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冬瓜褐斑病

(一)症状

冬瓜褐斑病又称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差异较大,小的直径3~5毫米,大的20~30毫米,平均10~15毫米;小型病斑黄褐色,中间稍浅,大型病斑深黄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正背两面均可长出灰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叶柄、茎蔓染病,病斑椭圆形灰褐色,病斑扩展绕茎1周后,致整株枯死(图1-52)。

1-52.jpg

图1-52 冬瓜褐斑病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瓜棒孢霉(Corynespora melonis Lindau),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细长,具分枝。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多单生,个别3~5根丛生,丛生的有子座;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具分隔1~7个,褐色,大小为(150~650) 微米× (5~8) 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在梗端,单生或串生,棍棒状,直立或略弯,浅褐色,顶端钝圆,基部膨大,有2~7分隔,分隔处无缢缩,分生孢子大小(41.3~286.7)微米× (8.5~17) 微米;厚垣孢子壁厚,粗短,深褐色。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在白天传播,尤以10~14时最多,病菌侵入后经6~7天潜育期后即显症。在冬瓜一个生长季节,该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情不断加重。发病适温25~28℃,相对湿度100%,昼夜温差大、植株衰弱、偏施氮肥的棚室易发病,缺少微量元素硼时发病重。经观察,冬瓜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有冬瓜褐斑病发生的地区,种子可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后冷却,晾干后再催芽播种。

2.轮作

应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冬瓜收获后一定要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及时深翻,以减少菌源。

3.合理施肥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搭配磷、钾肥,防止脱肥,注意适量施入硼肥。棚室保护地栽培冬瓜,加强温湿度管理,科学灌水,最好采用膜下滴灌,及时放风排湿,创造利于冬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侵入的温湿度条件,可有效地预防冬瓜褐斑病的发生。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棚室保护地可选用烟剂1号或烟剂1号与2号等量混合剂熏烟,每亩50~300克,于傍晚关闭通风口,熏1夜,翌晨放风。采果前7天停止用药。