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
- 1578字
- 2020-06-24 14:28:51
永失骄杨
1957年1月,毛泽东在《诗刊》上发表了他的18首诗词后,收到一封来自湖南长沙的信。写信人是他夫人杨开慧烈士早年的好友李淑一。李淑一信中寄来了她1933年写的悼念丈夫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菩萨蛮·惊梦》,并请求毛泽东将过去赠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词抄给自己。
原来早在1921年,杨开慧曾向同学、“闺蜜”李淑一谈起毛泽东的人品和他们热恋的秘密,还让李淑一看了毛泽东题赠的《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李淑一的来信,让毛泽东又想起当年写给爱妻温柔缠绵的词句,把他带回到那心心相印的燃情岁月……
杨开慧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女儿,小毛泽东8岁。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经常到杨老师家请教,得以与杨开慧相识。1918年夏,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迁到北京。不久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也来到北京,在杨昌济介绍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和杨开慧交往增多,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了自由自主、两情相悦的恋爱生活。
1924年,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在长沙合影
杨开慧的心完全被毛泽东占据了,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后来在生与死的巨大考验面前,果然践行了自己的爱情誓言。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于1927年8月告别妻儿,前去组织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因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杨开慧只得在老家长沙板仓坚持地下工作。
别后的日子,夫妻二人各自处于生死险境,彼此惦念牵挂,却难以取得联系。在白色恐怖下,大批共产党员被杀害。有一段时间,井冈山上的毛泽东得到误传的消息,以为杨开慧已经牺牲。
1930年10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杨开慧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和儿子毛岸英。
面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敌人表示只要她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重获自由,但杨开慧拒绝了这一线生机,她不会背叛自己的革命理想,更不会背叛与毛泽东的爱情。她对来探视的亲人说:“我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年仅二十九岁的杨开慧毅然割舍下老母、幼儿,在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从容走向刑场。
杨开慧的牺牲,是毛泽东终生的痛。他曾说过:“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至于后来的漫长岁月里,有多少痛彻心扉的泪水,有多少无法入眠的夜晚,则无法为外人道。多年后,当毛泽东看到李淑一写的《菩萨蛮》词时,内心情感的闸门终于被打开。
这是1933年李淑一听说丈夫柳直荀牺牲后在思念和苦痛中所作的词: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这是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所作《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怀念何尝不是如此!他在给李淑一的回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
可是毛泽东没有继续沉湎于失去亲人的悲伤情绪,他没有忘记杨开慧的临终遗言—“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他拒绝了重录《虞美人》的请求,而是提笔写下一首超越个人情感的词,表达自己对爱妻的无限思念和对所有革命烈士的深情礼赞: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962年,当友人章士钊请教毛泽东该词中“骄杨”作何解释时,毛泽东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虽然永远失去了他的“骄杨”,但毛泽东始终在为他们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保持着最初的赤诚和执着,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深知,唯有如此,才能化解自己思念亲人的巨大痛楚,才能回报那份以灵魂和生命相许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