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隔阂

我在几年前就感觉到,自己和家中老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我从家庭的笼罩下走出的越多,就越能强烈地感受到我与他们之间的隔阂。

家中的两位老人是农村的,在二十世纪剩下的五十年和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他们都生活在农村,生活在那个在中国大地上绵延了数千年的集体中。父母辈到大城市中工作,为了照顾孩子——也就是我——这才将两位老人带到了城市。

农村的生活模式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是不可磨灭的。两位老人大概在晚上九点十点左右就躺到床上,熄灯准备睡觉,第二天太阳从天边升起,自然的光亮照进陈设简朴的卧室中的时候,就自然地醒来,做饭、买菜、生活。他们的作息与自然的轮回是紧密相关的。

我记得我在哪本书中读到过,农村是熟人社会,村子中每一个人都熟悉彼此的音容相貌。我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礼仪是没有必要的。礼仪是存在于陌生人之间的,陌生的人和人并不知道彼此言行举止的本意,因此制作了一套规矩标明善恶,而这在熟人社会是不需要的。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规矩。这点我有很深的体会——不过并不是因为我从小就受礼仪教育,而是因为我幼时在学校里,与那些“土生土长的城市人”打过交道,而且吃了不懂礼仪的亏。小时候的羞耻总会在心里记一辈子,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是相似经历的第一次。

家中两位老人并不太讲“规矩”——即前文我所说的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相处的距离;这也叫我与他们相处有些许的不舒服。我想这也是我的问题,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应该认识、清楚并且理解,理解包括两部分,浅层的是逻辑上的理解,深层的是感觉上的理解。我的“理解”尚还在浅层的浅层,深层还相距甚远。

生活习惯,这只是隔阂的表层。更深的其实是意识层面的。

我愿称原始的、还没有受到城市化干扰的农村知识体系为“农村知识”,而城市中的知识体系为“城市知识”——注意在此定义的“知识体系”四字。如果将所有的知识比作一个球,外围的是现象,最中间的——球心——是操控万事万物运转的唯一定理,“农村知识”是从表面出发,而“城市知识”相反,是从“球”的球心出发的。

知识体系决定了一个人如何认识世界。两个不同知识体系下的人,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终点也不一样。我在此叙述并不是说“城市知识”更好,“农村知识”更坏,须知两种知识体系并无优劣之分,“农村知识”从农村的土地上生长出来,必然比“城市知识”更适合农村生活,反之亦然。

只是在这两种知识体系下的人——在不改变原有知识体系的条件里——很难做到深入了解。我想这也是我与两位老人之间最深的隔阂。他们年事已高,难以再接受另外一套知识体系,即便接受了,也无法熟练使用,就好像中国人的胃难以接受西方的菜肴一样;而我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城市的知识体系,对于“农村知识”并不了解。

这一道隔阂是难以消除的,这一道隔阂的来临也是必然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悲哀的——这也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