,然后到达了海参崴。当时海参崴在闹鼠疫,对流动人员的检查非常严格。刘少奇一行的行踪引起张作霖领事馆的注意,他们以为这一行人是孙中山的南方革命政府派往俄罗斯的代表,于是将刘少奇、吴芳等几个同学带走审问。面对审问者一遍遍的厉声盘问,刘少奇坚持说自己是到海参崴做裁缝的,由于他说的是湖南话,审问者听不太懂,也问不出什么名堂,就把他们放了。刘少奇和同学们又一路辗转,其间遇到过一些强行检查,好在都有惊无险。在从海兰泡到赤塔的途中,当地的一个红军支队想让他们留在队伍里工作,刘少奇等人向他们的司令说明了情况,终于获得支持得以继续前进。在到达莫斯科前的最后一段路,由于战争的破坏,周围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被炸过的道路和桥梁。火车走走停停,有时需要修好铁路再向前,有时则要乘客下车到山上搬运木柴,供火车做燃料。在经历了水路、陆路共3500多公里的曲折路程后,刘少奇一行终于到达莫斯科。此时已是7月,他们走了近三个月。
莫斯科东方大学
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到莫斯科时,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在举行。在会议结束前的最后几天,刘少奇和同学们协助做些会务工作,并领了入场券旁听大会。在大会期间,他们目睹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维埃俄国领袖列宁的风采,令他们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大会闭幕后,刘少奇和同学们被安排进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班学习。东方大学有学员五六百人,根据国籍分班,以中国班人数最多,有30多人。他们住在集体宿舍,吃饭就去学校的食堂。东方大学为中国班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际工人运动史、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政治经济学和俄文等。由于授课教师是俄国教授,而同学们的俄文水平有限,北京《晨报》驻莫斯科记者瞿秋白等人就给他们做翻译兼助教。刘少奇和同学们白天上课,晚上上街站岗,星期天参加义务劳动,过着军事化的生活。
在莫斯科的学习条件是比较艰苦的,苏维埃俄国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煤炭等生活资料都非常稀缺。因此,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按人头配给生活用品。东方大学学生的待遇与红军战士一样,这已是当时的最高待遇了。学生们每人每天分配一块二两多的黑面包,也就两个手掌合起来那么大。每餐切一点,切多了,下一餐就没有吃的了。中午吃饭时有个用海草、土豆煮的汤,基本上是清汤。每天食堂的饮食就这么多了。这些学员当时都还是小伙子,总是会很饿。萧劲光回忆说,他们那时上四楼都很困难,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中间还得休息几次。有时肚子饿得实在不是味道,就躺在床上等饭吃,越等越饿。学员们的衣服和鞋子是欧洲工人阶级捐献的,时常并不合身。冬天的衣服单薄,难以御寒,睡觉时大家挤在一起取暖,只盖一件军大衣和毯子。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少奇始终意志坚定,思想乐观。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团结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坚持下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消息传到学校时,刘少奇开始考虑入党问题。他主动与学校派到中国班的政治教导员交流、谈心,讨论有关共产党的各种事项,怎样加入共产党的问题。有时平日里熟悉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议论最多的话题也常常是入党问题。刘少奇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从书中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他是否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这是他多年追求理想、反复思考后的决定,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非常坚定的。
1921年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始在东方大学的中国班发展党员,刘少奇、罗亦农等人成为第一批由团员转成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的第一个党组织,刘少奇担任支部委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刘少奇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入党的那天起,他就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1922年春,刘少奇和几个同学接到通知,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要他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